四大界分清.pdf
6页四大界分清四大界分清 四大界分清 能分清四大界,一切道,一切事,就都会了要常思志界人性心身什么样,意 界人性心身什么样志界人是施恩不求报的人得四大界分清,哪一界人来,用哪一界 去待他,所以四大界分清最重要 “人要把四大界分清大道立时可得 ”这是先生把四大界分清的重要性明确地提出来 了 四大界分清了,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在宇宙间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人类所居住 的地球,在整个宇宙问来看,只不过是一颗沙粒,而人类仅是这沙粒上的微尘,轮到我 们自己,那就太渺小了,实在是微不足道然而所谓渺小,只是从我们人类的肉体上来 论如果从四大界来看,一个人可以为圣为贤,可以成佛作祖,其大无外!先生说: “天 地有坏,我性无坏,人比天地还贵重的多呢 ”人的肉体生理结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惟有人的灵魂,千差万别,甚至截然相反所以四大界分清,主要 是从心性上区别四种境界的不同 先生说: “能分清四大界,一切道,一切事就都会了无事时,要常思志界人性心身什 么样,意界人性心身什么样志界人是施恩不求报的 ” 四大界分清,不单纯是从理论上分别清楚,更重要的是从人的思想行为上分别清楚,哪 怕是细小的念头和行动,都要用四大界来衡量,随时随地克服心界和身界的思想行为, 而用意界志界的标准来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
如此,时时分清,日日分清,年年分清, 不就成为志界或意界的人了吗! 四大界的精神实质,是要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事事物物和人我关系之中来检验自己待 运用自如时,四大界自能分清,就不存在心身两界的思想行为了先生说: “必得四大 界分清,才能开大智慧我每逢遇着一事立时就用四大界分清,这事在志界应当怎样 做在意界应当怎样做,在心身两界都是怎样做,所以我的智慧极大 ” 四大界分清了,才能把一切事物还其本来面目,不被各种假相所蒙蔽先生说: “道是 全体的,生天生地,人在道中而寻道,所以难寻,人在屋里,而欲求全房屋的形状是不 可得的,所以必得四大界分清 ” 人是要在工作中修道, 在办事中修道, 而不是等着把事情办完或是工作结束后才去修道 生活、办事和工作的过程,就是修道的过程有人说: “生活即道场 ”颇有道理正如 有的人喜欢工作是为了工作自身,尽管从客观来说,工作是为了完成某件事,但是工作 的时候,他们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在工作中修心炼性,而并不急急忙忙想把它完成 人的境界不同,对道的接受能力必然不同所 以菩萨有许许多多的化身,正是为了普度根性不同的众生当 着一个正在一心为了发财的人,你给他讲安贫乐道的大道理,他是绝对不会接受的。
所 以你必须理解他的思想水准,会讲使他能够接受的语言,才能和他接茬,打动他的心 凤仪先生说: “人得四大界分清,哪一界人来,用哪一界待他,所以四大界分清最重要 ” 当此物欲横流、 醉心享乐的时代, 金钱美色的诱惑力极大, 随时随地都有使你误入陷阱、 堕落深渊的可能某些人向你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时候,正是拖你下水,使你误入迷 途的开始修道的人,也往往在这个关键时刻,冲昏头脑,迷失方向,使多年的道业, 毁于一旦所以先生说: “世间是个万迷阵.没有一样不是迷好大烟、好酒、好色, 都是迷必四大界分清才能不迷 ” 金银财宝,富贵荣华,是人们所积极追求的东西,未得到的时候,患得不到,既得到了, 又患失去殊不知真的得到了,身后便立刻背着灾患的包袱所以先生说: “后天人见 着的好,都是不好像金银富贵是人所共争的束西,你可千万躲开它因为先天中自有 个真好处 ”志意两界是先天,心身两界是后天 人人都希望高寿,其实在志界人来说,寿命长短,是无关紧要的,他所注重的是道德境 界的提高,因为德行是永存的况且古今的圣贤,不一定都高寿的先生说: “大圣人 不注意后天的一身的修炼,他注意天地万古的至道所以他的寿虽不过百年,而他的 德和天地一般大, 他的 ‘寿命’ 也必和天地一样的永久, 且可长于天地, 这不是大寿吗。
” 尽伦常也必须四大界分清以尽孝来说,心界人尽孝,只知惦念父母的身体,至于父母 的内心需求,他并不知道,老人很难安心养性这种尽孝,只是在人情的圈子里徘徊, 先生说: “人们用心惦念父母,只是思亲,而不是孝亲如把人情割断,再去尽孝,那 才是佛国的孝子呢! ”所说的割断人情,是指冲破牵情挂碍,做到人格完美,道全德备, 方是孝道的究竟 先生说: “志是置天尺,能达到事体的那头,正是那先知先觉 ”志界能掌握事物发生发 展的规律,看其因便知其果,所以对什么事都不怨天尤人,也不替他着急所有的人、 事、物,都逃不出它必然的结果,从开始种因时,就已决定了他的全部发展变化的历程 志界知其所以然,故日先知先觉,正是四大界分清的功力 一个人的层次高低,须从全面来考察分析,不能单纯从其外部表现来判断,尤其是内心 世界的活动,包括意志、感情、认知、情绪、动机等等比“心界的好人” ,从表面看, 很难说他不是好 人,但他的内心活动却是低层次的 四大界的内容极为广泛,为了便于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四大界分清的道理,故将每一界的 体用,分别加以概述 1. “志界如如不动,意界常乐无忧,心界使机弄巧,身界为所欲为 ” 志界具有真实的大智慧,识透因果,圆融无碍,故曰如如不动;意界人处处知足,与世 无争,安祥坦荡,故常乐无忧;心界人为满足一己之私利,用尽心机,贪得无厌,教使 机弄巧;身界人无所顾忌,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故为所欲为。
2 “志界无心,意界净心,心界操心,身界糟心 ” 志界不为私利,与众人为一体,无人无我,所以无心;意界人,宽宏大度,不存阴私, 所以净心;心界人处处为私,绞尽脑汁,所以操心;身界人不顾法纪,屡屡跌交,所以 糟心 3. “志界忘情,意界淡情,心界牵情,身界粘情 ” 志界对生死别离,都不动心,故日忘情;意界对人情看得平淡,故日淡情;心界对亲人 近人牵肠挂肚,放心不下,故日牵情;身界人对亲人近人难舍难允,甚至离不开,故日 粘情 4. “志是佛根,意是种根,心是苦根,身是孽根 ” 志以慈悲为怀,以济人利世为己任,故为佛根;意是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故为神根; 心是贪而不足,多思多虑,故为苦根;身是有己无人,损公肥私,故为孽根 5. “志界无说,意界知足常乐,心界好贪,身界好斗 ” 志界看破一切,无挂无碍,所以无说;意界超然物外,所以常乐无忧;心界私心为主, 所以好贪;身界以气禀性当家,所以好斗 6. “志界是佛国,意界是天堂,心界是苦海,身界是地狱 ” 志界超出轮固,故为佛国;意界是神界,故为天堂;心界是凡夫,苦苦恼恼,故为苦海; 身界以肉身为主,过罪恶生活,故日地狱 “志界无为无不为,意界讲让,心界贪为己 有,身界破败成性。
” 7、志界大智若愚,却能量无穷,故日无为无不为;意界以众人利益为利益,故讲让; 心界以自我为中心,越多越好,故都想贪为已有;身界是败家子,所以是破败的 8. “志是真的,意是好的,心是假的,身是坏的 ” 志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是真的;意界人满面春风,受人欢迎,所以 是好的;心界追求名利地位、荣华富贵,幻假不常,所以是假的;身界的行为,对己对 人都有害,所以是坏的 9. “志界人事坏人不坏,意界人事坏认因果,心界人事坏怨天尤人,身界人事坏大发 脾气 ” 志界人深明虽以人办事,却藉事成人,无事不足以炼人,故事坏人不坏;意界人遇到逆 境坎坷,认识是过去之因,方有今日之 果,故视为因果;心界人事不遂心,不能反求诸己,所以怨天 尤人;身界人横不讲理,所以事不如愿,就大发脾气 10. “志界出数,意界挪数,心界在数,身界在劫 ” 志界超出三界,不在气数之内,故曰出数;意界修德立命,打破气效,可改造命运,故 曰挪数;心界人被气数所拘,故曰在数;身界人罪恶随身,法网难逃,故曰在劫 11. “志能化,意能包,心能分,身放败 ” 志界人能拨阴取阳,心中绝对不存他人的不对,有多少阴气都能把它化了;意界人心量 大,能包容;心界人喜“分斤掰两” ,分别心强;身界人能败坏。
12. “志界人看世人都可成佛,意界人看世人都可成神,心界和身界人看世人都争贪 ” 人的境界不同,他的看法必然不同,这和戴黄色眼镜看物都成黄色是同样的道理 13. “志界人感恩,意界人感义,心界人‘感情’ ,身界人感冤 ” 志界人无仇人,好人从正面助我,坏人从反面助我,所以时时处处都感恩;意界人能找 人的好处,所以感义;心界人以人情为重,重人情往来,多虚伪,故曰“感情” ,身界 总是觉着别人对不起我,非恨即怨,故曰感冤 14. “志界无人无我,意界公而忘私,心界得便宜就乐,身界损人利己 ” 志界无人相,无我相,人我一体;意界心中存着众人,公而忘私;心界人贪心无止,所 以得便宜就乐;身界人有己无人,所以损人利己 15. “志界托起愚人,意界爱护愚人,心界瞧不起愚人,身界欺负愚人 ” 普度众生是佛的本怀,何况愚人;意界爱人如己,喜欢助人,所以爱护愚人;心界人势 力眼,以为愚人无用,所以瞧不起;身界人好斗,以为愚人无能,所以欺负他 16. “志界认天下不是,意界推功揽过,心界不认不是,身界认为全是别人不是 ”志 界看世人好,发欢喜心,见世人有过,发慈悲心,以世人之过为己过,所以认天下不是; 意界有功推给别人, 有不是揽给自己; 心界有过也不爱承认; 身界有不是完全推给别人。
17. “志界没有对待,意界大义宽宏,心界鼠肚鸡肠,身界秽语暴行 ”志界受屁受辱, 以为可消自己罪业,绝不怨人,所以无对待;意界遇事能退一步想,胸襟开阔,所以能 大义宽宏;心界内心总是藏着他人的不对,想不开,过不去,所以鼠肚鸡肠;身界满腹 阴气,气火用事,所以秽语暴行 18. “志界成人,意界助人,心界累人,身界欺人 ”志界能成全人的天命,成人之善, 故能成人;意界见人有困难,大力相助,故曰助人;心界总想借别人的光,占别人便宜, 故曰累人;身界横行霸道,故曰欺人 19. “志界纯阳,意 界阳中有阴,心界阴中有阳,身界纯阴 ”志界无烦恼,心存众 人好处,尽人合天,返本归真,所以纯阳;意界大公无私,但烦恼并未根除,故阳中有 阴;心界虽私心为主,但人情为重,也有时为他人着想,故阴中有阳;身界纯为自己, 做恶多端,充满晦气,故为纯阴 20. “志界家庭净底,意界家庭清底,心界家庭混底,身界家庭脏底 ” 志界家庭公字当头,道义为重,人各自立,互不牵累,夫妻忘情,故曰: “净底” ;意界 家庭孝悌为重,相互理解,安贫乐道,夫妻淡情,故曰: “清底” ;心界家庭人情为重, 相互争理,夫妻责善,贪得无厌,故曰: “混底” ;身界家庭多取不义之财,夫妻争吵, 伦常乖舛,苦恼无边,故曰: “脏底” 。
凤仪先生主张修道要在日常生活伦理实践中去了脱,它的模式是“钻进去,钻出来 ” 先生说: “修行人怕染尘,所以有离尘的,有避尘的,岂不知尘在心里,不在身外,要 从心里了心里不可有尘,身外不能无尘不迷、不染、不包屈、不后悔、不怨人、得 失苦乐都不动心,才是志界人 ” 人要想挪界必须从内外两方面下功夫从主观上来讲,要有极大的决心和毅力;从客观 上来讲,要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关键在于主观上的努力,真能以志为主,虽然 是反面的阻力,也都可转化为反面助力先生说: “志、意、心、身四大界之间,都隔 十万八千里身界人无所不为,他有一帮吃喝玩乐的坏朋友,他就是想好,他的那些坏 朋友也要缠着他,使他不得上进所以挪界是很难的心界想登意界心界的亲友拉着 意界想登志界, 意界的朋友拉着 所以必须四大界分清, 才能成道 因为隔界如隔天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