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 第03讲 散文的表达技巧(练习)(原卷版).docx
11页第03讲 散文的表达技巧(基础题和拔高题)阅读梁衡《线条之美》的相关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想念地坛史铁生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④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⑤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⑥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
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⑦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⑧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⑨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⑩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⑪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B.“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等句,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命运的叩问C.“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中,作者寻的根是生命最本真的意义或灵魂最初的眺望D.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既照应了标题,也引出了作者对“安静”的思考B.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荒藤老树、残墙断壁、暮鸦等自然之景,说明了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C.第⑩段中“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朴实而真挚的表达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道理6.文中提到“比赛、擂台和排名榜”的作用是什么?答:﹍﹍﹍﹍﹍﹍﹍﹍﹍﹍﹍﹍﹍﹍﹍﹍﹍﹍﹍﹍﹍﹍﹍﹍﹍﹍﹍﹍﹍﹍﹍﹍﹍﹍﹍﹍﹍﹍﹍﹍﹍﹍﹍﹍﹍﹍﹍﹍﹍﹍﹍﹍﹍﹍﹍﹍﹍﹍﹍﹍﹍﹍﹍﹍﹍﹍7.纵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胡博士张中行胡博士是个有大名的民国人物在手持玉帛的人们的眼里是这样,在手持干戈的人们的眼里似乎尤其是这样可是以他为话题却很不合适一是他的事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不用说了,其后,作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校长,渡海峡东行,作院长、大使等等二是关于学术成就:他是经史子集无所不问,大兼早直到老庄和孔孟,小(按旧传统说)兼晚直到《红楼梦》和《老残游记》,所谓文献足征但是不管谈哪方面,都会碰到评价问题向一方偏,站在另一方的人们不能容忍居中,两方都会斥为骑墙派,总之将是费力不讨好不得已,只好谈一些琐屑胡博士一九一七年来北大,已经是老人物了。
中等以上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永远穿长袍总之,以貌取人,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形貌本土,心里口中却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初露锋芒是破蔡元培校长的《石头记索隐》说蔡先生那里是猜谜,经不住科学方法的事实一撞胡博士这篇《<红楼梦〉考证》后,大家对索隐派的猜谜没有兴趣了,改为集中力量考曹府,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脂砚、敦敏等五四”前后,胡博士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主要原因自然是笔勤,并触及当时文化方面的尖锐问题,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文学革命还有个原因是他长于社交大家都觉得,他最和易近人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这样,因为他有名,并且好客,所以同他有交往就成为文士必备的资历之一,有个说法是:“我的朋友胡适之要上课,要待客,要复信,要参加多种社会活动,还要治学,写文章,其忙碌可想而知可是看见他,又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他是个聪明有趣的人,记得有次谈某年清华大学请他当校长,他回电说:“干不了,谢谢!”以下他加个解释,说:“我提倡白话文,有人反对,理由之一是打电报费字,诸位看,这用白话,五个字不是也成了吗?”谈“外面儿”难免近于虚浮,一个常会引起的联想是风流人物容易风流胡博士像是不这样,而是应该谨严的时候并不风流。
根据道听途说,他留学美国的时候,也曾遇见主动同他接近的某有名有才的女士,但他还是回到老家,安徽绩溪,同父母之命的江夫人结了婚来北京,卜居于地安门内米粮库,做主妇的一直是这位完全旧式的江夫人,不能跳舞,更不能说yes,no闲谈到此,未免不郑重那就再说一件,十足的郑重其事,是他对朋友能够爱人以德那是一九三八年,中国东、北半边已经沦陷,北大旧人还有住在北京的,其中一位是周作人盛传他要出来做什么,消息也许飞到西方,其时胡博士在伦敦,就给周寄来一首白话诗,诗句是:“藏晖(胡博士化名)先生昨夜作一个梦,梦见苦雨庵(周作人的书斋名)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飘然一枚天南行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用诗的形式劝勉,“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情很深;“智者识得重与轻”,意很重我忝为北大旧人,今天看了还感到做得很对文本二:1917年,《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文中,胡适首次公开提倡现代白话文,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其实早在汉魏,因传播的需要,当时的僧人故意采用文白夹杂的文体明清的小说和戏曲,则将古白话这一书面形式推向高峰然而,但正如“高考是指挥棒”一样的道理,在八股文年代,白话文不可能撼动文言文的正统地位。
五四”时期,《新青年》开始刊发白话文,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然而,也有一片反对声国学大师黄侃针锋相对,也出了一例,“太太死了,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长达11个字而用文言文则仅需‘妻丧速归’4个字即可”20世纪初,随着翻译作品出现,欧美语言进入汉语,也出现了为欧化而欧化的文艺腔如徐志摩的《巴黎的鳞爪》开篇:“他是一个画家,住在一条老闻着鱼腥的小街底头一所老屋子的顶上一个A字式的尖阁里”;生硬构造英语中的名词后缀,“很难”改为“难度高”;本来是说“问题很多”,却爱说“有很多问题存在”等等在网络时代,书写的门槛已被打破,文字不再单单为少数精英所掌握如今的汉语又要面对以段子、缩写、误写、假借、颜文字、表情符等方式的庞杂“网络化”问题相较于白话文运动,网络语言一方面既可精确记录口语,暗合“我手写我口”的理念(如“港真”“酱紫”“香菇蓝瘦”),又在一方面与“五四”先驱们试图以白话文替代文言文,以拉丁字母替代白话文,最终让中文走上表音文字的努力相背(如“保”“囧”、颜文字都是以象形符号的方式存在于网络)面对无限的网络空间和多种技术手段,“网化文”的未来在何方,着实让人纠结注:胡适(1891年-1962年),新文化运动领袖。
曾任《新青年》编辑、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49年去美国,1962年在台北病逝文本一摘编自《张中行散文精品集》,文本二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17年1月上《从“我手写我口”到欧化汉语白话文运动100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的事迹、学术成就存在不同判断作者调侃说无论褒贬都会得罪一方,所以选择写生活琐碎B.因为笔耕不辍,文字常触及文化方面的尖锐问题,而且擅长社交,平易近人,胡适成为“五四”时期文化界的一位风云人物C.胡适用“干不了,谢谢!”的例子证明白话文的优势;黄侃与之针锋相对,用“妻丧速归”的例子回击他,证明文言文的简明D.白话文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与文言文的地位“争夺战”,在八股文年代,因为类似“高考是指挥棒”的道理,并未立刻占据正统地位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朋友胡适之”的说法、胡适用白话给朋友写劝勉诗的例子,说明胡适能爱人以德、待人以诚,因此他的朋友能够布满天下B.白话文发展由来已久,最初是民间为了交流需要而使用古白话,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到“五四”白话文运动后,现代白话文终于大行其道。
C.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影响深远、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