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复习资料.doc
60页1第一章 土地评价相关概念与原理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土地随着人类知识、技术水平提高和生活生产需要,人们对土地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学术界对土地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表述国内外具有代表性观点如下:布林克曼和史密斯认为,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块特定的地理区域它的特性包括所有相对稳定的,有周期性变化的、地表之上和之下的气候、土壤及其母质、水文、动植物群落的特性,并且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这些特性产生的和这一结果现在和将来土地利用产生的重要影响丹特和杨格认为,土地包括的有那些影响土地利用潜力的自然环境要素因此,土地不仅涉及到土壤、地质、地表形态、气候、水文和动植物群落,也包括与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有关的昆虫和微生物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改造沼泽地和围湖围海造田,所产生的结果也属于土地的范畴认为经济和社会特征是土地评价过程中考虑的因素,而不是土地概念的一部分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 ,土地是由影响土地利用潜力的自然环境所组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等.他还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结果,例如:对围海造田、清除植被,以及反面的结果,如土壤的盐渍化然而,纯粹的社会经济特性并不包括在土地的概念之内,因为这些特性是社会经济状况的组成部分。
我国学者认为,土地是指地球表面一定空间范围 (上自大气的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由自然要素(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等)与人类活动所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以上观点可归纳为三种,第一种认为,土地是自然界的产物,由自然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土壤、地学、生物等)构成,但经济社会因素并不包括在土地概念中;第二种认为,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经济社会要素也是土地的构成要素;第三种,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并且是一立体空间,尽管仅以面积来衡量土地数量尽管表述不同,但对土地的认识是逐渐深入、全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土地是自然经济整体土地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出现以前就有,因此,它首先是一个自然体,由气候、水文、地学、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改变土地组成要素的性质,从而影响土地的功能和用途因此说它是经济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生产活动成果及其社会经济关系2土地在其长期形成、演变过程中,各种要素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按不同的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地影响着土地的综合特征土地各组成要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取决于全部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而不从属于任何一个单独的要素。
因此,土地是一整体2.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土地是指地球的表面,作为一个平面的概念去理解,用面积来衡量但在工业化社会,随着人口膨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土地的利用已从地表迅速向空间发展,包括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我国多数地学家和原苏联学者对这一空间进行了界定,认为地球表层的上界以对流层的顶层为限(极地上空约 8km,赤道上空约为 17km,平均为 10km) ,下层至岩石圈的上部(陆地上约深为 5-6km,海洋下平均深为 4km)都可以作为土地的范畴那些与土地特性无直接联系的地上层(如高空气候)和地下层(如深层岩石),并不包括在土地这一立体垂直剖面的范围内,只是土地这一综合体的环境条件3.土地在空间上以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类型的形式存在土地由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土地构成要素的复杂多样性,致使地表不同区位的构成要素具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在空间就表现为土地类型土地类型可以认为是一个由自然要素所构成的性质均一的综合体,并在平面上有一定的区域;但有了人类的经济活动,土地类型就转化为土地资源类型4.土地的属性呈多样性和特殊性土地属性是土地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特性和通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赋予的特性的总和。
土地具有自然经济等多重属性,同时具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土地是资源也是资产能为人类所利用的那部分土地称为资源地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但土地不一定完全是地产地产不仅包括土地这一客体,还包括土地权利(如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 ,具有法律意义土地是景观也是环境牛津词典对景观解释:一幅画,某一地区的地形组合,自然景色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从景观学角度看,土地即景观二者最大区别在于:景观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的影土地地上层 地表层 地下层气候 土壤 地貌 水文 植被 动物 地质 水文图 1-1 土地构成要素空间分布3响环境是指围绕某一主体的周围空间和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主体的各种因素的总称谈到环境,肯定有“主体” ,这个主体多是人,如没有主体,则无所谓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也是环境,人类及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5.土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里,人们主要利用地球陆地表层的可更新资源,因而将土壤看成是土地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生产力的全部。
对于城市用地,土地生产力主要取决于区位要素,而与土壤肥力几乎没有直接联系所以这一土地含义在现在看来显得狭窄在工业社会里,人们扩大了土地利用范围,土地的涵义就扩大成地球表面的陆地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尖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大量开发陆地资源,极大地提高对陆地利用集约度的同时,将土地利用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内陆水域,如发展水产养殖、航运等,于是,土地的涵义又扩大成地球表面的陆地和内陆水域陆地和内陆水域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这一涵义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和劳动习惯随着世界上很多国家掀起开发海洋的热潮,一些学者认为,土地涵义应扩大为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域(含海洋) 水陆在不断演化, “沧海变桑田”恰好说明水域也是土地所以广义的土地是指整个地球表面综上所述,土地是客观存在的空间实体,由自然经济要素构成的整体,在一定区域表现为某种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类型,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二、土地资源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在明确了资源的概念之后, 以上述土地的概念为基础,可将土地资源的概念表述为: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由此可见,土地资源与土地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是由于人们目前还很难确定哪部分土地是绝对不能利用和创造财富,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日常中两个概念经常混用只是在特定的场合或习惯用法上稍有差别三、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一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逐步完善的为了揭示土地利用实质,将代表性的观点整理如下:由自然条件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FAO,1985)图 1-2 土地与土地资源关系土地 土地资源 4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与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毕宝德,1990)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土地利用包括土地的生产性利用和非生产性利用土地的生产性利用,也称直接利用,是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土地的非生产性利用,也称间接利用,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作为各种建(构)筑物的基地、场所,不以生产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土地利用受土地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王万茂,2002)人类通过特定的行为,以土地作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需要的过程吴次芳,2000)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属性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陆红生,2002) 土地利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土地利用必须根据土地的特性来决定其功能,同时还必须有资金和人的劳动的投入,才能实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土地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将自然状态的土地资源投入使用过程或提高土地利用率,称为土地开发;开发中可能要对土地进行改良,如排水、清除植被(石块等等)称为土地治理;为了土地的永续利用,必须对土地数量和质量加以保护,称为土地保护尹君,2001)由上述观点,得出土地利用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产品和服务) ,采取生物、技术等手段,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土地的农业利用和非农业利用土地利用这一过程揭示了人与人、地与地、人与地的关系四、土地生产力土地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地生产力的高低,但这个生产力又多是通过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间接表现出来的 1.土地生产力有关对土地生产力的认识,学术界存在着以下不同的观点: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现有耕作技术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各项措施下土地的最大生产能力它的确切含义包括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段兴勤,1994) 土地生产力通常是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或者说土地的自然生产力。
但是其作为一种生产力,土地不只是进行绿色植物的生产,为人类提供温饱的需要,土地也是人类进行居住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人类在土地上铺设道路、建筑工厂、挖掘地下的能源等等,所有的这一切生活和生产设施都在为人类提供服务,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土地在人为影响或控制之下提高了其产出能力,这也应成为土地生产力范畴,因此土地生产力又包括土地自然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产力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生产力体现了土地生产力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但正是由于土地的自然5生产力往往是与社会生产力结合在一起,并构成综合生产力袁绪亚,1995)土地生产力是反映土地本身的自然生产潜力和人类劳动经营的综合指标,是土地在特定的管理措施条件下生产出某种植物或植物产品的能力黄进勇,1999)一般来说,土地生产力分为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现实生产力是指当前当地各种土地上常年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是根据多年平均产量和质量对比分析确定的;潜在生产力是土地资源在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矛盾运动中,通过复杂的能量和物质的转化过程,人们可能在预定的时期获得的最大限度的农林牧产品数量现实生产力水平和潜在生产力水平之间往往存在一定距离,土地评价时应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
王秋兵,2002)土地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产产品、经济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力,它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的生产能力定性的土地潜力评价,如美国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定量的即生产潜力评价李双成,2002)土地生产力,是指在土壤自然状况、气候、水分、地形以及人类物质能量输入输出和生产管理等的共同作用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它包括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和现实生产能力两个方面刘海斌,2006)土地潜力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的土地潜力评价,是综合考虑自然要素对农、林、牧等生产的限制性强度,并以此进行土地潜力的分级如美国农业部提出的土地潜力分类土地潜力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作物生长动态模拟模型来计算土地的生产潜力所以定量的土地潜力评价即是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刘耀林、焦利民,2008)综上所述,目前对土地生产力的认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所谓土地生产力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的最大生产能力,是 评 价 土 地 质 量 的 重要 依 据 之 一 , 有 农 业 生 产 力 和 非 农 业 生 产 力 之 分 、 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理论生产力)之分;②但最初人们集中于农业生产力的研究,认为土地生产力通常是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即生 产 生 物 产 品 的 能 力 , 一 般 用 斤 每 亩 ( 斤 /亩 ) 或 公 斤 每 公 顷 ( 公 斤 /公顷 ) 表 示 , 或 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利润、级差收益等来表示。
土地除了表现为农业生产力,也是人类进行居住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非农业生产力同样重要;③土地生产力尽管有自然生产和社会经济生产力之分,但一般表现为综合生产力;④有人认为土地生产力也叫土地潜力,定量的土地潜力评价就是指土地生产潜力6评价2.土地的适宜性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