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传记“怎样写人”类题目验收达标练.pdf
7页四十)传记“怎样写人”类题目验收达标练一、题型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一生奔波为诗词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 ” 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500 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 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90 岁,号迦陵 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太像一般的住房,而是更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家 ”了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几十年的情感10 多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0 多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1974 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26 年的故乡北京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 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2 700 字的长诗《祖国行》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8 年暮春,叶嘉莹给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 10 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 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
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直到2002 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1980 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 ,到 2007 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 “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用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椅子,前腿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的 ”叶嘉莹淡淡地说着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说, “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从 1948 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70 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
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她用不太标准的英语,用自己对诗词的真实感悟和真诚心,打动了这些洋学生我本是一个在讲课时喜欢随意发挥‘跑野马 ’ 的人,却要用英语讲课,失去了这一份随意发挥的乐趣叶嘉莹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外讲诗词的尴尬她还曾为此写过一首七言绝句:“ 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 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词中的深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无限的含意和意境,就很难和外国学生说得通透” 多年来,即便是自掏腰包买机票,叶嘉莹也从未停止奔波,她想将诗词的美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叶嘉莹说,她回来工作已经30 多年了,不是现在才来工作的,只是那个时候大家不注意,“现在忽然间知道了叶嘉莹,这也找你,那也找你,结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 她特意说:“有些朋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提起叶嘉莹,外界时常为她冠以学者或作家的头衔,但叶嘉莹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
老人说, “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 ”现已 90 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处奔走,她倡议要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一个很好的人文基础遗憾的是,这个倡议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但叶嘉莹说,她不会因此放弃1.(赏析选材技巧题)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选材来表现传主一生为古诗词奔波的?请结合全文分析答:解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已经明确了“哪几个角度 ”“ 选材 ”,所以本题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选材的能力,属于 “赏析选材技巧题”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根据题干要求“一生为古诗词奔波”,可从事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两个方面思考,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到语段思考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第三、四、五段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这是从诗词教学方面选材第六段叶先生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这是从诗词研究方面选材第七、八、九段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让幼儿园和小学开设诗歌唱游课,来推广中国古典诗词这是从诗词推广方面选材参考答案: ①教学方面: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
②研究方面: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③推广方面: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让幼儿园和小学开设诗歌唱游课,来推广中国古典诗词2.(赏析组材技巧题)本文在组材上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答:解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 “组材 ” 已经明确本题属于“传记组材技巧题”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思考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文章的结构方式本文第一自然段交代了叶先生多难的经历,展现她坚强执着的性格,引出后文叶先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具体工作内容,属于总写,剩余段落都是分写,所以本文是按总分结构来组织材料的,分写部分的素材又是按并列式来组织的详略方面全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一生奔波为诗词” 展开,与这方面有关的详写,其他的一概略写,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大体突出时间顺序,以扣“一生 ”这样用深情的语言塑造了一位一生为古诗词奔波而无怨无悔的学者形象,同时还有对叶嘉莹高尚的人生境界的钦佩和赞美之情参考答案: ①全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展开,用深情的语言塑造了一位一生为古诗词奔波而无怨无悔的学者形象,并把对叶嘉莹高尚人生境界的钦佩和赞美之情融入其中②在组织素材时采用总分式,分写部分又运用了并列式。
3.(赏析细节描写题)请在文中第四自然段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地方,并赏析其作用答:解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已经明确了“细节 ”,并且明确界定了答题区域“ 第四自然段 ” ,从以上可以看出,本题属于考查“细节描写 ”的作用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第四自然段是对人物的细致描写,对细节的思考分析也要从写人方面着眼思考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细节内容(1)第一句描写了一个细节,即:为教书,买上衣2)最后一句描写了一个细节,即:手开裂,贴胶布独特形象(1)第一处细节表现了传主对回国教书的重视;(2)第二处细节表现了传主的敬业精神和对回国工作的珍惜之情表现主题+读者心理让读者了解到叶嘉莹也有平凡人的秉性,让人物真实可信可答可不答 ) 参考答案: ①细节描写: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作用:表现了传主对回国教书的重视②细节描写: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作用:表现出叶先生的敬业精神和对回国工作机会的无比珍惜二、高考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为中国着迷的傅吾康李雪涛①生于 1912 年 7 月 24 日的傅吾康是德国福兰阁教授的子女中唯一子承父业的。
作为汉学家的幼子,他孩提时代的一切好像都是跟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30 年中学毕业之后,也毅然选择了汉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②傅吾康在汉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师从颜复礼、佛尔克、许勒等著名汉学家1935 年,傅吾康完成了题为“康有为及其学派的国家政治革新尝试” 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后来发表在《东方语言学院通讯》上,赢得了众多的书评,甚至著名汉学家戴闻达教授也亲自撰文评论,这对年轻的汉学家傅吾康来讲,的确是极大的奖掖③1937 年,在大量西方人撤出中国的时候,傅吾康只身来到中国此时,日本已开始全面侵华,目睹了日本侵华给中国带来的累累创伤,傅吾康在一部著作中对他亲身经历的这段中国历史描述道:“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 因此,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④1941 年夏天,傅吾康与胡隽吟女士相识相爱,按照当时德国的法律,日耳曼人是不能娶非雅利安人为妻的,否则傅吾康会被除去中德学会的职务1944 年,傅吾康向时任中德学会常务编辑兼翻译的胡隽吟求婚后来胡回忆说:“我们结婚,正是表明我们反对民族优越主义的短视政见。
我很受他的鼓舞,也翻腾起国破家亡的愤慨!”⑤抗战胜利后,傅吾康先后在北平辅仁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在北大期间,傅吾康与季羡林等学者建立了终生的友谊⑥战后的德国百废待兴,汉堡大学也在着手重新建立已遭破坏的汉学系傅吾康于1950年回到汉堡,接任汉堡大学汉学系主任一职来北平时只是孤寂一身的傅吾康,此时携妻带子回到了阔别十三载的汉堡在汉堡大学汉学系主任的位臵上,傅吾康一直做到了1977年退休⑦傅吾康可谓著作等身,早在 1947 年他就发表了用英文编写的《明代史籍会考》 ,1950年回德国之后,他又出版了《中国的文化革命—— 1919 年的五四运动》 《 1851~1949—— 中国革命的百年》 《中国科举制度革废考》《中国与西方》等一系列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作⑧作为历史学家,傅吾康总是试图让欧洲学界尽可能多地理解远东文明在《中国与西方》一书中,他提到:“跟中国人的西方观相比较,在书中我更深入探讨的是西方人的中国观因此这本小册子署为《中国与西方》而不是反过来的《西方与中国》我的首要任务是要让读者理解中国的立场以及面对西方时的中国态度跟将中国看成是一堆历史的古典文明的看法不同,傅吾康一直在努力寻找古代、现代以及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
在这一点上,傅吾康依然秉承着他父亲的观点,亦即中国历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傅吾康对近现代中国研究以及现代汉语的重视,实际上也开创了德国中国学研究的先河⑨作为文化学者,傅吾康尽可能地杜绝各种各样的偏见,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抱有跟当时大多数殖民主义者不同的态度傅吾康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柏林的另外一位汉学家海尼士,这除了学术主张有异外,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海尼士对中国人的态度是他没有办法接受的他在自传《为中国着迷》中写道,当海尼士谈到“中国人 ”时,与在中国通商口岸生活的外国人通常所做的一样,以同样的无知和轻蔑谈论“中国人 ”⑩1972 年, 作为德国外交代表团的一员,傅吾康回到了他22 年来日思梦想的中国,1977年 5 月又再次回到中国27 年后再对自己曾生活过13 年的 “家乡 ”做细致的考察, 让傅吾康有别于一般的记者或旅行者对中国的认识,他对中国的热爱,可谓是跨越了种族、政治、文化等因素傅吾康说告别中国对他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际上他一辈子都没有真正告别过中国相关链接:①我还记得,有一次海尼士在课堂上对冯· 查纳尔发表在《东亚杂志》上的文章《德译中国诗歌》提出了批评,态度很轻蔑冯· 查纳尔在文章中指出,中文诗歌具有较为丰富的多种含义,因此要进行翻译是比较困难的。
冯· 查纳尔的说法令人非常信服傅吾康《为中国着迷—— 一位汉学家的自传》) ②傅吾康以其对汉语出神入化的掌握程度,长年来获得的有关中国的知识和文化的坚实根基,每每令吾辈折服因为这些能力对我们战后一代的汉学家来讲是望尘莫及的他同样令人信服的有多年来在北平所铸就的一位历史学家的国际视野,正是这样的国际视野决定了他的《中国手册》的编撰方案汉学家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