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景德镇乐平洪源仙境导游词.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金诺****简谱
  • 文档编号:306450999
  • 上传时间:2022-06-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景德镇乐平洪源仙境导游词 这里是乐平市东北部的洪岩镇,这座山叫峁山,这里距乐平城区38公里,峁山起伏连绵,海拔三四百米我们即将要参观的景点是一个溶洞,称为“洪源仙境”,这个名称是有来历的,等会儿再给大家介绍既然有溶洞,说明这里是喀斯特(Karst)地貌Karst是岩溶的意思,所以此种地貌在中文里称“岩溶地貌”它是以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为主的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地面有孤峰、峰林、石林、石牙、岩溶洼地、岩溶漏斗、岩溶残丘等景观,地下则有溶洞、地下河等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山上有石林、石牙、溶沟等岩溶地貌的特征,它们似刀丛剑树,隐藏在林木之中到过云南石林的人都知道,在那碧莲玉笋式的岩溶孤峰和峰林之上,岩石裸露,几乎没有什么植被实际上,多数岩溶地貌都植被稀疏,而我们眼前的岩溶地貌却与众不同,林木葱郁,溪流清澈,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达90%,还是省级森林公园,所以别有一番风味下面就让我们去参观洪岩洞,探访一下仙境 前面平台尽处有一个扁而阔的鲶鱼嘴形的山洞,那就是“洪源仙境”来到洞内,大家是否感到此洞颇有气势呢?全洞主要为厅堂式,洞长有1620米,最高处高达80米,最宽处有近百米,洞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容积超过200万立方米。

      此洞为圆拱形袋状漏水洞,形成于距今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时期它分旱洞和水洞两大部分,旱洞在地质学上称“渗流带洞”,也称“饱气带洞穴”,意思是洞内有渗流,但无积水,空间充满空气;水洞又称“地下水位洞穴”或“潜水面洞穴”有专家推断,更下部很可能有完全充水的潜流带洞穴,或称“饱水带洞穴”,也就是地下河溶洞的形成是由于地下水沿岩层层面或裂隙溶蚀,天长日久,孔穴被溶解扩大,加之岩层塌陷,形成巨大的洞穴各溶洞逐渐扩大,便相互通连,并形成时宽时窄的地下廊道,地下河道穿行其间由于地壳问断上升,因而有的溶洞呈层分布洪岩洞有水洞和旱洞之分,又可能有地下河,这是喀斯特地貌溶洞形成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 各位请看,这里是一片开阔的坡地,酷似梯田石梯田、石边坝多达10余层,高度差达1.5米,层次分明,大小参差,错落有致,首尾相接梯田中水清见底,终年不干,真是一派田园风光这片田凡人是无法耕种的,恐怕只有仙人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它得名“仙人田”可能有游客会问,这样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呢?溶洞中景观的形成与地下水的状态紧密相关,水中含有碳酸钙等易予析出沉积的物质,这些物质经水分蒸发和二氧化碳的逸出就会淀积,而淀积形成的形状与水流的状态有关。

      石梯田是片状水漉中的碳酸钙淀积而成的 这里有一个大洞厅,它呈圆形,直径近百米,高约50米厅正中矗立着一根巨大的石柱,高近50米,直径达8米巨型石柱给人的感觉是气贯中天,力挽狂澜,所以石柱取名为“擎天柱”石柱是由钟乳石和石笋上下连接而成的,它们都由渗滴水流造就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碳酸钙呈微碱性,能被酸性水流所溶解形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又很不稳定,遇到温度升高,气压降低时,便又变成碳酸钙在水滴的出口处沉淀下来如此自上而下逐渐增长,时间长了,就形成状如钟乳的积淀物,这就是钟乳石石笋是溶洞中直立于洞底的碳酸钙淀积物,溶有碳酸氢钙的水自洞顶裂隙(或自钟乳石)下滴至洞底,也是由于同样的道理,形成碳酸钙沉淀,并自下向上增长,外形如笋,故名“石笋”自上而下的钟乳石与自下而上的石笋有时正好对接,于是便形成石柱溶洞中的石柱比较多见,但像我们眼前如此气势恢弘的石柱还是稀罕的各位如有兴趣,可以查查地质资料,算算这根石柱经历了多少年才生成,可以肯定,一定是极其漫长的岁月 离仙人田不远处,有一处景观,也不一般,我们过去看看在这里请大家使劲用脚蹬地,啊!声大如雷而且因为洞体空旷,形如苍穹,所以还能听到悠远的回声,这处景观取名为“震天雷”。

      为什么会有此种现象呢?有的游客可能已经发现,此处疏松多孔,这是震动发声的重要原因,不错,确实如此但其声如霄,恐怕还不仅仅是这个原因专家解释说,底部可能还有隐伏的溶洞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是在一个大的音箱上蹬脚所以能产生宏大的声音 请各位随我继续往前走,请看这里有一泓池水,异常清澈,请再瞧瞧水中的景象,里面是蓝天一片和白云朵朵,仿佛还有海鸟翱翔其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水中景观是洞顶在水中的倒影我们抬头看看洞顶,这处洞顶较为平整,石灰岩集块角砾化发育,形成众多直径数十厘米至一二米的灰白色石灰岩集块,同时被灰黑色的碳酸钙胶结,洞顶还悬挂少量石钟乳,这些构造倒影在水中,于是就产生了蓝天的景象这个地方称为“水中蓝天”,可谓是名实相符 我们在洞中放眼望去,还可看到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碳酸钙积淀物,它们有的像帘、幔;有的像莲、竹;有的像花、枝、毛、针;有的像葡萄、珍珠、银耳等所有这些都是由状态不同的水流造就的,分别为隙状水流、管状水流、毛细水流、飞溅水流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沉积而形成的 现在我们来到了旱洞和水洞的接合部,其实到这里之前,早就听到了雷鸣般的声音一条汹涌飞瀑分两级沿峭壁奔腾直下,吼声如雷,慑人心魄。

      北宋著名地理学家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称此洞:“云气泉声,四时不绝”,说的就是这个瀑布飞瀑落差30多米,宽约5米,周围雾气弥漫,水花四溅,在溶洞内欣赏此类瀑布,别有一番感受,非常难得飞瀑自高处而下,使人想起李白的名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所以这里取名为“九天飞瀑” 很快就到出洞口了,又一个洞厅呈现在我们眼前令人为之一振的是洞顶一穴通天,一束锥状光线从近百米高的山顶直射洞厅,使原本黝黑的洞厅惊现阳光和生机,也使我们在洞内滞留很久的人有重见光明的快慰感至此,我想起了开始的承诺,要向各位讲讲“洪源仙境”这一名称的来历在这溶洞附近有一个著名的村子,叫“岩前村”,说它著名,是因为这个村是洪皓的故乡洪皓是北宋朝廷的重臣,有第二苏武的称誉入仕前他在岩前村教书,据说是他首先发现此洞的他为了探个究竟,便领着书童,挑着一担蜡烛,秉烛游洞,走了一天一夜,还没走出洞口,正当他们蜡烛用完,进退维谷,一筹莫展之时,偶然发现两位仙人在一处下棋,情急之中向前求助,其中一位仙翁赠给他一根蜡烛,叮嘱他们只向前,不后退,最终定能走出洞口他们又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惊喜地看见了洞口的光明,此时蜡烛也突然熄灭了,一看,原来点的是自己的一个手指。

      洪皓经过此番探险,有感于奇特的经历和神仙的叮嘱,欣然写下了一首游洞诗: 有此乾坤有此岩,谁知仙境在人间 行行行到光明处,始信当初进步难 由于洪皓探洞遇仙,故洪岩洞得名“洪源仙境”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