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英国呢绒工业发展及工业化启动.doc
12页论英国呢绒工业发展及工业化启动16—18世纪是英国工业化前夜,也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 “重商时代”在该时代的初期,英国还是个二流小国,商业 不如荷兰,多数工业落后于法国然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 努力,英国在地球上首先拉响了工业化的汽笛,成为“世界工 厂”英国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16—18世纪英国呢绒 工业的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加速 资本积累、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6—18世纪的社会经济大变动中,英国面临三大压力 一是国际商战及货币资本短缺的压力因为地理“大发现”之 后,欧洲社会出现了商业化变动,货币的需求量日趋上升各国政府普遍认为利用各种条件争取贸易顺差,保证货币多 进少出是增加财富与实力、争夺国际霸权的主要手段因此, 国际商战日趋激烈二是物资供给短缺的压力十六七世纪 英国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社会需求增长而社会 供给却相对滞后,引起商品短缺,物价上涨据统计,16 世纪英国的商品价格平均上升了 155%O三是人口过剩的压 力在地理“大发现”、价格革命、商业革命的影响下,全国 掀起圈地狂潮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取消对圈地的限制, 法律本身成为掠夺的工具,圈地运动规模空前扩大。
圈地运 动造就资本主义大农场、大牧场的同时,又使大批人失去土 地、家园,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从16世纪起,英国到 处充斥着流民仅从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来说,人口约有20 万,而常年流浪的人口就有5万以上在苏格兰,乞丐人数 估计不下20万他们四处流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威 胁着英王朝统治的安全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开辟一个国内具有生产能力 和发展潜力,并能冲进国际市场的工业部门,将劳动力从传 统的、自给的、人均产值很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人均产值大 幅度提高的工业部门,完成国民收入由递减向递增的转变英国政府认识到实力甚于富足的重要性当其他欧洲人认为 工业只是为商业服务的手段时,英国的国王却提出“英国需要 的,不是交换的价值,而是提高生产的能力”而英国丰富的 羊毛资源给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英国是一个岛国, 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水草茂密,其牧场和草地能保持长年 湿度广阔的荒地长满石南属植物,很适宜畜牧业经济,尤 其适宜绵羊放牧,其绵羊毛质量之高是欧洲少有的因此,13、14世纪的出口贸易和羊毛是同义语,羊毛是国家的主 要财源1348年,羊毛关税收入达6万英镑⑴,1421年, 羊毛税收占全部税收的74%⑵。
英国政府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优质羊毛、圈地所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和原有的呢绒 加工基础等条件,借助政权力量,进一步推动呢绒加工业的 发展第一,通过法令把圈地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导入羊毛加工工 业1576年法律规定:治安法官有权使用公款购买成批原 料、羊毛、大麻等为穷人安排工作法律还规定每个郡要办 两个到三个工场,即感化院,收容有劳动能力的乞丐和流浪 者在羊毛产区还有另一救济方法,就是由呢绒商以低廉的 工资雇用贫穷的劳工不少贫民习艺所都办起了手工工场, 也有不少手工工场办起了贫民习艺所这些方法不仅吸收、 安置了圈地产生的部分流浪者,缓解了流民问题,也促进了 手工工场发展正是这些“真正的工场手工业,为那些由于封 建社会解体而被赶出土地的农村居民开辟了新的生产领 域”⑶因此,呢绒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为从根本上解决流民问 题,完成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实现英国经济起飞打 下基础第二,努力吸收外国技术人才,改进呢绒生产工艺,赶超 欧洲先进水平在机器时代前,改进一个国家工业的基本因素不是资本, 是有技术的劳动者1271年,亨利三世宣布:“所有男女织 工,不管是佛兰德尔人还是他国人,均可前来我国安全织布疽 并对移居者赐于5年的免税待遇。
伊丽莎白女王执政时期则 利用尼德兰反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时机,大量接纳尼德兰工 匠她颁布法令,欢迎佛兰德尔工匠来英国定居,但每个工 匠必须带两个英国籍学徒据估计,当时大约有三万名佛兰 德尔工匠逃往英国他们把精湛的选毛、染色技艺带到英国, 改进了当地的生产工艺16世纪初期一度衰退的诺威奇接受 移民4000人,并迅速复苏,成为“新织品”的生产中心1558 年,2860名尼德兰人迁入英国,1563年前后1・8万名佛 来名人迁入伦敦与桑威奇,1566年又增至3万人⑷法国胡格诺战火制造了大批难民,英国为之敞开大门1681 年前后,为安置法国难民拨款1.4万英镑,1685—1687年 为6.37万英镑,1694年是1.18万英镑⑸政府为了使他 们能安居乐业,还为他们在伦敦郊区修建12所教堂1670—1690年间大约有8万胡格诺教徒逃往英国,约占伦敦周围居民的1 /3⑹一位议员曾这样问:“世界上曾有那个国家能像英格兰那样养育着如此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 邦人?⑺”正是这些外邦人带来了新技术,给英国呢绒工业及 其他工业充实新鲜血液,使之快速发展当时,英国引进双 股粗纱、细哗叽、斜纹呢等新呢布它们价廉、轻柔、不十 分坚固,因而很能迎合服装款式的翻新。
那些外来工匠首先 使这些产品付之生产,使英国的呢绒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 达到与欧洲大陆先进国家相媲美的水平第三,遵循重商主义原则,采取贸易保护主义首先,政府通过调节进出口商品种类,以保护呢绒为主的本国工业发展1576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限制羊毛、大 麻等本国原料或初级产品出口,禁止粗纹布、呢绒织品、亚 麻布进口18世纪输出羊毛被列入重罪之列政府禁止输出羊毛、活羊,甚至不准在海滨五里地内剪羊毛其次,排斥 呢绒生产的国外竞争者,禁止英国属国生产毛织品17世纪 以来,爱尔兰工业发展较快,为防止来自爱尔兰的威胁,英 政府设立出口税制度,使爱尔兰不能接近殖民地和外国市 场在该岛四周设立封锁,用2艘军舰和8只武装帆船组成 小舰队进行巡逻再次,支持贸易公司活动,发展英国海外 贸易,支持海外探险、殖民活动和殖民战争,开辟海外贸易 新市场伊丽莎白女王对开辟西北航线的探险事业大力支持,并积极鼓励英商进入西班牙、葡萄牙所垄断的航路和殖民地从事贸易活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6世纪英国开辟 了与北美、俄罗斯、亚非、利凡特、东印度公司等地区的外 贸新市场,17世纪时,在西半球建立了 17个新的、分散的 殖民区⑻,为英国工业赢得更大的发展余地。
在上述政策的推动下,16、17世纪,英国的呢绒工业发展 迅速,出口量扶摇直上15世纪中叶呢绒出口量为5.4万 匹,16世纪中叶达12 . 2万匹,至17世纪初年,呢绒出口 量一直稳定在11万匹左右自都铎王朝至1660年,羊毛及 羊毛制品出口量占全部出口贸易的3/4 ,有时占9/ 10o1700年,毛织品的出口价值达280万英镑,占出口总值的4 /5⑼直到棉织业生产在工业化的浪潮中异军突起之前, 呢绒工业一直是英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并使英国在1660 - 1700年“首先成为一个依赖自己的世界贸易库”《0)英国人靠 这一贸易库占领殖民地市场,在国际商战中获胜,实现了财 富的积聚,夺取世界霸权,主宰世界经济呢绒加工业的发展,对英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 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为本国工业化的启动打下良好的 基础第一,呢绒工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解 决了农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呢绒工业是 劳动密集型手工业1580年,工人生产一匹宽幅呢绒需要 花费15个工人一个星期的劳动,质地较为复杂的呢绒所需 要的劳动还要多呢绒工业的发展,大量吸收了圈地所游离 出来的农业劳动力另一方面,当时呢绒加工业的技术水平 不高,纺织工具规模小、投资少,也适宜于单家独户生产, 因此,它能够以分散手工工场的形式向农村渗透,使农业、 牧业、手工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井与全国及世界市场建立 联系。
如,约克郡的呢绒主要从利兹、哈里法克斯两个市场 流向全英,并输出到荷兰各港口、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地中海东部诸商港和美洲殖民地因当时从事呢绒生产的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普遍要高于纯农 业劳动者,结果,圈地运动产生的农业部门的外推力与工业 部门的吸收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加快劳动力从低效率的 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16世纪,英国从事毛纺织业的 人数几乎占全国居民的50% ,17世纪至少有1 / 5的人靠毛 纺织业过活,几乎所有的村庄都制造呢绒⑶据当时记载, 几乎没有一个城镇或乡村不以毛纺织业为主要副业哈里法 克斯是英国最大的教区之一,笛福在他的《漫游记》中描述 了当时毛纺织业的生产状况:“在太阳出来,光芒开始发亮时, 我们便可看到几乎每一屋前都有一个布架,每一个架上都有 一块普通呢绒,或者一块粗哗叽,或者一块夏龙布12)”17 世纪时,全国已有I / 2的人口农闲时从事加工业,其中有不 少人已逐渐将经济重心由农业转向工商业,由此产生了一批 以种地为副业,以工业劳动为主的小农阶级整个英国,务 农人数急剧下降,15世纪末占90% , 16世纪中叶下降到 80% ,17世纪初又降到60% ,1750年农业劳动力只占全国 劳动力总数的45%(13)O第二,呢绒加工业的发展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大 地产制度的建立,使农业更好地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呢绒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对羊毛、劳动力的需要,从而刺激 了畜牧业的发展及圈地运动的扩大,并使大地产制度逐渐取 代小农土地所有制在牛津郡的24个教区中,持有土地100 英亩以下的自由持有农、公簿持有农或终身佃农从17世纪 初的482个减少到1785年的212个,他们所占有的土地减 少了 2/3以上另据陶内统计:16世纪英国农场面积已占全部耕地的58%(14)O与此同时,分散在一般农户手里的土 地,面目也大大改变了敞田制逐渐瓦解,代之而起的是打 破条田界限而合并在一起的一整块一整块的个体农户耕地土地的个人所有制形成,不论是农场还是农场以外的土地, 不论在形式上还是本质上都打破了旧的生产结构,成为商品 经济的组成部分到16世纪,英国农业已经实现商品化, 田里种植什么,受市场价格的控制随着工业生产的扩大、 城市人口的增加,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新的土地 所有者在利益驱动下,投身于改造农业的洪流,如汤森勋爵 投身于土壤改良,贝克韦尔用杂交、人工淘汰方法来改良畜 种,提高牧畜产量、质量等,这使农业革命较早在英国发生 1750—1850年小麦增长225% ,大麦增长68%英国的农 业生产迅速跃上欧洲领先地位。
1500年,英、法两国的劳 动生产率基本相同,但在1600—1800年,英国的人均粮食 产量增长率达73%,而同期的法国只有17%o 1650—1750 年,英国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 / 3 ,以后的增长速度加快在 18世纪英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达到47% ,19世纪英国成为 欧洲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15)1700年,一个农业劳动力 只能养活I .7 A , 1800年能养活2 . 5人(16),这为工业化创 造了物质条件同时,呢绒生产的扩大带动了与此有关的经济作物的不断 发展,如大青、茜草等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的收益,而且极 大地增强了农业自身消化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这在一定程 度上减轻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第三,呢绒加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社会阶级结构比较开放, 各阶级之间流动性增强呢绒加工业的中心地带要受羊毛、交通、水力资源限制, 尤其是水力漂机发明应用之后,水力资源成为毛纺织业发展 的必要条件因此,工业逐渐向北方、西北方河流区域集中 1470年前后,毛纺织业主要集中在英格兰西部、东盎格利 亚和约克郡到18世纪初,毛纺织业遍布英国各地这些 新工业区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八方人们伦敦的繁荣使东 部、东南部的人们蜂拥而至。
16世纪20年代伦敦人口约7 万左右,至1600年超过20万人口的流动不仅自然调节各地劳动力分配,减少人口过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