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知识点归纳汇编.pdf
424页宪法学 绪论 一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宪法学是以宪法和宪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 学 即包括两个方面 宪法 不仅指宪法典 也包括宪法其他形式 宪法现象 指由宪法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 现象 二 宪法学的研究范围 1 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的本质 特征 分类 形式 结构 原则 历史 宪法关系等等 2 宪法的基本规范 公民基本权利的规范和国家 权力的规范 不局限于中国宪法的有关规范 3 宪法的实施 宪法的修改 解释和违宪审查等 等 二 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 1 了解人权保障的意义 2 进一步了解法与政治的关系 加深对依法治国 的理解 3 为学习其他法学课程打一个基础 4 有利于形成宏观思维 三 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方法 1 价值分析法 从价值取向出发 着重解 决 应该是什么 的问题 2 规范分析法 纯文本的分析方法 着重 解决相关宪法规范指的是什么的问题 3 实证分析法 通过对现实的考察分析 解决 实际上是什么 的问题 4 系统分析法 将宪法和宪法现象作为一 个有机整体来加以分析 避免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5 历史分析法 将宪法和宪法现象放到历 史中加以考察 6 比较分析法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横向比 较 7 联系实际分析法 理论与实际的比较 思考题 1 宪法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研究范围有 哪些 2 学习宪法学有何意义 3 学习研究宪法学的方法有哪些 第一部分 概论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 第一节宪法的词义 特征与定义 一 宪法词义及其演变 中国古籍中已有 宪 宪令 宪章 宪法 等 用法 但非近现代意义上的 其基本的含义有三个 典章 制度 基本法 颁布 实施法律 近现代意义上的宪法始用于近代 约在戊戌变法时期 是 英文constitution的译称 西方国家的 宪法 一词 英文为Constitution 法文为la Constitution 德文为Verfassung 其词源据考证都来自 于古罗马拉丁语中的Constitutio 在拉丁文中 Constitutio最初的含义是规定 组 织和结构 以后这一词逐渐变迁 大致有以下几 层意思 一是皇帝的诏书 敕令或者立法行为 二是指效 力和地位较高的大主教教令 Provincial Constitution 和教皇使节的法令 三是指一些来 源于古老风俗或习俗的特殊法令 四是指中世纪 确认封建主及城市 城市行会或个别团体的特权 及相互关系的法律 二 宪法的特征 一 国内学术界关于宪法特征的主流观点 参见周 叶中 蒋碧昆 龚祥瑞 张庆福 许崇德等的著述以及 教材 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 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宪法内容重大广泛 2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3 立宪 修宪程序严格 2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是人权法 3 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2008年2月南京大学 行政法规的名称包括 条例 规定 办法 三种 条例是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 作作比较全面 系统的规定 规定是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规定 办法则是对某 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 地方性法规是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 省级 较大市 经济特区等的人大及其 常委会 制定的 在本地区内施行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法文件 区分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主要看发布机关是国务院还是地方权力机关 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主管部门和法定的地方政府依法制定和发布行政规章的活动 行政 规章可以采用 规定 办法 实施细则 和 规则 等作为名称 但不得以 条例 作为名称 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发布 地方政府规章由省级 较大市的人 民政府发布 至于 暂行办法 实施条例 之类的 是与立法的性质有关 具体而言 包括执行性 立法与创制性立法 执行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为了执行或实现特定法律和法规或者上级行政机关其他行政规 范性文件的规定进行的立法 通过执行性立法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 一般称 实施 条例 实施细则 或 实施办法 创制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填补法律和法规的空白或者变通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以实现 行政职能而进行的立法 由于创制性立法是为了填补上违法空白而制定的 因此一旦上 位法有规定 该重复规定自然失效 因此 往往以 暂行 作为名称 根据立法法的规 定 对于需要制定法律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 作出决定 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 例如 国务院制定了一部有关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的XX暂行条例 则表明尚未有法律对此规定 这就是先行制定的行政法规 待法律通过后自行失效 故冠名为 暂行 二 关于宪法特征的新观点 参见张千 帆 宪法学导论 1 宪法是公法 2 宪法是授权性的 3 宪法是相对稳定的 4 宪法是无所不在的 三 关于宪法特征的几点看法 1 主流观点关于宪法是根本法特征的后两个表现 仅适合于成文宪法 所谓内容重大广泛也只是对 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特征的描述 因而概括不全面 2 主流关于宪法是民主事实的法律化的观点值得 商榷 3 关于宪法相对稳定的特征是对宪法的一种应然 要求 从实证角度观察 结论往往相反 4 宪法是公法的观点非常传统 但近年来宪法的 私法化 对该观点提出了挑战 三 宪法的定义 关于宪法的定义 宪法学界仍未统一 学者从以 下角度提出了如下观点 1 从内容角度界定 1 将宪法界定为有关国家权力的法律规范的总 和 如法国 拉鲁斯大百科全书 德国 梅 叶百科词典 的界定 2 将宪法界定为治国安邦的 总章程 社会主义国家学者的界定 2 从宪法的阶级本质角度界定 宪法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法 前苏联和 国内学者的界定 3 从宪法的法律特征界定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 如 美国百科全书 日本 世界大百科事典 的界定 个人理解 宪法是规范并限制国家权力 保障基本人权的法 第二节第二节宪法的本质宪法的本质 所谓本质问题是中国宪法学界的研究范畴 其实质是宪法反映谁的意志 一 有关宪法本质的学说 1 神的意志论 将法和宪法均视为神或者上帝意志的体现 是曾经流行于中世纪神学法律思想的体现 反映在宪法文本中 有 以神的名义制定宪法 的语句 2 全民意志论 将宪法视为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 是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观点 3 阶级意志论 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观点 源于马克思的法 律思想 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 级的意志 马克思 二 关于认识宪法本质的两个视角 应然和实 然的 1 从实然角度看 阶级意志论具有洞察力 从历史来看 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 反映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表现为 1 宪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 宪法是阶 级斗争的记录 列宁 2 宪法表现了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实际对 比关系 列宁 2 从应然角度看 全民意志论具有合理性 宪法只有体现一国全体公民的意志 才有 正义可言 才能够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 如果宪法沦为某一阶级的战利品 人类就 无法摆脱成王败寇的恶性循环 宪法也注 定短命 第三节宪法的分类 一 传统的分类 1 成文宪法 不成文宪法 布赖斯 以是否存在宪法典为标准 目前只有英国 以色 列和新西兰等少数国家无宪法典 故为不成文宪 法 2 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布赖斯 以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是否严格为标准 严格的 称为刚性宪法 与普通立法程序相同的称为柔性 宪法 3 民定宪法 协定宪法 钦定宪法 布赖斯 以制定主体为标准 二 其他分类 1 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 2 原生 原始 宪法 派生 外来 宪法 以是否具有原创性为判别标准 3 纲领性宪法 确认性宪法 中立性宪法 以内容是否涉及未来和过去为标准 4 保障性宪法 名义性宪法 装饰性宪法 萨托利 以宪法实际作用或者功能所作的区分 5 还有各种各样的分类 如长宪法和短宪法 有序言的宪法和无序言的宪法 君主宪法 和共和宪法 分权宪法和集权宪法 平时 宪法和战时宪法等等 本章思考题 1 宪法有哪些分类 2 宪法的本质是什么 3 请结合学术界的讨论 对宪法下一个定 义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 近代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条件 近代宪法首先产生于英国 作为一个不成文宪法 国家 英国的宪法是由不同时期的宪法性法律 宪法惯例和法院判例所构成 其中包括著名的 1215年 大宪章 1689年 权利法案 和 国王统而不治 国王不能为非 首相 组阁 议会和内阁相互制衡 等宪法惯例等 等 1787年 独立后有着州宪法制定经验 曾经产生 过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 独立宣言 的美国13州为修改 邦联条例 1779年 在 美国费城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近现代意义上 的成文宪法典 1787美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制 共和制和三权分立 制衡的代议制政府 首开成文宪法先河 并在西 方国家掀起了立宪高潮 继美国1787年宪法之后 法国 德国 奥 地利 意大利等国也先后颁布了宪法 近 代之所以产生立宪潮 主要是以下条件已 经成熟 1 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孕育了人 身自由和财产自由的价值诉求 这种诉求 要求国家保护 并以成文宪法方式约束国 家 2 政治条件 政治上 资产阶级普遍掌握了国家政权 从而能 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建构国家权力体系 3 思想条件 思想上 自由主义理论已经形成 自由 民主 共和 分权制衡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而为近 代西方国家以宪法构筑国家权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4 法律条件 最高法从法律中分离出来 从而为高于普通法律 的宪法典的问世创造了法律条件 二 近代宪法的一般特点 1 代议制民主成为宪法的主流 2 具有鲜明的古典自由主义色彩 强调个人权利的神圣性 3 消极的国家观 主张不作为的 夜警式 的政府 4 成文宪法成为主流 5 宪法主要限于西方国家范围 三 现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按照国内宪法学界的观点 现代宪法以1918年苏 俄宪法的产生和1919年德国 魏玛宪法 的产生 为标志 这一划分方式多少与近现代历史的划分 有联系 但实际上主要是因为这两部宪法在内容 上与近代宪法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把其称为现代 宪法 从魏玛宪法来看 近代宪法的古典自由主义精神 受到抑制 国家对社会的干预得到宪法肯定 议 会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从苏俄宪法来看 公有制的经济制度被写 进了宪法 宪法调整的领域由传统的政治 领域进入社会经济领域 此外 苏俄宪法 的产生使立宪成为一种世界现象 不再局 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全球范围内的立宪在二战之后 许多民族 主义国家也纷纷制定和颁布宪法 四 宪法的发展趋势 1 行政权力扩大 议会权力衰落 2 基本人权扩大 从公民权 政治权利扩大到经 济文化权利 集体权利以及其他权利 3 宪法监督强化 违宪审查机制日益完善 4 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加大 5 宪法渊源多样化 第二节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 一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宪法学界将近代中国的宪法分为三类 即 晚清 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所谓 伪宪法 民族资产阶级的宪法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 的宪法 以下按上述分类简要介绍 一 晚清 北洋和国民党政府的宪法性文件 1 晚清 1 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 非正式宪 法 而是制定宪法的纲要 以1889年日本明治宪 法为蓝本 其实质是使君权合宪化 但列举君权 范围 规定臣民权利 并拟设立议院 具备宪法 要素 2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1911年 因辛亥革命爆发而仓促出台的宪法性文件 规定了责任内阁制 皇权法定 限制皇族 任职等内容 随清王朝灭亡而成为废纸 2 北洋 1 天坛宪草 1913年 因在天坛起草而得名 确立了内阁制 因 袁世凯解散国会而废除 2 中华民国约法 袁记约法 1914 年 确立总统制 其实质是确立袁世凯个人专制 3 中华民国宪法 曹锟 贿选宪法 1923年 4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段记宪法 1925年 3 南京国民政府 1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931年 是国民党 训政时期纲领 的翻版 其实质是确 立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制度 2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五五宪 草 1936年 确立了总统制 确认四大家族的利益 3 中华民国宪法 1946年 内容涉及人民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