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志超 解密元青花.doc
10页宁志超 解密元青花“收藏鉴定界一般认为,目前仝世界收藏完好的元青花瓷器为 300多件,但我必须要说,在民间收藏的就远超过 300件……”宁志超国内外收藏界泰斗级人物,澳籍华人苣幼接受家学和家族传统文化熏陶,酷爱古陶瓷、古书画早年曾经学习自然科学、测量学和精密光学仪器学后出国定居澳大利亚,专业从事艺术品收藏、鉴赏研究著有《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等书北京厂桥附近某个北京范儿十足的胡同,宁志超先生在北京的住所就在胡同尽头的一个独门院落里院子不算很大,但很清静居室里的陈设也简单至极,除了几张长案、桌椅之外,就是一些生活必须用品了也难怪,他和爱人常年在澳洲生活,北京只不过是一个寻根之地,相比澳洲,老两口在北京生活的时间屈指可数本文发刊之时,宁老应该已经在澳洲筹划他的“中华文明艺术博物馆”的各项工作的实施了此次回京,他的目的除了见一些收藏界的老友之外,再就是应几家拍卖公司之邀,鉴赏一些古玩字画对此,宁老不愿多谈,我也只好作罢宁老近些年已经几乎不再接受记者的采访,而答应本刊做这个他此次回京的独家专访,实属我们的荣幸初见宁老,作为已经有 6年采访经验的记者,我依然还是有点紧张这倒不是他因他出身于辽海望族,身世显赫,和他目前藏有几千件极为罕见的古代书画与上万件元青花瓷器,而是他那种凸显个人魅力的气场,一下就让我有点连坐姿都拿捏不好了。
想是宁老看出了我的拘谨,和老伴儿对视了―下笑着说,没事,有什么你尽管问,既然我答应了你的采访,一定知无不答作为闻名海内外的中国古陶瓷与古书画收藏家,宁志超其实为人是极为低调的但即便是已过古稀之年,与他聊天时依旧能感觉到锐气十足这种锐气并不是咄咄逼人那种,但只要一涉及收藏的专业性问题,他就会话音提升几个分贝,与志同道合者定会相谈甚欢,酒逢知己千杯少;与之意见相悖之人,可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对此类人等,他的口头语就是,别聊了,先去看看我书吧的确,宁老对藏品的话语权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凭着他这几十年令人不得不信服的研究成果捧起他与爱人经过数年合著的《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 ,细读之下就连我这个外行都觉得言之确凿,不服不行书很厚重,上下两册,单册就连我这大小伙子一只手端起来都费尽,可见其所花费的心思了书中以全新的理论以及 700多幅他的藏品照片,对早期青花瓷的流变做了历史性的描述这些观点,已经被学术界和收藏界所公认,即便之前对他收藏的瓷器真伪有过怀疑的人,今日虽不明确表态,但也已是采取了一种默认的态度,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古瓷鉴定专家对此,宁老也还是不愿多谈,不过这个话题始终是躲不过去的其中有二,第一宁是宁老在收藏界闻名,最早是源于家族的一次“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捐赠北京故宫未果”事件;其二是,那次捐献若顺利的话,也就不会有宁老与爱人合著的这本警醒世人的大部头著作。
按宁老的话说是,故宫成就了我此话听来有些赌气的成分,但宁老笑着说,真的没有,现在我的心态很好,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去看,此事我真的要由衷地感谢故宫,真的是他们对我的激励才促成了我现在的收藏与研究之路这话还得从头说起宁志超出生与辽宁,宁氏为辽海望族,几代人酷爱古书画、古陶瓷,文物收藏甚富外祖父乐善好施,是当地几座寺庙较大的施主 “1928年冬的一个大雪天,千山一座寺庙的住持为逃避内乱外患造成的兵荒马乱,打算离寺返乡,念及我外祖父多年来对他们的大量接济,便要以藏于寺庙多年的两只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相送那时候中国还根本没有‘元青花’这个称谓,加之那两只瓶子是青白颜色,很多人都忌讳,怕不吉利但对于僧人们的盛情,外祖父无法拒绝,便又给予了和尚们一笔返乡的路费,将瓶子留下不过瓶子还是没有放在家里,而是搁置在家族的祠堂里尽管如此,那两只青花大瓶独特的造型与纹饰,还是受到家母的格外喜爱我母亲出嫁时,因为她的喜好,这对大瓶便被作为嫁妆陪她一起进了我父亲的家门后来,母亲移居澳大利亚前,曾将大瓶送到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报关,他们也只是把它当作一般清代青花瓷器看待很顺利地给办好了出境手续上世纪 80年代末期,随着国际拍卖市场上元青花的拍价不断攀升,元青花的名声空前高涨。
我母亲在报刊上看到了英国人霍布逊发现的那一对带铭文的元青花云龙象耳瓶照片,这才知道自家藏了 70多年的那两只青花瓶非常珍贵,便跟我商量,既然是国宝,能不能把它们捐献给故宫,也证明咱们老宁家都是爱国的全家人都赞成老太太的意见未曾想到的是十几年过去了,老太太当初的生愿变成了遗愿送给故宫,人家不要!”说起“不要”的原因,让宁老有些哭笑不得:“人家不给理由,只有一位不愿公开自己姓名的专家私下透露,这两只象耳瓶的造型走样,青花成色不好……”为了了却母亲的心愿,也是为了给这对祖传的藏品验明正身,宁志超开始了漫长的科技鉴宝之旅从澳大利亚五龙岗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的测年试验,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常量元素眙分析,再到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李政道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核分析室、同步辐射实验室等金属系统的测试……“为了检测,我那对象耳瓶的底几乎成了筛子” ,宁志超现在说起来虽然已没有了当初的悲愤之情,但话语间依旧透着有些无奈尽管最后的对比的数据很令他振奋,确定了这对象耳瓶的元代出生证他立即将实验结果通知故宫,并在《文物》等专业杂志上刊登出来,目的只有一个,早点遵循已故母亲的遗愿,将这两件国宝送进“宫”去。
但人家还是不要,也依然不说为什么宁志超只在背地里听人告诉他, “宫里”传出话来, “用科技手段来鉴定该元青花瓷瓶毕竟只是一种化验方法,对瓷瓶的化验有化验员的不同,有化验程序的不同,有选取仪器的不同,这就可能导致很多的误差,结果也不能令人信服 ”就此,宁志超彻底绝望了,但也正因此,更加激励了他对古陶瓷与古书画的妆藏与鉴定之路 “文物收藏界往往会犯同一个错误,那就是按传统的陋习,有器物必须要权威们去说对错,久而久之,权或也就自然地认为自己说假它就真不了其实,这是权威将学术权威变成权术权威的结果在学术权威面前,器物的真伪是器物本身决定的,无论谁说什么和怎么说,都不可能影响和改变器物的本性但是,在权术面前,器物的真伪就是由权威决定的有时虽也判断错误,却无可更改,因为这种错误只在真理与权威利益冲突时出现近几年因民间出现大量元青花瓷,权威说假,收藏家说真,双方各持己见收藏家们已经提供了大量人文与自然科学的证据说它们所以真,而权术权威没有也无法提供确凿的科学证据,迄今为止只能是空口白话但至今不承认错误,原因就在于他们手中有的不是学识而是权 ” 此言说罢,其实坦诚地讲,我还是对宁老的言论有所担心的,但他大方地说,怕什么,就说是我说的,我与那些不懂装懂的人“战斗”了这么些年,你看他们谁现在还敢跟我面对面地说元青花的真假?我也并不是一家之言,而是通过各种具有说服力的手段来证明出来的。
只能说那些所谓的专家、权威,不懂装懂,见识少,他们见过多少真物呢?“收藏鉴定界一般认为,目前全世界收藏完好的元青花瓷器为 300多件,但我必须要说,在民间收藏的就远超过 300件说元青花瓷器有 300多件,说的是国内外的博物馆收藏,因为海外有 200多件,国内博物馆收藏了 120多件,加上最近几年发现的一些,一共不超过 400件,但这个数字没包括私人收藏我统计的数量就多了,光美国几个收藏家每人都有几百件,我的书中收录的大多数是我个人的收藏,也有几百件吧有人不承认民间有这么多元青花收藏,说是假的、仿的,这是因为他们不懂 ”至于说到 2005年 7月 12日在伦敦佳士得进行的“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中,一款元青花人物罐(鬼谷下山)以 14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 2.3亿多元)的价格成交,拍出了目前中国瓷器的最高价格宁志超说,其实那个东西并不是元青花里最好的,无论从质量还是从画工观察,它都不是特让人心疼的东西,能卖出那么多的价格是一味商业推广的效果我敢说,我目前的藏品中比那个珍惜的不止一两件说那些专家‘不懂’我是有根据的,最早很多专家认为元青花是外销瓷,就是专门出口到西亚、中东一带的,甚至有说元青花是波斯工匠来景德镇亲手绘画并监督烧造的,产品全部返销,所以国内很少留下来,就几个博物馆收藏有少量元青花瓷器,而且出口的用得是最好的料,国内的都不行。
我从 1997年就第一个公开写文章说这个不对,元青花不是出口的,实际上是它的流行和蒙古人(元朝)的统治理论、宗教信仰有关系,对白色和蓝色的崇尚构成了青花瓷形成的精神要素,这和汉族是不一样的元青花实际上是蒙古人主导下烧造的,现在伊朗、土耳其保留的实际上都是当时蒙古皇族赏给的,真正的精品还是在国内,而且数量不少几十年来一直有出土,以前的私人家里也有包括蒙古国也有很多,我在上世纪 90年代初曾经买过很多1997 年我的研究系统理论就形成了,我第一个提出来,我认为他们谁也推不倒虽然还有人坚持说只有 300多件,但现在多少有点头脑的人都不说元青花是外销的了,我觉得历史不管怎样最后还是会回到正道上来说民间没有真的元青花的人,有各种原因:一是钱,因为鉴定牵涉到钱的问题;二是有人真不懂,现在所谓的“鉴定专家”都是跟师傅、看书学的,他们根本没有看到过多少真的东西,所以就不承认别人的收藏是真的我不否认最近 30年造假是有的,但是你想一个人使大劲造假又能造多少,蒙古人入主中原,在景德镇建立了浮粱瓷局和枢府窑,民窑还有 300余座,难道在整整一个多世纪里就仅仅烧造了博物馆藏的那 300件元青花瓷吗?”说到底,很多事情还是与钱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我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我不要钱。
我不卖东西,我的最大心愿就是建一座博物馆,将我的万余件古陶瓷和几千副古字画陈列于内,让世人看到中国文化的真谛采访后记】本次采访,前期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毕竟这是我第一采访到如此重量级的收藏家本想将宁老的全部藏品说清楚,说透彻但无奈篇幅有限,同时宁老的藏品有太多,且多不在国内于是就则其元青花的故事着重了些许笔墨说到他的古字画收藏,编辑部还有个有趣的事儿,之前开选题会的时候,还未见过宁老,我也只是听说宁老的字画中有较多先人大家的墨宝,好像有李清照的,有同事开玩笑说,这要是真有她老人家的,拍上一幅,杂志刊出后肯定就震了谁知宁老听罢此言,笑了笑,用老北京话儿说,我这的字儿要按知名度来说,李清照都不带玩儿……由此,就有了武则天、赵孟?\、王羲之、宋徽宗的四幅墨宝的刊出关于字画的鉴定,宁老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也我之前形容他的感觉一样,就是一一气场宁老说,古时文人的字画都是有气场的,通俗地说,就是当你展开一幅字画的时候,不必完全打开,就已经能感觉到整幅字画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气息了倘若感觉不到,那么这幅字画就根本不必完全打开,已经就可以确定是仿品无疑了至于其他方面,在此也就不一一赘述了最后,我想说的是,宁老的所有瓷器、字画藏品,现存基本都在澳洲,同时,他所要建立的中华文明艺术博物馆也在澳洲。
在我看来,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有点感觉心里不舒服的至于原因我不说相信大家也能明了不过宁老也说,其实这个博物馆在国外,也自有它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全世界的人更轻易地就欣赏到我们中国的文化真谛在此,我想也宁志超先生和爱人李佶所著的那本《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中“给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各国与之有关的高等学府的一封信”中的片段作为本文的结尾我愿以整个生命为代价换之而来的中国古陶瓷理论和本书发表的中国古陶瓷瑰宝所有器物,全部无偿地奉献给人类艺术宝库……无论是大都会、大英博物馆、卢浮宫还是北京或台北故宫博物院,乃至全世界大博物馆和各国与之有关的高等学府:我激情满怀,愿无偿地捐赠给那些有能力深入研究理论和鉴别手段的研究机构并高等学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