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山东大学《社会学概论》课件第15章社会控制.ppt

41页
  • 卖家[上传人]:东***
  • 文档编号:278318452
  • 上传时间:2022-04-1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17.50KB
  • / 4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15章 社会控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控制的含义、特征及其类型,认识社会控制对于社会,特别是对于中国转型期社会的重要功能,重点掌握社会控制若干手段的内容及其作用,认识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内涵,掌握不同学科有关越轨与犯罪问题的理论,学会运用有关社会控制的理论分析中国当前各种越轨行为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o一、社会控制的含义o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 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E.A.罗斯在1901年出版的论文集社会控制中首次使用o按照罗斯的观点,社会控制是针对人的天性的衰弱而言的,是指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限制人们发生不利于社会的行为 o针对社会问题大量出现,罗斯认为必须用社会控制这种新的机制来维持社会秩序,即社会对个人或集团的行为进行约束o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乃至社会评价等等,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是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必要措施o综合学者的看法,社会控制包括三方面的含义:o一是社会主体为维护社会秩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o二是社会主体对偏离和违背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所采取的各种限制措施和限制过程;o三是社会互动中各种社会主体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 社会控制的目的不能只理解为对现实社会秩序的维护,也包括促进新的社会秩序建立2. 社会控制的作用不能只理解为对破坏社会秩序、违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的惩罚与制裁,也包括对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予以奖励等积极的引导3. 社会控制的对象不能只理解为对一般社会成员的控制,也包括一般社会成员对领导机关和管理者的监督与控制4. 社会控制的范围不能只理解为宏观上的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微观上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5. 社会控制的实现途径必须是社会力量控制与社会成员自我控制的统一二、社会控制的构成要素o(一)社会控制主体o社会控制主体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社会控制活动和管理的人或组织,包括国家、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个人o第一,社会场的控制o第二,社会组织的控制o第三,全社会的控制o(二)社会控制客体o社会控制客体指社会控制主体所开展的社会控制活动所指向的社会行为,包括个人行为和社会组织行为o个人行为在社会控制体系中是最基本的控制对象o组织行为具有个体行为所不具有的特点,一旦产生越轨,其社会危害性更大o(三)社会控制手段o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是社会规范o社会规范主要是指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规范。

      o社会规范的类型:习俗、道德、宗教、纪律、法律、政权三、社会控制的特征o(一)社会控制的普遍性o社会控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o(二)社会控制的统一性o社会控制要求社会成员一致服从公认的社会规范和秩序,对社会成员提出统一的要求.o社会控制体系内各种控制手段的统一o社会控制范围的统一o社会控制标准的统一o(三)社会控制的强制性o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控制工具来达到其控制目的四、社会控制的作用o社会控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o社会控制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条件o社会控制是纠正社会不良行为的手段o社会控制可以 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 o社会控制是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途径五、社会控制的基本类型o(一)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规模)o宏观控制,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的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实现控制的主要方式是政府部门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建立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o微观控制指在社会活动的微观领域里进行的社会控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某些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协调与控制,来限制社会病态现象的扩展,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完善社会生活 o(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方法)o直接控制指控制者直接约束被控制者的行为。

      o间接控制指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关系,而是通过某种中介来对被控制者产生影响o(三)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外部力量) o外在控制指社会依靠外在力量控制其成员就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要求行为者必须接受控制者要求的行为模式,抛弃行为者原有的行为模式o内在控制又叫“自我控制”,指社会成员自觉地对把社会规范内化,用以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o内在控制是一种自觉地、积极地控制不良行为的过程 o(四)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规则形态)o正式控制指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则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o非正式控制是指使用不怎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o(五)强制控制与非强制控制(手段)o强制控制就是采取强制性的控制手段约束社会行为的过程,主要采取政权、法律、纪律等手段控制社会行为o非强制控制是运用非强制控制手段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的过程,主要采用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社会约定等手段o(六)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性质)o积极控制是指鼓励被控制者继续保持某种行为积极控制建立在个人的顺从动机基础之上.o消极控制是指禁止或限制被控制者,使其不做某种行为消极控制的基础是被控制者对惩罚的畏惧之心.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o一、政权o政权或国家政权是建立在某种合法性之上的、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也是实行社会控制的基本工具。

      o国家政权凭借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以及制度、法纪等权威力量,通过建立行政体系,设置各级政府,建立和加强各种社会控制的机构与组织,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o政权的社会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外防止别国侵略,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对内维持现行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o二、法律o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政权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包括法令、法案、法规、条例、决议、命令等具体形式o法律是国家政权的派生物,是为维护一定的国家政权服务的法律的执行又要以国家政权的强制力为后盾,因而是一种最权威、最严厉、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o特点:广泛性、强制性、稳定性、阶级性 o作用:教育作用 、威慑作用 、惩罚作用 o三、纪律o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团体规定其所属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机关或团体用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成员,使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o纪律有多样性和强制性两个特点o纪律对人的行为控制具有重要的功能,它是法律的必要补充,能起到法律有时难以达到的作用,它可以对没有触犯法律但又破坏了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加以限制、约束和制裁o四、习俗o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模仿、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行为模式。

      o特征:稳定性、变异性、历史性、地方性o作用:习俗可以产生一种无形的强制力量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尽管它不像法律、纪律那样具有强制性,却也能在社会生活大大小小的方面发挥作用 o五、道德o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既是一种善恶评价,也是一种行为标准o特征: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 o道德和习俗不同,道德对人的社会行为具有更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它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以及道德评价来促使人们弃恶从善,遵守道德规范的o道德也不同于法律道德不是依靠国家强力推行的,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形式 o六、宗教o宗教是一种与神或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是社会控制的一种特殊手段o宗教观念发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文明社会,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以虚幻、颠倒的形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o宗教的影响:o第一,影响社会成员的价值或价值取向o第二,影响宗教信徒的行为o第三,社会整合o第四,加强文化交往与交流o七、社会舆论o社会舆论又称“公意”,是指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意见与评价 o舆论是社会生活和人们意愿的反映o自上而下的舆论一般是由国家领导机关发出而在人民大众中传播的一种公众意见;自下而上的舆论,则是由群众或群众团体首先发出的。

      o社会舆论的形成一般要经过传播、交流、选择、接受和扩散等若干过程o特点: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o社会舆论可以广泛影响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可利用群体的一致意见,对行为者施加压力,使其重新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因而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控制手段 第三节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o一、越轨行为概述o(一)越轨行为的含义与特点o越轨行为指偏离或违反社会大多数成员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o特点:o1.越轨行为具有普遍性 o2.越轨行为具有相对性 o3.越轨行为必须是违反了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o4.越轨行为是多数人所不赞成的行为 o5.越轨行为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o6.某个越轨行为的程度以及此行为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类行为所触犯的规范的重要性,即取决于该规范在维系社会与群体上所处的地位 o如何评判越轨行为:o(1)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文化类型有关o(2)不同群体的不同规定对判定越轨行为有影响o(3)越轨行为随着法律规范的变化而变化o(4)不同的情景对同一行为是否越轨也有不同评价 (二)越轨行为的类型 1. 个体越轨和群体越轨(主体)o个体越轨是指具体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做出的各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群体越轨是指若干社会成员形成的团伙、群体或组织所进行的越轨行为。

      o2. 有责任能力者的越轨和无责任能力者的越轨(越轨者的自身状况)o有能力遵守社会规范却没有遵守的人,则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法律责任o3. 积极越轨行为、消极越轨行为和中性越轨行为(性质)o积极越轨行为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所从事的各种创造性行为o消极越轨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破坏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以及有损于人的身心健康的行为o中性越轨是指那些与社会发展无直接利害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明显的越轨行为 o4.按越轨行为触犯社会规范的性质,越轨行为分为:o(1)不适当行为o(2)异常行为o(3)违俗行为o(4)违纪行为o(5)违德行为o(6)违警行为o(7)违法行为 (三)犯罪行为o犯罪行为指公然违反法典,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按照法律应受处罚的行为o基本特征:o第一,社会危害性o第二,违法性o第三,应受惩罚性o犯罪和越轨:o都是对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o越轨既包括对社会规范的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的违反;o越轨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规范,犯罪违反的较高层次的社会规范o越轨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越轨行为往往是形成犯罪的基础和准备阶段 二、对越轨和犯罪原因的探讨o(一)神学的解释o越轨者或犯罪者被恶魔缠身,中了邪气,或者是上帝对他的惩罚 o(二)生物学的探讨o从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探讨越轨产生原因的,又称为“体质理论”。

      认为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o意大利犯罪学家C龙勃罗梭提出“天生犯罪类型说”o有学者从体态、染色体、血型、遗传因子等角度探讨其越轨的成因 o(三)心理学的解释o1.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人格由三部分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的本能的冲动,但没有任何控制的表现会造成对他人的侵犯自我是一种认识过程,其目的就是使个体维持在达到目标的轨道上,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节作用超我是社会中的禁忌、准则、规范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本我失控,本能随意表现,就会造成越轨o2.“心理缺陷”说o越轨是由心理缺陷造成的,正常的人知道限制自己的越轨行为,而有“心理缺陷”的人则不知道要对自己的越轨行为加以限制,甚至看不出不限制越轨冲动可能带来的后果心理缺陷主要是儿童时期社会化失调所造成的 o3.“挫折侵犯”说o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约翰提出 o侵犯行为的发生,总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o4.“性格类型”说o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o没有一个人是天生的越轨者,但有些人确实更容易产生越轨行为,主要是性格类型的作用性格外向的人一般强烈需要变化和刺激,常有易冲动、爱冒险等性格特征,一般具有较强的越轨倾向;而性格内向的人则通常爱安静,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一般较少出现越轨倾向。

      o5.“观察模仿”说o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o越轨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学到的 o(四)社会学的探讨o 在社会学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五讲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秦汉时期)-2025年版.pptx 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绪论.docx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2025年版.pptx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资料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 副本.docx 2023版教学设计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本课件.docx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二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2025年版.pptx 第六讲践行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讲稿-2025秋形势与政策讲稿.docx 2023版教学设计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本课件.docx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六讲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2025年版.pptx 第四讲阔步迈向农业强国讲稿-2025秋形势与政策讲稿.docx 2023版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教学设计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本课件.docx 2023版教学设计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本课件.docx 微机原理及单片机应用技术概述.ppt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结构-塑料成型工艺基础.ppt 市场营销学(第2版)市场营销管理.ppt 税收筹划(第2版)课件:跨国税收筹划问题.ppt 微机原理及单片机应用技术-初识STM32.ppt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第7版)课件:政府会计的基本概念.pptx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第7版)课件:政府单位会计概述.pptx 银行会计课件: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的核算.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