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震学chap1讲解.ppt

46页
  • 卖家[上传人]:最****
  • 文档编号:118177771
  • 上传时间:2019-12-1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07MB
  • / 4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第一章 引言 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发生、地震波的接收及 传播、地球介质的构造及特征的一门学科 它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体说来 ,它主要是根据天然地震或人工地震的资料 ,运用物理学、数学及地质学的知识,来研 究地震发生的状况、地震波传播的规律,地 壳和地球内部的分层构造及介质特征;以求 一方面达到预测、预防乃至控制地震,另一 方面达到透视地球内部的目的 2 1.1 现代地震学的发展 • 用仪器观测地震,最早始于我国东汉时期 公元132 年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设计并制 造了候风地动仪,并于公元134 年12 月13 日在当时的首都洛阳检测到了一次发生在 陇西的地震 3 图1.1 公元132 年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设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P. Borman 摄) 4 • 现代地震观测实际始于19 世纪末, 1875 年意大利人Filippo Cecchi 制造了第一 台近代地震仪,可以记录两个分量(南—北 分量与东—西分量)的地面运动1892 年 米尔纳(J.Milne) 在日本架设了能记录三个分 量地面运动的三分向摆式地震仪1898 年 ,维歇尔特(E.Wiechert )将粘滞阻尼引入 地震仪。

      1905 年俄国伽利津(B, Galizin) 成功设计并制成了电流计记录式地震仪,将 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更大地提高了地震仪的 灵敏度 5 1925 年安德森(J.A.Anderson )和 伍德(H.O.Wood) 制造了一种直接 光杠杆放大记录的地震仪,其拾震系 统的自由周期为0.8 秒,阻尼因数0.8 , 放大倍数为2800 安德森--伍德地 震仪,1935 年被里克特(C.F.Richter) 制定震级标准所采用,里氏震级标度 迄今仍在沿用 6 图1.2 安德森--伍德地震仪(左)与现代宽频带数字地震仪(右)的拾震系统 7 • 现代地震学的主要内容如今可以归纳为如下 几个方面: • ① 地震波理论与地震波场模拟 地震波理论是关于地震波的激发及地震波在 地球介质中传播的理论,其理论基础是经典 弹性力学 8 • ② 震源物理与地震震源参数测定 震源物理是指研究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 过程及相关物理现象由地震震源激发并 经过地球介质传播至地震台的地震波,携 带着地震震源及地震波传播路径上地球介 质两方面的信息因此,利用地震波记录 开展的反演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地震 震源参数的反演,另一类是地球介质结构 的反演。

      9 图1.4 1906 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破坏农场(左)及 Reid 据此提出的地震成因的弹性回跳模型示意图 10 • ③ 地球内部结构反演与地震勘探 1938 年古登堡(B. Gutenberg )和里克特 (C. Richert), 1940 年杰弗里斯(H. Jeffreys )和布伦(K. E. Bullen) 根据大量地 震震相的到时资料,构制地震波走时表, 并发表了与现今研究结果很接近的地球内 部地震波速度分布图像 11 图1.5 地球三维速度结构示意图(根据Li et al., 2008 中的结果MIT-P08 绘制) 12 • ④ 地震观测与地震预测 • 1889 年英国人米尔纳(J.Milne)和尤因 (J.A.Ewing)安置在德国波茨坦的现代地震 仪记录到了发生在日本的一次地震,获得 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地震图20 世纪60 年 代,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由120 个安装有标 准地震仪的世界标准地震台网(WWSSN) ,20 世纪80 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安 装有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的65 个地震台,组 成了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 13 图1.6 北京大学架设在中国宝鸡市的三分量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记录的 2005 年10 月8 日巴基斯坦Mw7.6 级地震,震中距为28 14 1.2 地震学在地球科学领域及现代社 会中的应用 • (1)地球内部结构反演研究的应用 我们对地球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地震波记录 。

      地震学按波的性质与波的传播路径,如 图1.7 对各种类型的地震波(或称震相)都 用简单的统一符号标记 15 图1.7 通过地球内部的典型地震波射线震相标记(左)及相应的地震图(右) 16 在地震图上可清楚看到不同时间到达的 子波列,我们称之为震相震相是地震图 上显示的震动特征不同(如P 波、S 波)或 传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组各种震相在到 时、波形、振幅、周期和质点运动方式等 方面都各有其自己的特征依据大量震相 走时资料制定的Jeffreys-Bullen 全球地震波 震相平均走时表 17 图1.8 ISC(国际地震中心)搜集到的近百万个震相到时数据叠加图红线与绿线是 用Jeffreys 地球结构模型计算的各震相走时曲线(引自P.Borman,2002) 18 • (2) 地震危险性评价 根据地球动力学的观点,地球的岩石层并不是整 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构造---海岭、岛弧、转 换断层,分割成若干板块,例如,欧亚板块、美 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 和南极洲板块(如图1.9) 地震研究表明,地震发生的地域分布与全球主要 构造带分布是密切相关的,图1.10 为全球5 级以 上地震震中分布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震基本是 沿约100 km 宽的板块边界带分布的。

      全球的地震 带有: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 带 19 图1.9 全球板块分布 20 图1.10 1973 年~2008 年全球5 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根据NEIC 的PDE 地震目录绘制) 21 我国主要的地震带有:天山地震带;南北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华南地震带;西藏查隅地震带;台湾 地震带 22 • (3) 工程地震学中的应用 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坏使工程建设设计者们 必须考虑工程的地震设防问题,为此需要 知道未来的地震活动性工程师在设计一 项工程时,希望具体了解此工程场址在其 使用寿命内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动强弱及其 特性,以便合理地进行设计 23 • (4)核爆炸的地震学侦查 核爆炸的地震学侦查的意义在于:在无法 接近核试验场、并且关于地下核爆炸信息 处于高度保密状态的情况下,地震监测是 侦查地下核试验最有效的、有时甚至是唯 一的技术手段 24 图1.12 美国内华达试验场的一次天然地震(上)和一次地下核爆炸 (下)区域地震记录的比较(引自Richards 和Zavales, 1990) 25 1.3 地球内部结构概述 • 由于Mohorovocic, Oldman,Gutenberg, Lehmann,Jefferys 和Bullen 等人的杰出 工作,关于地球内部的主要分层及大体速 度结构图像在上世纪30 年代已取得了基本 完整的研究结果。

      地球内部存在地壳、地 幔、液态外核与固态内核四个一级分层( 图1.13),概述如下: 26 图1.13 地球的内部速度结构示意(左)及地球1 维速度结构参考模型(PREM,右) 27 • (1) 地壳 地壳厚度的测量最先来源于1909 年南斯拉 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契奇(A. Mohorovocic) 的研究他在近地震观测中,发现了Pn 和 Sn 震相他假定在地下几十公里的深处, 存在着一个地震波速度的间断面,界面下 介质的速度突然增加这个间断面就是我 们现在称之为的莫霍面或M-面这个面以 上的介质称为地壳,以下的称为地幔 28 在大陆的稳定地区,地壳厚度约为35-45 公 里,一般分为两层上层的P 波速度由 5.8~6.4 km/s 随深度增加到下层的6.5-7.6 km/s 由地壳下部到地幔,波速增加一般 是很快的,P 波速度由7 km/s 在几公里的 深度内很快增加到8.0-8.2 km/s 29 • (2) 地幔结构 从地壳下部到地幔顶部,地震波速跳跃很 大,说明地幔顶部的物质和地壳不同由 于地幔内部又存在410 公里和660 公里(全 球平均)两个地球二级速度间断面,因此 地幔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地幔(410 公里以 上),过渡层(410-~660 公里之间)及下 地幔三个层区。

      30 图1.14简单的穿过两层地球模型的路径(左)和 Oldham绘制的P波和S波走时曲线(右) 31 • Oldham 注意到走时曲线上存在两个重要间 断:第一个位于约130 震中距附近,第二 个间断出现在现今定为S波的“第二相”中, 它只能被跟踪到120 他说:“一直到120 度距离的波都没有穿过地核,在150 度距离 上波速明显减小,表明在这个距离出露的 波深深地穿过了地核因为120 度的弦能达 到的最大深度为地球半径的一半,因此推 断地核的半径应该不超过地球半径的0.4 倍 32 Gutenberg 利用幔核界面的反射波震相走 时资料得出了较Oldham 更精确的核界面深 度估计,1914 年他首次给出了地核深度为 2900 公里的估计,他的估计结果经受了时 间的考验,现代观测对地核深度的估计值 2891公里与这一数值仅有几公里的误差 33 • (3)地核结构 在核幔界面处,P 波速度从13.72 km/s 下 降为8.06 km/s;S 波速度从7.26 km/s 下降 为0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地核的物质组成 和状态与地幔不同 34 1.4 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 • 1 有关空间的概念 •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而破裂的地方。

      • 震源深度:将震源看作一个点,由此到地表的垂 直距离称震源深度 •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称之为震中,宏观上是 地震对地表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也称之极震区, 事实上,二者并不完全重合 • 震中距:在地面上,从震中到地震台的大园弧距 离,用Δ来表示,也可以用此距离对应的地心张 角来表示 35 震中 震中 台站 36 • 2 发震时刻 地震发生的时间 • 3 地震波及地震射线 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 称之为地震波,地震波的波阵面的法线方 向的联线称为地震射线,对观察者而言, 似乎地震波就沿该路径传播 37 38 • 4 有关强度的概念 地震烈度与烈度表:按一定的宏观标准, 表示地震对地表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称之 为烈度,通常用I表示,按烈度值的大小排 列成表,称为烈度表,我们使用的是12烈 度表 39 40 41 42 •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仪器观测), 衡量地震波能量大小的量度,常用M表示 对大量的地震,分别独立地估计E和实测M ,经统计得出: logE=1.5M+11.8 震级和烈度都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根据统 计结果,震级与震中烈度I0之间有下列关系 : 43 44 • 5 地震的分类 • (1)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

      • (2)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 h≤60Km);中源地震(60300Km) • (3)按震中距分类:地方震(Δ<100Km );近震(Δ1000Km) • (4)按震级分类:弱震分类(M<3);有 感地震(3≤M≤4.5);中强震(4.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五讲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秦汉时期)-2025年版.pptx 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绪论.docx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2025年版.pptx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资料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 副本.docx 2023版教学设计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本课件.docx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二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2025年版.pptx 第六讲践行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讲稿-2025秋形势与政策讲稿.docx 2023版教学设计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本课件.docx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六讲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2025年版.pptx 第四讲阔步迈向农业强国讲稿-2025秋形势与政策讲稿.docx 2023版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教学设计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本课件.docx 2023版教学设计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本课件.docx 微机原理及单片机应用技术概述.ppt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结构-塑料成型工艺基础.ppt 市场营销学(第2版)市场营销管理.ppt 税收筹划(第2版)课件:跨国税收筹划问题.ppt 微机原理及单片机应用技术-初识STM32.ppt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第7版)课件:政府会计的基本概念.pptx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第7版)课件:政府单位会计概述.pptx 银行会计课件: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的核算.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