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必修一(人教版).doc
17页1历史必修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人教版)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第 1 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 2 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 221 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2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 3 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 、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3第 4 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 、枢密院管军政、 “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 ,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4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 (1)财政上, “利出一孔” ,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 “强干弱枝” ,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汉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 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 5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 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 ,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6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第 5 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结构: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 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 年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 8~前 6 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7影 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 6 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结构: 1. 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 594 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 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 7 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结构: 一、政制发展 81. 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 3 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一条线索: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从英国到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议会的设立为标志的9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把握四个重点:一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是美国 1787 年宪法的诞生与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四是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尽管英、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并且议会的权力在不断发展 第 8 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知识结构: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 2.《权利法案》 背景:1688 年“光荣革命”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 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1721 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 2.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3. 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 三、民主化趋势:1832 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0第 9 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 知识结构: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 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 1787 年宪法 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发展:1789 年制定出宪法的前 10 条修正案 二、联邦制的巩固1. 1787 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
2. 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 3.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 第 10 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知识结构: 一、共和国的建立 1.法国大革命 11①1789 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②1791 年 9 月,制宪议会颁布 1791 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 年 9 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二、政体的曲折发展 1.1804 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1848 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3.1852 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875 年 1 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第 11 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知识结构: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 2.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 3.统一的标志:1871 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4.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21.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 “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1. 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 2. 1919 年 8 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五四爱国运动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 13 课 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1.原因:1840 年 6 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 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13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