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汇报之五七干校观后感.doc
4页思想汇报之 五七干校观后感钟佳艺 工商 10103 班 2011 年 7 月 30 号2思想汇报之五七干校观后感敬爱的党组织: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党的发展历史,我参加了班级组织的活动,参观五七干校重温那一段充满热血与辛酸的历史一进大门,看到的便是具有红色气息的雄伟建筑,上面写着“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博物馆” ,四周的栏杆上刻画着有关爱国,勤劳的字句,连排水口都是用龙头的造型,看上去十分有气势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成立于 1968 年 10 月,毛主席之前下达了《五七指示》 ,国家根据它成立了 106 所五七干校,有十三万五千多名干部、职工,家庭下放劳动力全国至少有几十万党政府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下放劳动,时间长达十余年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说: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该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该分批下放劳动五七干校其实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 “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名实相差悬殊,其实是一种“变相劳改”的场所毛主席认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个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的时代尤其是这样。
石嘴山五七干校当时共接收国务院部分直属单位下放干部职工及家属、知青 2000 多人,在当年荒凉的西大滩上从事了近十年艰辛的农业劳动,他们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了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他们在认真完成下放劳动任务的同时,始终坚持学习钻研各自的业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许多著名作品和研究工作,为后来从事更高领域科学研究和文学编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五七干校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对大厅进行了参观,听着讲解员讲述的每一组图片背后的故事和细节,我深受感动,对当时下放的老党员干部们感到无比佩服通过那些图片、讲解、文物资料、历史文献、幻影等形式,我仿佛置身其中,我能深刻地了解到当年的老干部在满眼的黄沙,一窝一窝的骆驼草,白花花的盐碱地,土坯房子,一片荒芜,遍地黄色,几乎是不毛之地的干校里是怎样度日,怎样学习的毛泽东说过: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3要有这点精神,这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纪律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相比之下,我们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做了多少有利于他人的事?我们现在的安逸生活都是老党员用生命和鲜血筑成的,我们却不知道好好珍惜,真是惭愧。
他们虽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生活,但是他们对待学习的信念毫不动摇,依旧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现在这种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刨根问底,彻底得学透呢?我们应当增强我们的毅力,坚持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学习到有用的知识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当时老干部们用的破棉袄、旧毯子,积尘多年的粗瓷碗、旧军用水壶,旧农具、旧垫肩手套,老式的拖拉机、插秧机、脱粒机, “五七干部”用过的旧家具、旧水缸,报废的造纸机、旧锅炉……这些旧物仿佛让我看见了他们当时的劳动和生活情景虽然也有类似手风琴的娱乐器具,但是依旧艰苦我们还了解到在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国务院机关把“干校”建在这里,在这里劳动改造的有部长、将军、名冠中西的大学者,有上千名政府首脑机关的干部职工和“知青” 、学生他们在这里度过了共和国历史上最暗淡的一段时光,在这里忍受了不公正的政治对待、沉重的劳役和艰苦的生活,也留下了辛勤的汗水、青春的怀恋和苦中作乐的笑声、歌声他们用自己的学术成果代替了对这些不公的呐喊,用顽强的信念支撑着自己在学术上的研究,即使在当时普遍性的生产特征是简单的生产工具,底下的劳动力水平,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大呼捏”的生产方式情况下,也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毛主席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造,为工农兵所利用比如那时有许多文学家为中国语言文字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像林汉达、周有光、叶籁士、倪海曙等著名学者五七干校,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虽然使得广大知青和知识分子置身于艰苦的环境中,虽然对待他们的是不公正与不计其数的劳动,但是这样的方式还是加强了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使得党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并且也培养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学习工作,顽强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参观学习,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一名拥护和相信党的群众,我充分认识到党员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我们4要认真学习“五七战士”身上体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动热情以及热爱生活、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不畏惧挫折,勇于面对困难的无敌战士,为人民和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此致 敬礼汇报人:钟佳艺 工商 10103 班 2011 年 7 月 30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