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俱舍论讲记 分别贤圣品第六(a4).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鑫**
  • 文档编号:256447675
  • 上传时间:2022-02-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01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俱舍论讲记 分别贤圣品第六(a4) 分别贤圣品第六 分别贤圣品第六佛法的宗旨,是为令众生离苦得乐,早成正觉,上来三品,虽别明有漏,使众生懂得什么是苦以及招感苦果的亲因和疏缘,从而生起厌离之心,但如何断这些苦呢?从本品起先将给我们指出一条离苦得乐的道路——即无漏妙果以及证果的方法,所以称为别明无漏贤圣品讲无漏果,贤为善和之意,所谓修善根,伏苦恼,调和心神圣为正会之义,是起无漏的正智,而会达四谛的正理又贤,以有漏智修习善根之位;圣即发无漏智,而证悟正理之位总之,都是指向上之路之行者的地位贤有三贤,四善根,圣有四果,四向此品有广分别之,故名分别贤圣品全品共有八十三颂,分为三大局部:一、总明道体性;二、道所证谛;三、约圣道辨人修行位次表,要义112页) 丁 丁一 总明道体性 三 二 一己说苦恼断 由见谛修故 见道唯无漏 修道通二种上面己述断苦恼之事,但断惑之事,并非短期而可完成,而应经过长期之修习,始可获得证果之地位,因此下面应述修道的阶位次第,以明约圣道辨人明道所证谛总明道体性 丙 一 明无漏果三 实践内容不过,实践的根本义到底乃不出四谛之原那么,故应述四谛的意思,然后才述贤圣的阶位。

      现光说道体前二句:结前前品已说苦恼的断除,是由见谛道断和修道所断后二句:出道体见道体唯通无漏修道体通有漏无漏因为见道八十八使是顿断,有漏智无此功能,故须无漏智修道是次第断,世俗智〔伏惑〕和无漏智〔断惑〕,均能断,故通有漏、无漏〔见道、修道是道谛的体〕 大乘义章十七说贤圣同异有三: 1、同体异名——其犹眼目,以同体故,莫问始终,皆名为贤,并得称圣 2、贤圣体别——别有五种,其第五约位分别,见道以前调心离恶,名之为贤,见道以上会正名圣3、通局分别——贤通圣局,从始至终,皆名为贤,故经云贤者舍利弗,见谛以上方得名圣 己一正明四谛 谛四名己说 谓苦集灭道 彼自体亦然 次第随现观前三句:显四谛名体道所证谛的名在界品己说,如“无 203 二 别 显 苦 谛 已 戊 丁 一 二 一 二 正 明 明 明 明 二 四 道 四 谛 谛 所 谛 二 证 谛 二 分别贤圣品第六 漏谓道谛,择灭谓离系,及苦集世间今此品所说四谛与彼界品所说体无异如下表: 苦谛 四 谛 体 理 三界的有漏诸法 一切有漏业及苦恼 择灭无为的空寂之断惑证真的无漏慧 集谛 灭谛 道谛 后一句:明四谛第。

      现观者,见道也由能知智与所知境,和合无乖,现前视察,名为现观四谛的次第是随现观的次第而建立的即于现观位最初视察生死流转的苦痛--------苦谛,其次视察苦痛以何为因------集;进而视察苦痛怎样得以歼灭——灭;最终视察歼灭苦痛的方法——道如《良医经》云:“夫医王者,谓具四德,能拔毒箭:一、善知病状,二、善知病因,三、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药如来亦尔,为大医王,照实了知苦集灭道现观:谓见道之位以无漏智观四圣谛之境即于见道苦法智忍等十六心,现见清楚等同之境,称为现观全称“圣谛现观”论23说:“世等一无间,即缘欲界苦生无漏法忍,忍次生法智,次缘余界苦,生类忍、类智缘集灭谛,各生四亦然如是十六心,名圣谛现观已二 别显苦谛苦由三苦合 如所应一切 可意非可意 余有漏行法问:五受中,唯苦受是苦自体,怎么说诸有漏行皆是苦谛呢? 苦谛是由三苦合,名为苦谛一、苦苦性,指苦受,生时苦,住时苦,名为苦苦〔如饥痛,寒暑,贫病等,心身受苦时,那么生苦,为苦苦〕二:坏苦性,指乐受,生时乐,住时乐,坏时苦,名为坏苦〔如富贵寿者,花好月圆,乐境变坏,那么生苦名坏苦〕三:行苦性,指不苦不乐受,由行成苦,众缘造作,无常性故,名为行苦。

      〔捨受虽然无苦,然而外那么四相迁流,内那么诸想不断,名行苦〕苦另有两家说法: 1、一切众生有 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 三种身世:老、病、死 三种心苦:贪、瞋、痴 身心受苦——依内苦 风雪水旱——依天苦2、 人物贱害——依外苦一切有漏,随其所应,与三苦合皆名苦谛,如下表: 1、可意有漏法,与坏苦合,名为苦〔坏苦〕 一切皆苦,故名苦谛 诸有漏 2、不行意有漏法,与苦苦合,名为苦〔苦苦〕 〔行苦一般不易感觉,如颂说:“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假设置眼睛上,为损及204 3、余有漏法,与行苦合,名为苦〔行苦〕 分别贤圣品第六担心,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 〕 戊二 明二谛彼觉破便无 慧析余亦尔 如瓶水世俗 异此名胜义彼觉破便无:如瓶名世俗约物体破坏明世俗如瓶被破,对瓶的感觉便没有了瓶如此,衣服、房舍等亦如是,所以名为世俗谛世俗本是虚妄法,但随顺众生,亦称为谛慧析余亦尔,如水名世俗:约才智分析以说明世俗,如对水用才智分析知它是色、香、味、触各种元素构成,那就不会在其中生起水的相识,火等亦尔,故名世〔是迁流、无常义,是虚拟无实义〕俗。

      一切世间事因时因处变迁流 —————— 是无常义 一切事剖析极微术其单纯实体而不行——— 是无实义异此名胜义:诸法假定有异于前面所说的如瓶如水,即使某物已坏或为慧所析,但对该物的感觉常在,此即名为胜义谛〔此据有部释〕先轨范师释正智取境,是不颠倒的,名为胜义谛;非正智取境是不真实的名为世俗谛出名有实——胜义谛 出名无实——世俗谛 已一 总标加行 二 已 一 三 二 戊 一丁 三将趣见谛道 应住戒勤修 闻思修所成 谓名俱义境行者欲趣见道,应勤修何种加行?广明加行总标加行明诸道差异约三道辨人明圣道加行二约圣道辨人三前三句:总标加行行者将趣见道时,所应修的加行,是安住净戒,勤修闻思修三慧行者修行,首应具备的观念:“应于解脱,深具乐欲观涅槃德,背生死过 将趣见谛道前加行 住戒——安住净戒,身器清净——出世阶梯,涅磐的根底闻慧——唯缘名境,未能捨文,而观义故——闻正法思慧——缘名及义,未全捨文,而观义故——对正法审慎思惟选择 修慧——唯缘义境,已能捨文,而观义故——依教奉行道前根底广论云:1:善护诸根2:饮食知量3:初后夜勤修,中夜休息4:正直而住庚一 明身器〔正喻依身如:教法依身运转,法水如传器物〕清净 205 分别贤圣品第六诸有欲於精勤修习中,如何净身器,令速修成呢? 庚 已 四 三 二 一 二 具身心远离 无缺乏大欲 谓己得未得 多求名所无 治相违界三 无漏无贪性 四圣种亦尔 前三唯喜足 三生具后业 为治四爱生 我所我事欲 暂息永除故明善根明四念住明五停心明身器诸净广明加行四前八句:辨身器清净,大概有三因:1、身心远离 2、喜足少欲 3、住四圣种。

      一、身心远离,是外那么断绝恶友,离相杂住;内那么远离不善思惟,正知而住 二、喜足少欲,喜足,满意,对于已得的饮食衣服,卧具等,很满意少欲,对于未得的衣服等,不起大的欲心喜足少欲与不喜足大欲相违,就是喜足对治缺乏,少欲对治大欲喜足少欲,假设有漏的通三界,假设无漏那么通九地;所治二种,唯在欲界喜足少欲,以无贪为性,所治两种以贪为性 能治 所治 喜足 少欲 不喜足 大欲 有漏 无漏 欲界 三界 未至等九地 以贪为体以无贪为体三、住四圣种,能生众圣故名圣种四圣种中,衣服喜足,饮食喜足,卧具喜足三圣种唯喜足,以无贪为体第四乐断乐修〔爱乐断除苦恼,爱乐修行圣道〕圣种,虽非喜足,但能弃捨欲贪有贪,亦以无贪为体亲近善学问的功德利益:1、得法流甘露,滋养慧身 2、得有形无形之摄护,不堕邪险3、指示道途之曲直险易,无迂回缓慢,不入疑怖之林,稳速抵家 善学问应具备的十德:1、调伏 2、宁静 3、惑除 4、德增 5、有勇 6、经富 7、觉真 8、善说 9、悲深 10、离退调伏宁静断伏惑;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悲愿广; 离退十德堪依止;假设无全具此十德;应具悲心与调伏。

      听法者应具备条件:1、不骄慢 2、不盖障 3、尊敬心 4不怯 5、不贪; 206 分别贤圣品第六 6、刚好 7、不求过 8、依义 9、喻〔己喻病人等〕次二句:明世尊立四圣种的缘由,前三种为助道的生具第四种为助道的事业,使诸弟子依此而行,不久当得解脱世尊说四圣种的目的,是为对治衣服、饮食,卧具、有无有四爱,终能到达解脱的妙境后二句:明异说四圣种 “我所我事欲,暂息永除故”:余师释在衣服等三上起贪心,名我所事欲,在身上起贪,名我事欲,佛为令弟子暂息我所事欲,而说前三圣种,永除我所事欲及我事欲,故立第四圣种行者依此三因,善能清净身心,使其符于修道之器,这样即能进入五停心等过程 辛一 总标 二 别 释 辛 一 总 标庚三 五 停 心入修要二门 不净观息念 贪寻增上者 如次第应修 1、不净观:观境界的不净对治贪欲 2、慈爱观:观一切众生生慈爱之念,对治瞋恚 4、界差异观:观蕴处界等诸法的差异,对治我见 5、持息念观:观出入息,对治妄想纷飞的乱心 五停心 3、因缘观:观诸法由因缘而生之理,对治愚痴★ 茫茫业海,多因爱欲造成 郁郁苦轮,只因色心未死修行的入门,虽有无量无边,但最主要的有二门:1、不净观 2、数息观。

      如上次第,对於贪心猛利数数现前的贪行增上者,应修不净观,对妄想纷飞的寻行增上者,应修数息观〔持息念观〕问:五停心观为何本论单说不净,持息二观呢?答:因为人们修定不简单得到成就的最大障碍,就是欲贪和散乱,能够对治这两种过患,那么心简单停顿而定故本论称呼不净观与持息念,为修道要门,不仅我们凡夫要以它为入道要门,就是三世诸佛亦以它为入道要门婆沙七四说:復次二种色观,於入佛法为甘露门,谓不净观及持息念 癸一 明行相为通治四贪 且辨观骨锁 广至海复略 名初习业位 除足至头半 名为己熟修 系心在眉间 名超作意位前二句:明通别治修不净观,正为治贪贪有四种:1、显色贪;2、形色贪;3、妙触贪;4、供奉 207癸 一 明 行 相 二 释 持 息 念 壬 一 释不 净 观 二 二辛 二 别释 二二 诸 门 分 别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