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高油大豆病害主要种类及防治.ppt
40页第一节 高油大豆病害主要种类及防治 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 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 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 大豆褐斑病大豆褐斑病 大豆菌核病大豆菌核病 大豆褐纹病大豆褐纹病 胞囊线虫病胞囊线虫病 大豆立枯病大豆立枯病 大豆猝倒病大豆猝倒病 根结线虫病根结线虫病 细菌斑点病细菌斑点病 大豆羞萎病大豆羞萎病大豆霜霉病危害部位:危害部位:主要为害幼苗或成株叶片、豆荚主要为害幼苗或成株叶片、豆荚及豆粒 发病症状:发病症状:成株叶片表面生成圆形或不规则成株叶片表面生成圆形或不规则病斑,黄绿色,边缘不清晰,后病斑,黄绿色,边缘不清晰,后变褐色,严重时多个斑点汇合成变褐色,严重时多个斑点汇合成大的斑块,使病叶干枯花期前大的斑块,使病叶干枯花期前后雨多或湿度大,病斑背面生有后雨多或湿度大,病斑背面生有灰色霉层,病叶转黄变褐而干枯灰色霉层,病叶转黄变褐而干枯豆荚染病豆荚染病 外部症状不明显,但外部症状不明显,但荚内常现黄色霉层,即病菌菌丝荚内常现黄色霉层,即病菌菌丝和卵孢子,受害豆粒发白无光泽,和卵孢子,受害豆粒发白无光泽,表面附一层黄白色粉末状霉层表面附一层黄白色粉末状霉层 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 ::病菌以卵孢子随种子发芽而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入植物病菌以卵孢子随种子发芽而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入植物生长点,从而引起植株感染。
北方一般在生长点,从而引起植株感染北方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份为高发期,田间湿度大、温度在月份为高发期,田间湿度大、温度在20-24度有利于发病度有利于发病发病规律发病规律防治方法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并精选种子,做好种子处理,剔出)选用抗病品种,并精选种子,做好种子处理,剔出病粒;病粒;((2)加强田间管理,锄地时注意铲除系统侵染的病苗,)加强田间管理,锄地时注意铲除系统侵染的病苗,减少田间侵减少田间侵 染源3)种子药剂处理:)种子药剂处理: 播种前用种子重量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的90%乙%乙膦铝或膦铝或35%甲霜灵(瑞毒霉)粉剂拌种%甲霜灵(瑞毒霉)粉剂拌种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百菌清、%百菌清、25%甲%甲霜灵、霜灵、58%甲霜灵%甲霜灵·锰锌还可选喷锰锌还可选喷1:1:200倍波尔倍波尔多液、多液、65%代森锌%代森锌500大豆灰斑病危害部位危害部位:大豆灰斑病主要为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大豆灰斑病主要为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症症 状状:主要危害叶片:主要危害叶片,成株期叶片病斑初呈红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椭圆形或不成株期叶片病斑初呈红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褐色,中部灰褐色。
严重发病时几乎所有叶片长满病斑规则形,边缘褐色,中部灰褐色严重发病时几乎所有叶片长满病斑,造成叶片过早造成叶片过早脱落脱落, 受害减产受害减产20%—30%, 同时百粒重下降同时百粒重下降, 品质降低品质降低大豆灰斑病发病规律:发病规律:灰斑病是老病害,一般在灰斑病是老病害,一般在6月上中旬,在叶上开始月上中旬,在叶上开始发病发病, 7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 鼓鼓粒期为发病盛期粒期为发病盛期, 7月月—8月份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月份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综合防治:综合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优质、高产、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优质、高产、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求的品种 选用末感染田生产的大豆种子选用末感染田生产的大豆种子 种子药剂处理:在播种时用种子药剂处理:在播种时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拌种药剂防治:药剂防治: 应用应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a在大豆在大豆6叶期对叶期对水喷雾防治叶部病害,在初荚期喷药可防治荚部病害。
水喷雾防治叶部病害,在初荚期喷药可防治荚部病害注意防治荚部病害不能过晚,病菌在荚部潜育期注意防治荚部病害不能过晚,病菌在荚部潜育期17~~24天,荚部显症后穿透荚皮需要天,荚部显症后穿透荚皮需要5天以上,大豆生育后期感天以上,大豆生育后期感病的荚一般不能侵染籽粒病的荚一般不能侵染籽粒大豆根腐病危害部位危害部位:主要危害是大豆根部,在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是大豆根部,在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症症 状状 : 病株地上部生长不良,病苗矮瘦,叶小色淡发黄,一般病部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以后迅病株地上部生长不良,病苗矮瘦,叶小色淡发黄,一般病部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叶片下垂变黄,并向上不同程度的扩散至下部侧枝,以至使整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叶片下垂变黄,并向上不同程度的扩散至下部侧枝,以至使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病部有细小的裂痕,有的凹陷,重者因主根受害使侧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病部有细小的裂痕,有的凹陷,重者因主根受害使侧根和须根脱落腐烂,造成主根根和须根脱落腐烂,造成主根“秃根秃根”。
苗期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使田间保苗数减少,成苗期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使田间保苗数减少,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造成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从而导致产量下降株期由于根部受害造成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从而导致产量下降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发病因素发病因素大豆幼苗期多雨、地温低、上壤湿度大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大豆幼苗期多雨、地温低、上壤湿度大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有利于根腐病的发生干旱,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低,有利于根腐病的发生干旱,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低,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长期连作长期连作 几年不断连作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几年不断连作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 病菌在土壤里积病菌在土壤里积累达到相当程度和规模累达到相当程度和规模品种单一、抗病品质下降,必须引进新的高产、抗病大豆品种品种单一、抗病品质下降,必须引进新的高产、抗病大豆品种发生规律发生规律是由镰刀菌、丝核菌和腐霉菌等多种病菌侵染而引起的不同病是由镰刀菌、丝核菌和腐霉菌等多种病菌侵染而引起的不同病菌引起的病害症状不同,但共同点是根部腐烂这些病菌均菌引起的病害症状不同,但共同点是根部腐烂。
这些病菌均能在土壤中越冬并存活能在土壤中越冬并存活5年以上,近表面密度最大年以上,近表面密度最大 在大豆在大豆子叶期病菌可以侵入幼根,病菌靠土壤、种子和流水传播子叶期病菌可以侵入幼根,病菌靠土壤、种子和流水传播大大豆豆根根腐腐病病发发生生程程度度主主要要取取决决于于菌菌源源数数量量、、土土壤壤环环境境条条件件和和耕耕作作栽培措施栽培措施综合防治药剂防治: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用药剂拌种,用50%50%多福合剂可湿性粉剂,按种子录的多福合剂可湿性粉剂,按种子录的0. 4%0. 4%拌种或用菌克毒拌种或用菌克毒克克(2%(2%宁南霉索水宁南霉索水剂剂) )按种子录按种子录的的1%1%拌种或用拌种或用50%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50%多菌灵可湿性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录的粉剂按种子录的0. 5%0. 5%拌种还可用含有杀菌剂的拌种还可用含有杀菌剂的35%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用种子重量多克福大豆种衣剂用种子重量的的1.5%1.5%剂量拌种剂量拌种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减少菌量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减少菌量。
适期播种(适时晚播)播种深度控制在适期播种(适时晚播)播种深度控制在2~3厘米,并要早中耕,深中耕,厘米,并要早中耕,深中耕,以起到防寒增温,增强大豆生长势提高抗病力的作用以起到防寒增温,增强大豆生长势提高抗病力的作用 改善田间土壤通气条件,及时排除积水,创造疏松平整的耕层,避免田间改善田间土壤通气条件,及时排除积水,创造疏松平整的耕层,避免田间积水,采取垄作法,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进大豆根系生长,提高免疫力积水,采取垄作法,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进大豆根系生长,提高免疫力 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进行叶面喷肥,适时进行中耕培土以利于侧生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进行叶面喷肥,适时进行中耕培土以利于侧生根形成大豆褐斑病发病症状:发病症状:真叶真叶病斑棕褐色,轮纹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直径病斑棕褐色,轮纹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直径l l~~5mm5mm,,严重时病斑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致叶片变黄脱落愈合成大斑块,致叶片变黄脱落 茎茎和和叶柄叶柄染病染病 生暗褐色短条状边缘不清晰的病斑生暗褐色短条状边缘不清晰的病斑。
病荚病荚染病染病 上生不规则棕褐色斑点上生不规则棕褐色斑点 温暖多雨,夜间多雾,结露持续时间长发病重温暖多雨,夜间多雾,结露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2)实行)实行3年以上轮作年以上轮作3)发病初期喷洒)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倍液或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倍液、隔10天天左右防治左右防治1次,防治次,防治1次或次或2次 大豆菌核病大豆菌核病大豆菌核病 危害部位危害部位 大豆菌核病主要浸染茎秆, 7月下旬开始发病 发病症状发病症状 浸染初期茎秆上有褐色病斑, 以后病斑上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 后变黑色颗粒( 菌核)纵剖病株茎秆, 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样的菌核, 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 大豆菌核大豆菌核 大豆菌核大豆菌核发生规律菌核病菌 最易侵染的植物是向日葵和十字花科植物,其次是大豆病菌的菌核可在土壤、病残体和混杂在种子间越冬在大豆开花期形成子囊孢子侵染衰老叶片和瘦弱的茎及凋萎的花,被侵染的叶、花和茎上的菌丝与健康部位接触进一步感染,扩大危害。
田间菌核数量是该病发生严重的最重要因子,其次是环境因素在大豆开花期土表温度高、空气湿度大、降雨量大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n1、在防治上,轮作、清选种子、深翻、中耕培土、排出田间积水、合理密、在防治上,轮作、清选种子、深翻、中耕培土、排出田间积水、合理密植、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等有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植、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等有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n2、在初花期喷、在初花期喷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2~~1.5kg/ha7~~10天后再喷天后再喷1次或40%核菌净核菌净1000倍液或倍液或50%甲基托甲基托布津布津500倍液喷雾倍液喷雾n防治关键防治关键:因大豆菌核病多发生在植株中下部,且发生时期多为大豆封垄后,:因大豆菌核病多发生在植株中下部,且发生时期多为大豆封垄后,因此在防治时必须使用背负式喷雾器因此在防治时必须使用背负式喷雾器大豆褐纹病 褐纹病褐纹病————典型症状典型症状是叶部产生多角形,是叶部产生多角形,大小大小1 1~~5mm5mm褐色或赤褐色或赤褐色小型斑,病斑略褐色小型斑,病斑略隆起,中部色淡,稍隆起,中部色淡,稍有轮纹,上生小黑点,有轮纹,上生小黑点,病斑周围组织黄化,病斑周围组织黄化,多数病斑可汇合成黑多数病斑可汇合成黑色斑块。
色斑块褐纹病发生规律: 是一种在低温条件下容易发生的气传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从伤口、气孔及直接穿透组织表皮侵入大豆叶片,发病严重时,大豆叶片自下而上全部黄化脱落 我省我省6 6月中旬至月中旬至7 7月初气温偏低、多雨、高湿、少日月初气温偏低、多雨、高湿、少日照,前期发病重;照,前期发病重;8 8月中旬至月中旬至9 9月上旬降温较快、多月上旬降温较快、多雨、高湿,后期发病重雨、高湿,后期发病重防治方法: 在6月中旬喷药可控制前期叶部病害,在8月20~25日喷药可控制后期病害,使用药剂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a,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kg/ha 大豆胞囊线虫病 根系染病根系染病根系染病根系染病 被寄生主根一侧鼓被寄生主根一侧鼓被寄生主根一侧鼓被寄生主根一侧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亮晶微包或破裂,露出白色亮晶微包或破裂,露出白色亮晶微包或破裂,露出白色亮晶微如面粉粒的胞囊,被害根很如面粉粒的胞囊,被害根很如面粉粒的胞囊,被害根很如面粉粒的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由于胞囊撑破少或不结瘤,由于胞囊撑破少或不结瘤,由于胞囊撑破少或不结瘤,由于胞囊撑破根皮,根液外渗,致次生上根皮,根液外渗,致次生上根皮,根液外渗,致次生上根皮,根液外渗,致次生上传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传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传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传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
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胞囊线虫病: n大豆孢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线虫病、黄萎病,俗称大豆孢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线虫病、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火龙秧子” n危害部位:大豆孢囊线虫病主要危害根部,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部位:大豆孢囊线虫病主要危害根部,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n发病特征:大豆根部受害,根部表现根系不发达,根瘤减少,须根增多发病特征:大豆根部受害,根部表现根系不发达,根瘤减少,须根增多被害大豆地上部矮小,叶片由下向上黄化,生育停滞,结荚减少甚至不结被害大豆地上部矮小,叶片由下向上黄化,生育停滞,结荚减少甚至不结荚,使大豆产量显著降低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全株枯死,象被荚,使大豆产量显著降低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全株枯死,象被火烧一样火烧一样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规律发生规律 大豆胞囊线虫以胞囊大豆胞囊线虫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8年以上,最多可达年以上,最多可达11年大豆胞囊线虫生长发育最适大豆胞囊线虫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温度为17℃℃-28℃℃,,10℃℃以下不能发育以下不能发育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孢囊线虫主要通过田间耕:孢囊线虫主要通过田间耕作,农作物残枝、粪肥及风雨、作,农作物残枝、粪肥及风雨、农机具和带种子传播,越冬孢囊农机具和带种子传播,越冬孢囊对低温、干旱抵抗能力强,在土对低温、干旱抵抗能力强,在土中可存活中可存活10年之久。
孢囊线虫病年之久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土壤内线虫的发生与土壤环境、土壤内线虫数量有关土壤温度高、土壤湿数量有关土壤温度高、土壤湿度适中、通气良好以及砂质土壤度适中、通气良好以及砂质土壤及偏碱土壤有利于线虫的生长发及偏碱土壤有利于线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则发病重育与繁殖,则发病重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防止重迎茬实行轮作,防止重迎茬 选种抗病品种是孢囊线虫重发生区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方法选种抗病品种是孢囊线虫重发生区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方法 增施肥料:增施底肥和种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叶面喷肥增施肥料:增施底肥和种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叶面喷肥 对增强植株抗病对增强植株抗病 也有明显效果也有明显效果 药剂防治措施:一是用大豆种衣剂包衣处理二是用药剂防治措施:一是用大豆种衣剂包衣处理二是用35%的乙基硫酸磷或的乙基硫酸磷或35%的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的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或用种子量的拌种或用种子量的2%的大豆根保的大豆根保剂拌种 田间防治:苗期喷硼钼微肥或大豆黄萎叶喷剂田间防治:苗期喷硼钼微肥或大豆黄萎叶喷剂大豆猝倒病和立枯病大豆立枯病n大豆立枯病俗称大豆立枯病俗称“ “死棵死棵” ”、、“ “猝倒猝倒” ”、、“ “黑根病黑根病” ”,,为真菌病害。
病害严重为真菌病害病害严重年份,轻病田死株率在年份,轻病田死株率在5%5%~~10%10%,重,重病田死株率达病田死株率达30%30%以上,个别田块甚以上,个别田块甚至全部死光,造成绝产至全部死光,造成绝产n发病时期发病时期:大豆立枯病仅在苗期发生:大豆立枯病仅在苗期发生n发病症状发病症状: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病菌的菌丝最初无层开裂呈溃疡状,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病害严重时,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病害严重时,外形矮小,生育迟缓,靠地面的茎赤外形矮小,生育迟缓,靠地面的茎赤褐色,皮层开裂,呈溃疡状褐色,皮层开裂,呈溃疡状大豆立枯病发病条件发病条件1 1、连作发病重、连作发病重, ,轮作发病轻因轮作发病轻因病菌在土壤中连年积累增加病菌在土壤中连年积累增加了菌量2 2、种子质量差发病重凡发霉、种子质量差发病重凡发霉变质的种子一定发病重,立变质的种子一定发病重,立枯病的病原可由种子传播,枯病的病原可由种子传播,并与种子发芽势降低、抗病并与种子发芽势降低、抗病性衰性衰 退有关。
退有关3 3、播种愈早,幼苗田间生长时、播种愈早,幼苗田间生长时期长发病愈重期长发病愈重4 4、用病残株沤肥未经腐熟,能、用病残株沤肥未经腐熟,能传播病害发病重地下害虫传播病害发病重地下害虫多、土质瘠薄、缺肥和大豆多、土质瘠薄、缺肥和大豆长势差的田块发病重长势差的田块发病重防治方法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或药剂拌种选用抗病品种或药剂拌种用用50%的多菌灵拌种%的多菌灵拌种2、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行3年轮作3、合理密植,选用排水良好干、合理密植,选用排水良好干燥地块种植大豆,防止地表燥地块种植大豆,防止地表湿度过大,雨后及时排水湿度过大,雨后及时排水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下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下列药剂:列药剂:40%三乙膦酸铝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倍液; 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倍液隔10天左右天左右1次,次,连续防治连续防治2-3次,并做到喷次,并做到喷匀喷足大豆猝倒病大豆猝倒病 发病时期发病时期 该病多发生在芽期和苗期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大豆猝倒病以菌丝体、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
发病症状发病症状 靠近地表的幼茎上初现水渍状病斑,后幼茎变细腐软,呈黑褐色,导致幼苗迅速折倒死亡,严重时可引起根部发生腐烂,使病株矮化综合防治n n1 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n n2 2、加强排水排涝,降低土壤湿度,避免在低洼地、加强排水排涝,降低土壤湿度,避免在低洼地种植大豆,减轻发病种植大豆,减轻发病n n3 3、实行轮作和施用腐熟有机肥实行轮作和施用腐熟有机肥n n4 4、播种前拌种或者苗期灌根的方法,采用、播种前拌种或者苗期灌根的方法,采用35%35%瑞毒瑞毒霉拌种霉拌种剂剂0.30.3㎏㎏拌大豆种子拌大豆种子100100㎏㎏;;n n5 5、苗期灌根时可选用、苗期灌根时可选用40%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400倍倍液液、、25%25%甲霜灵甲霜灵800800倍液 大豆根结线虫病 主要为害大豆根尖豆根受线虫刺激,形成节状瘤,病瘤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有的小如米粒,有的形成“根结团”,表面粗糙,瘤内有线虫病株矮小,叶片黄化,严重时植株萎蔫枯死,田间成片黄黄绿绿,参差不齐防治参见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根结线虫病大豆根结线虫病 n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土传病害,连作地 土传病害,连作地发病重,偏酸性土壤或中性土发病重,偏酸性土壤或中性土壤有利于线是发育,砂壤土或壤有利于线是发育,砂壤土或瘠土壤发病重。
瘠土壤发病重n发病特征发病特征 发病为土传线虫病发病为土传线虫病害,主要危害根部,受害植株害,主要危害根部,受害植株表现好黄化,矮小,下部叶片表现好黄化,矮小,下部叶片似焦灼状,引起早期脱落,根似焦灼状,引起早期脱落,根瘤内有线结虫被害植株生长瘤内有线结虫被害植株生长迟缓、茎叶短小而枯黄,花期迟缓、茎叶短小而枯黄,花期推迟,荚少而小,子粒不饱满,推迟,荚少而小,子粒不饱满,严重时不结荚,甚至全株枯死严重时不结荚,甚至全株枯死 综合防治措施:1.1.选播抗病品种选播抗病品种2.2.控制传染源,发病地块根茎要清除烧毁,使用过的农控制传染源,发病地块根茎要清除烧毁,使用过的农具要清除干净后再到无病地使用具要清除干净后再到无病地使用3.3.增施有机肥,要多施马粪、绿肥等有机肥料,促进大增施有机肥,要多施马粪、绿肥等有机肥料,促进大豆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豆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4.4.药剂防治:亩施药剂防治:亩施5%5%甲拌磷颗粒剂甲拌磷颗粒剂4-54-5公斤或公斤或3%3%呋喃丹颗粒剂呋喃丹颗粒剂4-54-5公斤,播种时随开沟施入,预防效果较好发病后亦可用上述公斤,播种时随开沟施入,预防效果较好。
发病后亦可用上述药剂浸液药剂浸液5050公斤灌根公斤灌根大豆细菌斑点病大豆细菌斑点病 危害部位危害部位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幼苗、叶柄、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幼苗、叶柄、茎、荚和子粒茎、荚和子粒发生规律发生规律 大豆细菌斑点病是大豆主要病害之一,大豆细菌斑点病是大豆主要病害之一,全生育期均可发生,病情发展快,发全生育期均可发生,病情发展快,发生严重一般从开花期开始发病,至生严重一般从开花期开始发病,至鼓粒期是发病盛期(鼓粒期是发病盛期(6 6月中旬田间植月中旬田间植株发病率株发病率1515%~%~3030%,出现一个高峰%,出现一个高峰期;期;8 8月下旬以后,随着气温降低,月下旬以后,随着气温降低,后期发病重,发病田块达后期发病重,发病田块达5050%以上n茎和叶柄上病斑呈褐色至黑色的茎和叶柄上病斑呈褐色至黑色的水渍状长条斑水渍状长条斑n荚上病斑与叶部相似,初呈水渍荚上病斑与叶部相似,初呈水渍状红褐色小点,后变为暗褐色状红褐色小点,后变为暗褐色n种子上病斑不规则,褐色,常覆种子上病斑不规则,褐色,常覆一层菌脓一层菌脓 发病症状发病症状 子叶上病斑半圆或近圆子叶上病斑半圆或近圆形,褐色至黑色,周围为水渍状;形,褐色至黑色,周围为水渍状;真叶初为褐绿色小点,半透明水渍真叶初为褐绿色小点,半透明水渍状,后扩大并转为黄褐色,角斑状状,后扩大并转为黄褐色,角斑状不规则形,直径不规则形,直径3 3~~4mm4mm,中心渐干,中心渐干枯,暗褐色或黑色,边缘有一黄色枯,暗褐色或黑色,边缘有一黄色晕圈,天气潮湿,病斑背面溢出白晕圈,天气潮湿,病斑背面溢出白色菌脓,干燥后为膜状,有时病斑色菌脓,干燥后为膜状,有时病斑汇汇 合为枯死大斑,中央破落。
合为枯死大斑,中央破落大豆细菌斑点病大豆细菌斑点病 发病发病原因原因1 1.气候条件适宜适宜大豆细菌斑点病的发生温度为.气候条件适宜适宜大豆细菌斑点病的发生温度为25℃25℃,最高温度为,最高温度为37℃37℃,最低温度为,最低温度为3℃3℃,致死温度为,致死温度为47℃1Omin47℃1Omin2 2.采用不合理的耕作栽培技术措施、给病害流行创造了条.采用不合理的耕作栽培技术措施、给病害流行创造了条件如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品种和私自引入高度感病件如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品种和私自引入高度感病品种、不合理轮作制、种植过密等,造成病害流行品种、不合理轮作制、种植过密等,造成病害流行3 3.缺乏规范化的防治措施,尤在喷药质量上表现突出,错.缺乏规范化的防治措施,尤在喷药质量上表现突出,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因此防治效果差,致使大豆细菌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因此防治效果差,致使大豆细菌斑点病在局部地块发生较重的流行斑点病在局部地块发生较重的流行4 4.所选用药剂质量难于保证,目前农药种类繁多,假冒伪.所选用药剂质量难于保证,目前农药种类繁多,假冒伪劣产品时有出现,如假的农用硫酸链霉素等劣产品时有出现,如假的农用硫酸链霉素等。
大豆细菌斑点病大豆细菌斑点病大豆细菌斑点病大豆细菌斑点病1.选用抗病品种,如绥农.选用抗病品种,如绥农14号、合丰号、合丰35号等2.实行.实行3年以上轮作,合理密植,每公顷保苗年以上轮作,合理密植,每公顷保苗25~~30万株3.及时培土,排出田间积水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及时培土,排出田间积水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可以控制或减轻病害的发生可以控制或减轻病害的发生4.大豆收割后及时进行深翻,清除田间寄生残体.大豆收割后及时进行深翻,清除田间寄生残体5.在大豆初花期,喷洒.在大豆初花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粉剂3000~~4000倍液或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粉剂500 倍液,每隔倍液,每隔7~~10d喷一次,共喷喷一次,共喷2~~3次大豆羞萎病大豆羞萎病症状识别症状识别:主要为害叶片、: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染病叶柄和茎叶片染病 沿脉沿脉产生褐色细条斑,后变为黑产生褐色细条斑,后变为黑褐色叶柄染病褐色叶柄染病 从上向下从上向下变为黑褐色,有的一侧纵裂变为黑褐色,有的一侧纵裂或凹陷,致叶柄扭曲或叶片或凹陷,致叶柄扭曲或叶片反转下垂,基部细缢变黑,反转下垂,基部细缢变黑,造成叶片凋萎。
茎部染病造成叶片凋萎茎部染病 主要发生在新梢豆荚染病主要发生在新梢豆荚染病 从边缘或荚梗处褐变,扭曲从边缘或荚梗处褐变,扭曲畸形,结实少或病粒瘦小变畸形,结实少或病粒瘦小变黑病部常产生黄白色粉状黑病部常产生黄白色粉状颗粒大豆羞萎病大豆羞萎病 症状识别症状识别————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染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染病病 沿脉产生褐色细条斑,后变为黑褐色叶柄染沿脉产生褐色细条斑,后变为黑褐色叶柄染病病 从上向下变为黑褐色,有的一侧纵裂或凹陷,从上向下变为黑褐色,有的一侧纵裂或凹陷,致叶柄扭曲或叶片反转下垂,基部细缢变黑,造致叶柄扭曲或叶片反转下垂,基部细缢变黑,造成叶片凋萎茎部染病成叶片凋萎茎部染病 主要发生在新梢豆荚染主要发生在新梢豆荚染病病 从边缘或荚梗处褐变,扭曲畸形,结实少或病从边缘或荚梗处褐变,扭曲畸形,结实少或病粒瘦小变黑病部常产生黄白色粉状颗粒粒瘦小变黑病部常产生黄白色粉状颗粒大豆羞萎病大豆羞萎病发病发病发病发病原因原因原因原因n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地下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地下害虫、线虫多易发病害虫、线虫多易发病n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病重n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用易感病种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用易感病种子易发病子易发病n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易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易发病; n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大豆羞萎病大豆羞萎病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达到育壮苗,达到““冬壮、早发、早熟冬壮、早发、早熟””,增强植株抗病力增强植株抗病力化学防治化学防治种子处理:种子处理:2.5%2.5%适乐时种衣剂按药种比适乐时种衣剂按药种比1 1::8080拌种在发病初期喷拌种在发病初期喷施施 45%45%使百克水乳剂使百克水乳剂250250毫升毫升+43%+43%好力克好力克5050毫升毫升/ /公顷公顷3636%甲基硫菌%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灵悬浮剂600600倍液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