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功的方方面面与形形色色.docx
13页亨E林气功官网; 一基本观点出发,以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学术思想的发展的历史为纲,阐 述了气功和人类文明的关系然而,文明或者文化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 除了上面所说的两条纲以外,还有许多方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 基本组成部分,气功的影响必然遍及我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本章不 拟全面叙述,仅略举数例,管中窥豹,述其纲要而已I、气功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智能活动的一个重要的领 域,它和以精神、心性修养为主导的气功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可 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源头一、原始艺术和上古气功图腾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在各种祭祀、祈祷仪式上的原始舞蹈、音乐(包括巫术咒语)、原始绘画(包括各种脸谱)和各式各样的原始的装 饰品等所有这些都是以仪式的巫术活动为中心主题来展开的而原始 巫术在本质上和上古的气功是同一种实践,因此,原始舞蹈、原始音乐 等原始艺术和上古气功必然存在内在的联系比如,原始舞蹈是后世舞 蹈和武术的缘起,其动作固然不乏模仿万物的因素,但其核心部分是巫 者在某种气功态下的自发动作当代气功自发动功的实践经验表明,气 气功的方方面面与形形色色.wps功态下自发动作是在某种意识(或潜意识)定向诱导(控制)下,体内 气机被激发,或内气与外部之气(包括自然之气和他人、他物之气)相 感应而引发的,其基本特点是“气”引“形”动。
所以,可以认为原始公社 时代,人们(尤其是巫者)在气功态下的自发动作,是原始图腾舞蹈的 起源,也是后世舞蹈和武术的发轫点实际上很多舞蹈家(尤其是舞蹈 名家)在进入角色时的精湛表演,都是在某种气功态或半气功态下实现 的本世纪20~30年代世界级的舞蹈大师[美]邓肯在她的自传《我的生 平》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二、音乐和人的生命运动音乐的起源和原始舞蹈大抵相同,不过,音乐(尤其是声乐)似乎 和人的生命运动的内在规律有着更深刻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在各种艺 术形式里,“乐”受到古人的特别重视先秦儒家更把“乐”和“礼”并列, 把它视作修身实践的基本内容黄老和医家更应用五行学说把五声和五 脏之气化、气运对应地联系起来,认为“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 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志”《史记•乐 书》)这是牵强附会吗?不五声和五脏的这种对应关系,是古人在气 功实践过程中通过内景而体察出来的并且应用“五声”和人体五脏气运 的这种内在联系,创编了多种气功功法,周潜川辑录的小炼形功法和流 传千余年的六字诀等等均为其例另外,还有一点是值得指出的,无论 是汉语、日语,还是英、德、法、俄等语,其元音(或基本元音)只有 五个(即a、i、u、e、0)。
这一现象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五行说不但和音乐有密切关系,于舞蹈亦然和武术一样,舞蹈动 作的窍要亦在于手、眼、身、法、步此五者被武术界称为“外五行”, 与之相应的心、肝、脾、肺、肾,贝U称为“内五行”二者之中以内五行 为主因此,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也是音乐、舞蹈艺术的一个指 导原则而其所以如此,在于音乐、舞蹈和人体内部气化过程的固有联 系三、美学和气功美学是文学艺术的指导原则在中国古典文化里,关于文学艺术的 美学原则,是和人的修身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点,《礼记•乐记》 讲的很明白,它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 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这段话告诉我们,音 乐(乃至一切文学艺术)是足以移情易性的即可以陶冶性情,淳化道 德,提咼人的精神境界;也可以激发人的动物本能,以欲乱性,使人堕 落因此,作为一个人,对于音乐(乃至整个文学艺术)的评价的美学 标准应该是“以道制欲”这个“道”是什么呢?先秦儒家的要求是“乐和民 生”,是“大乐与天地同和”;道家主张“法则自然”,而“人生而静,天之 性也故主静,无论是“和”,还是“静”,都是指人修身所达到的境界, 或者说是人在气功态时的精神状态。
而“和”和“静”又是先秦儒家和道家 提出来的关于文学艺术的美学原则反观风行于当今的现代派,野兽派 的艺术创作(尤其是音乐艺术),他们所追求的是“刺激”,是对人的动 物本能的激发,故他们的美学原则就是“以欲忘道”,其结果必然是“惑 气功的方方面面与形形色色.wps而不乐”——刺激而已看来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美学原则,在今天也 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这是因为,这一美学原则是和人的生命运动的内 在规律相符的,是从精神和肉体统一的天人整体观出发的,是建立在气 功实践的基础上的,因而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意义四、 灵感•直觉•气功众所周知,科学技术靠的是感性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逻辑思维;而 文学艺术的创造靠的是形象思维和直觉、灵感另一方面,如前所述, 气功实践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和常规认知方法的一个根本差别在 于:后者是经验和逻辑思维的结果,而前者则是直觉或灵感这种直觉 是人在气功态下所特有的,或者说,这种直觉或灵感来源于气功实践所 激发的超常智能因此,从认知模式或思维(如果可以称作思维的话) 途径来看,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尤其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气功实践 更为接近,或者说有共通之处所以,气功实践必定大大有助于文学艺 术的创作;而文艺创作的实践亦有益于气功修身,如果这种实践符合气 功美学原则的话。
关于后者,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实例很多;而对于前 者,我们的祖先早有认识前文所引梓庆制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与 此类似,庄子曾提到过一位尧时的巧匠,名叫二倕(zhu 1),他用手指 一转,画出来的东西比用规矩画出来的还要好其所以能够这样,是因 为他“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而“灵台一而不桎” 正是气功态下的精神境界五、 文学作品中的气功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里,有许多关于气功的描述比如《诗经•曹 风诗鸠》中写道:”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说的 是君子修身,外敬而内静、专一而心定的道理荀子曾引用它来阐述“治 气养心之术”,他的结论是:“故君子结于一也”,突出了 “一”在他的修身 之道中的重要意义从战国到明清,很多文学家都是精于气功的这在 他们的作品里都有所反映比如,前文已经引用过的大诗人屈原的《远 游》诗,他用浪漫主义的笔触,记述了古神仙家食气修真的方法,深得 后人推崇王夫之认为:“已尽学之者之奥”,而魏伯阳以下诸人皆本于 此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用诗的语言写下了他练功的心得他 在《咏怀》一诗中说:“行立与坐卧,中怀澹无营这和后者气功界所 说的:“行立坐卧,不离这个”是同一意思,不过更具神韵。
至于《西游 记》《红楼梦》《封神榜演义》等等古典小说名著,已经有许多学者从不 同的方面指出了其中的气功含义有些作品(如《西游记》)到底是小 说里反映了气功意识,还是借小说讲气功,目前还难以定论但不管怎 么说,气功实践、气功意识确实渗透于各种形式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中II、气功与生活方式气功实践日常生活化是道、儒、释、医等各家修身的共同传统因 而它必定深深地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这里仅举数 例首先谈谈饮食日本人曾经十分自豪地宣称他们的文化是“食文化”但真要讲“食文化”,中国可能要比日本高明的多,历史也悠久的 多中国的“食文化”有什么特点呢?不同于西方,它不讲究卡路里、维 生素,而强调五味(辛、酸、苦、咸、甘)调和历史的和当代的实践 都已证明,中国食谱不仅味美而且利于养生至少很少需要减肥(如果 遵从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的话),而“五味”实际上是食物的“气”的品味, 五味调和,是按照五行理论使得食品的性味和谐而这一切均来源于气 功实践的经验和认识中国饮食另一个显著不同于西方的地方,是它的 独特的用餐工具一一筷子大约每一个来中国的外国人,都饶有兴趣地 学着用筷子,尽管对他们来说很难学会。
用筷子主要靠手指,尤其是手 指头,而手指头正是人体十二经络的穴位所在之处用筷子对于经脉气 血的活动要比用刀、叉、匙有利的多发明筷子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 至少,十分符合气功养生的道理其次说说行、立、坐、卧日常生活中人体的姿态不外乎行、立、 坐、卧中国有句俗话,说“坐如钟,站如松”,对坐和立提出了要求《礼记•曲礼》更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行、立、坐、卧的姿态提出 了要求,它说:“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又说:“坐如尸,立 如齐(斋)显然,这些要求都很符合气功所规范的在不同姿态下身形 各部的要求III、气功与技艺气功实践证明,在气功态下,人们各种功能可以得到高层次的开发 和利用,而达到气功态的关键是精神高度集中古人把这种气功态应用气功的方方面面与形形色色.wps于各种技艺(尽管古人还未达到自觉运用的程度),使从事的技艺达到 出神入化的水平这就是《淮南子》中所说的“钳且得道以处昆仑,冯 夷得道以潜大川,扁鹊以之医,羿以之射,造父以御马,锤以之断,所为各异, 而所道者一也”佛家也有五明处之说,即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 明、内明对此不拟详说,这里仅将《庄子》与《孔子家语》等书中所 述有关内容,作一简单介绍。
其一,《庄子•达生》中载有佝偻丈人用竿粘蝉达百不失一的水平孔子问起何以致此,佝偻丈人答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乙了)铢(zhu);累 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 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tiao)翼之知吾不 反不恻,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谓此佝偻丈人达到了”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啲境地,所以能神 乎粘蝉之技其二,梓庆削木为鐻(jh)事例已述于前,此不复赘其三,《庄子•知北游》载:“大(司)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欤Cyu), 有道欤?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 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其四,《庄子•养生主》中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qi),砉(hua)然响然,奏刀騞(huo)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 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日:“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 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 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窾ku迥,因其固然,技经肯綮(qing) 之未尝微碍,而况大軱(gu)乎!”其五,《孔子家语•辩乐解》中载:“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
今子 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 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也,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孔子有所缪然思焉,有所(?泽字去掉 三点水)然,高望而远眺,曰:丘迨(dai)得其为人矣,近黮(d^n) 而黑,颀然长,旷如望洋,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师襄子避席, 业拱而对曰,子圣人也,其传曰文王操这表明孔子通过抚琴的凝神定志,开发出了超常感知功能,而感知 到了文王的形象这是因为乐章中含有文王的信息,不啻如此,当练功 达一定水平,可以从声、色中获得事物的全息如《孔子家语颜回》中 载:气功的方方面面与形形色色.wps“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 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有生离别者也 子曰:何以知之?对曰......回窃以音类而知之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 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与之长决子曰:回也善于识音矣识音之功能孔子的弟子中非只颜回一人,闵子骞也能之《孔丛子•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