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编]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风****你
  • 文档编号:169207640
  • 上传时间:2021-02-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4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一、前言 拉祜族属于古氐羌遗裔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普洱市、临沧市、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2010年全国拉祜族总人口有475023人云南的拉祜族大部分居住在远离城镇海拔较高的崇山峻岭之中,因此房屋建筑形成了其固有的特点佐扩村隶属于西盟佤族自治县力所拉祜族乡,是一个佤族、拉祜族混居的行政村,地处力所拉祜族乡东南边,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县城36公里东邻勐梭镇,南邻翁嘎科乡,西邻力所村,北邻王雅村,辖佐扩、南约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南约是佐扩村唯一一个拉祜族自然村,坐落在背山朝阳的山坡上,有80多户,373口人,其传统民居建筑因地就势,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形成了干栏式建筑风格干栏式民居建筑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干栏”一词源于古代南蛮对其住房的自称,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是人类巢居的延伸,“干栏”又称“干阑”、“杆栏”、“高栏”、“葛栏”等任何建筑,不论是原始的还是现代的,哪怕是一片土墙,一个简易的茅棚,都是对一定自然空间的人为占有、分割和改造利用穴居和巢居的出现,作为最早的人为居住形式,确立了一种‘人工造作’的空间秩序。

      后来的建筑形式无论如何变化,皆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对空间复制、移植和创造的结果据拉祜族老人讲,远古时候,拉祜族先民学鼠类动物安窝,住在穴洞里,后来又学鸟类安窝,安在树上,但是慢慢地发现,住在树上虽然很安全,但是活动不方便由此可以证明,拉祜族先民有过穴居或巢居的历史南约寨拉祜族民居建筑文化是典型的拉祜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其地理位置处于十分边远的农村山区,作为研究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变迁的调查点最适宜不过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最近二十年来,由于拉祜族自身内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受外部建筑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建筑样式发生了急剧的变迁,这种变迁体现在建筑材质、建筑外型及内部结构、功能等方面同时附在传统民居建筑上的一些习俗信仰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迁不仅仅是建筑文化的孤立变迁,其中包含着拉祜族核心价值观在内的整个文化的变迁,因而很值得关注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还不多,许多关于研究拉祜族的书中有写到,但是很零散,不够详细或者只停留在建筑型制的介绍上本文运用文化解构与重构的方法来试图阐释南约寨拉祜族民居由传统干栏式建筑演变为现在几何形建筑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是一种解构的过程,也是一种重构的过程,拉祜族人们为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发生。

      文化解构与文化重构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解构”是指打破秩序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重构”是指不改变程序功能的前提下改变其结构关于文化重构的研究,贵州民族学院教授杨昌儒在《民族文化结构试论》一文中写到:“民族文化的变迁取决于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民族文化在于外来文化的互动中,所作出的有选择创新与组合就是文化变迁具体来说,将其中有用的内容有机地置入固有文化之中,导致了该种文化的结构重组和运作功能的革新,这种文化适应性更替就是我们说的文化重构简言之,文化变迁的过程就是文化重构的过程 二、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据当地老人讲,很久以前,拉祜族没有固定的寨子,每过三年搬一次家后来发现傣族有固定的寨子,就与其争地盘而发生战争,结果旗鼓相当,双方以兄弟方式谈判决定:凡是坝区归傣族,除坝区外,拉祜族可以在任意地方建寨于是拉祜族来到山坡上,开始建寨在拉祜族部落,寨子分为大寨、小寨、上寨、下寨、老寨、新寨等,寨与寨之间相隔不远,一般有500米至1000米之距大寨有100户以上,有700至1000多人;小寨有30户以上,有70至100多人;一般的寨子有60至70户以上,有300至500多人。

      拉祜族寨子设有前门、后门、上门、下门等四道寨门寨门有专人把守,未经同意,外人不得擅自入寨传统拉祜族村寨具体布局为:卡些(头人)住寨子中间,寨民分别居住在卡些的左右方和寨脚在寨子的上方设立佛房或神房,搭建饮水槽引进寨子,让全寨人共享,最后挖寨沟、设立寨门南约寨传统拉祜族民居建筑材料主要有竹、木、草等,砍伐竹木的时间一般选在每年的八九月份,据说这一时期天气变凉采集的竹木料不易滋生蛀虫木料主要用来做房柱、房梁、主梁,竹料用来做墙板、压条、房床和篾条,草料盖屋顶之用干栏式竹楼”是拉祜族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顺地势建盖,布局错落有致其基本特征是分上、下两层,上层供人居住,一般由竹笆铺垫,四周的墙壁皆由竹木编成,具有避暑、防潮、防兽的功能,同时竹木利于通风散热,非常适宜当地气候;下层关养家畜,堆放杂物、柴火、农具、舂米工具等,形成人与地面相脱离,“居住不着地”的居住习俗其结构多采用人字木架,屋顶多为歇山式,利于倾泻雨水和增加散热面这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的建筑,与亚热带的山野丛林环境相融合,风格古朴、粗犷,具有浓郁的原始韵味拉祜族聚落中永久性居住的房屋,拉祜语称为“页”,即意为家,一般有三十二棵柱子,四十多棵横梁,六十多块木板,一百多棵竹床,两百多个压条,三百多根篾绳和四百多把干草。

      房屋的大小由家庭人口的多少而定南约拉祜族除父母忌日忌讳建盖房屋外,还特别忌讳属龙、属猪、属马和属虎日建盖房屋,若这几日建盖房屋,认为会触犯水神干栏式建筑的建筑程序大致是:建房前,在选定的地基上用刀柄往同一个地方打三次,打出一个小洞,家里有几口人,洞内支几粒米,洞口用树叶遮挡次日,如果发现米粒完整无缺,就认为地基好,可以建盖房屋,反之亦然然后开始挖地基,挖平的地基上摆放横梁,以作测量,挖土洞栽种房柱,搭横梁,铺木板或竹板同时设立火塘、并挖土填平当铺好木板或竹板以后,就上主梁和房床,用压条捆紧用茅草盖房顶,把茅草捆扎成排状,排排错开尺把相叠围房墙、做房门和晒台,晒台供晾晒谷物和衣服,用木板或竹板隔墙做房间,最后搭睡床和独楼梯一般而言,房子长有17.8米,宽8.9米由于房屋结构简单,只要有足够的材料和人力,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建好茅草易腐坏,所以最多可维持五年室内分为内外两半,用竹笆隔之,内里是小孩的卧室;外面是堂屋兼厨房,中间设有火塘,火塘上方吊烤棚,可烘谷禾和腊肉,火塘后方置父母的床火塘“是世俗家庭生活和宗教活动的地方,……是火神、祖神栖身来往之地,是家庭成员与神灵相互沟通的地方,是人们生活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心”。

      火塘不仅供煮饭取暖照明之用,而且是家庭的象征,维系着个人与家庭的命运,人们为求得平安和兴旺,形成了火塘崇拜,从而影响了火塘在房屋内的位置传说,拉祜族祖先从燕子衔草做窝中得到启发后,才开始学会用茅草做屋顶为了表示对燕子的感谢,所以允许燕子在房梁上做窝,并禁止掏燕子窝,驱赶燕子,更忌讳射杀燕子、吃燕子肉,据说,吃燕子肉的人会变成秃子 三、拉祜族传统民居的功能 南约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炎热、高温多雨、湿度较大、植物茂密其干栏式传统民居建筑不仅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最高形式干栏式建筑随处可见,但拉祜族的竹楼具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不仅表现在建筑形式上的某些不同,还表现在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适,即人如何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造就自己安居的乐土那么,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呢?第一,它可以就地取材,成本较低,其居住地附近森林茂密,植被丰富,竹木草等建筑材料随处可得第二,它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自然环境对人的侵害可以避免毒蛇、猛兽等对人的侵害,更重要的是底层架空,可以避免地面潮湿,有利于健康第三,以竹笆和木板做墙,有利于通风散热。

      第四,村寨建在山坡上,竹楼正好可以修建在山坡上而地表环境不被破坏,并与当地的地理特征相适应从其房屋的布局来看,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关养家畜,存放杂物,有效的节约了空间,防止了占用更大空间,破坏更多植物的可能上层是房屋的主体,里面包含有火塘、堂屋、卧室等,火塘是拉祜族的主要生活场所,一般设于门前右侧方向,用土填平,呈正方形状,中间置有铁三脚架,用于安放烧饭煮菜的锅具火塘上方悬挂一长方形烤棚,用来烘烤谷物和腊肉火塘的面积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少来设计堂屋也是家庭的重心,置于卧室和老人床中间,用竹笆隔之,堂屋内放有竹片编成的神龛,用于烧香,神龛前安放一个两层的木桌子,摆放蜂蜡、棉线、供水,点蜂蜡等之用除了节日、遇到办喜事或办丧事时每天烧一次香外,平日里可以隔两三天烧一次,祈求祖先庇佑,确保家人平安,六畜兴旺 四、拉祜族民居建筑的现代变迁 由于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拉祜族建筑形式逐渐摆脱了地域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限制,民居由干栏式建筑发展到今天的几何型瓦房的过程是一种文化解构与重构的过程其民居建筑的变迁主要表现在材质、结构和空间三个方面的变迁从材质上看,现代民居建造材料主要有水泥、粗砂、细砂、钢筋、石灰、瓦片等,均为市场购买;只有木料、基础片、石砖等自造。

      而传统的建筑材料,无论是木料、茅草、竹料等均就地取材,建筑材料依赖于当地的自然资源,这其实是拉祜族社会经济和技术还不够发展的原因所致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交通运输条件的发达,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的引导,新型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粗砂、细砂、石灰等的普及,人们逐渐趋向于摆脱当地自然资源、历史条件的限制,解构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几何形建筑从结构、空间上看,分上、下两层的干栏式建筑演变成了一层的几何形建筑,一般建有厨房和客房两个房子厨房里设有火塘,摆有神龛,火塘主要用于烧火做饭,神龛用来祭拜祖先和家神;客房一般分为四间,中间的作为客厅,客厅右上方的一般为老人的卧室,客厅左上方和左下方的为小孩的卧室,客厅右下方的为储藏间客房开几间不固定,根据各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地基面积的大小,也有开三间或五间的房屋坐向一般靠山,门朝向没有山或没有树阻挡的开阔方向,谋求人丁兴旺现在许多人选择交通便利的公路旁,其目的是为了运输方便,发展经济 五、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变迁的原因 南约寨拉祜族传统民居的演变由各种原因所致生活的发展对人而言是最根本的,生活转变了,文化也随之变化,转变出来的文化为生活服务,就如宋蜀华、白振生在《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所说:“文化是满足需要的手段”。

      文化为人而设,就如拉祜族选择自己的文化或者融合其他的文化都是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的今日的拉祜族文化,已经不是过去的历史文献、书籍中所描绘的那样,是一种纯粹的传统文化事实上,任何文化本身都是一个变动的过程,纯粹的传统文化或完全的原生态只存在于人类的过去文化的变迁是多方面的,民居建筑的变迁也不另外那么,拉祜族的民居建筑变迁有哪些原因呢? (一)社会经济发展 拉祜族民居建筑文化发展水平由他们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一般来说经济水平越高文化水平也越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其追求的生活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如追求更安全、更舒适、更干净整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拉祜族发挥气候和资源优势、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橡胶的成功种植,使人们的收入迅速增加,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生活水平的提高,集中体现在现在几何形瓦房的种种优点上一是干净、卫生,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传统“竹楼”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牲畜关养的地方,苍蝇比较多,极不卫生,对人造成了潜在的危害此外,厨房和卧室在同一个房子内,室内烟熏火燎,烟气弥漫全室,室内四壁及各种东西都被熏得漆黑,导致光线极差二是安全性增强传统竹楼比起瓦房极不牢固,茅草容易腐蚀。

      三是住宅使用功能增加,与现代生活的变化相适应现在厨房和客房是分开的,房间的功能专门化,而传统的竹楼承载不了现在大量的家用电器,也就是说传统民居再也无法承载现代生活的多样性四是对人们心里需求的满足,对人的发展的尊重和关照很多村民认为,住瓦房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住瓦房使他们的心里得到一种满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