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技术中常规制片的问题及解决方案.docx
6页病理技术中常规制片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陈岚;田燕晓;刘一靖;石克;孙硕彤【摘 要】目的:探讨病理技术常规制片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 我院2016年1-12月的685份病理资料.对其技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经过改进 提高质量控制后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在这685例常规标本中,在申请单的接收和填 写上,95例有漏填等现象;标本的预处理上有34例没按要求操作,造成标本的固定不 良;常规制片中问题较多,335例标本因技术工作中疏忽及不够细致造成切片质量不 佳.通过人员培训及提高质控要求,85例申请单、32例标本预处理及310例常规制 片状况已达质控要求.结论:通过对病理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质量控制等措施, 大大改善了目前存在的多种问题,对科室的管理及发展意义非凡.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12【总页数】2页(P1879-1880) 【关键词】 病理技术;常规制片【作 者】 陈岚;田燕晓;刘一靖;石克;孙硕彤【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71003;河南 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71003;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 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71003;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 471003;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7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分类】R446病理技术人员的工作范畴,包括标本的接收、固定、制作及档案的管理等诸多工作, 这都要求从事病理技术的工作人员有一颗极其负责任的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技术工作包含面广,不仅要对各类的试剂很了解,还要对病理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 握,这也是病理诊断中关键的部分[1]为了解决常规制片的质量问题,为了病理 科的更好发展,本文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6 年 1-12 月病理科 685 例常规标本作为观察对象,其 中包括内镜组织、子宫内膜、胃、食管、肾、结肠、直肠等标本1.2 方法1.2.1 对其 685 例常规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从申请单的填写,接收标本,组织的 预处理,组织的脱水,组织的透明浸蜡,组织切片,HE染色和封片方面进行问题 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整个制片过程的质量控制,按照要求进行 相关的规范化处理,比较管理前后病理切片各方面的改善效果1.2.2 病理技术中质量控制问题及解决方案:(1)人员培训:病理技术人员应提高认 识,积极参加培训,了解最新的技术,总结各种经验,把优势运用到工作当中,要 有非常强的耐心和责任心,责任到人,在工作中必须谨慎检查,反复核对,不能因 为工作中的失误导致最后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给患者造成影响[2]2)申请单 填写问题:①临床医生填写的病人病史不详,解决方案:及时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 补充内容;②申请单上未填写病人及家属的联系方式,培训本科室技术人员,要求 收标本时及时填写。
3)标本的预处理问题:①固定液不统一,造成标本固定不良, 方案:手术室和门诊各个科室所用固定液均由病理科统一配置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 液,医院各科室从病理科统一领取;②固定液的量和容器也有一定要求,容器需用 专业标本瓶或标本袋,标本瓶需螺纹口,这样封口严密,能够减少甲醛的释放,固 定液的量要求应为组织大小的10倍以上,大标本应不少于总体积的8倍[3] ; ③ 肿瘤标本固定不 良,方案:收到标本后及时剖开,充分暴露肿瘤组织4)组织的 脱水问题:①脱水不足,造成组织发软、凹陷,方案:脱水剂常用乙醇,脱水剂要 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进行,试剂要及时更换,这样才能避免试剂中水分过多引起脱水 不良;②脱水过度,造成组织发干、发硬,方案:要使用梯度的脱水程序,标本不 能在无水乙醇内时间过长或者温度过高5)组织透明:透明剂的选择常用二甲苯, ①透明不足,导致石蜡不能完全浸入,造成难以形成蜡带,组织破碎;②透明过度, 组织发干发脆方案:溶液经常更换,透明液不能同时换新,轮换交替更换,透明 时间不宜过长,久置组织会发干6)组织浸蜡:溶液要经常更换,尤其是第一缸石 蜡液,透明液会在第一缸石蜡液残留许多,更换不勤会造成组织浸蜡不良。
7)组 织制片:其中包括包埋、切片、捞片、HE染色及封片首先是包埋,现在包埋使用 的是一次性塑料包埋盒,包埋会造成错号、组织漏包、污染等现象,解决方案:包 埋盒一次只能打开一个,不能同时打开多个包埋盒,会造成组织和蜡块对不上,污 染标本;包埋时要检查包埋盒内的组织是否包埋干净其次是切片,问题如下:① 切出的蜡带有干裂现象,②包膜挤压现象,③漂片时蜡带下有气泡,显微镜下观察, 该处组织破碎,影响诊断解决方案:①蜡块应先切出组织面后放入冰水内浸泡, 这样做的目的是,比如淋巴结组织,因淋巴结内细胞成分丰富,组织块干燥,切出 的蜡带会有裂隙,浸泡过冰水后可避免裂隙的发生,甲状腺组织和内镜下取的小组 织例外,因甲状腺组织内含丰富胶质,蜡块过凉会引起蜡带出现裂隙,要复温后再 切片,内镜组织,泡过冰水后,要把组织面朝上,稍加复温后再行切片,也可改变 这一现状②现在的切片都使用的是一次性刀片,很锋利也不用磨刀,只需更换即 可,HE切片显微镜下观察:包膜处挤压严重就是因为切片刀不够锋利造成的,这 样的切片对于诊断包膜处是否有肿瘤组织侵犯是很困难的,需重新切片③漂片时 蜡带下有气泡,方案:蜡带一侧斜45入水可解决。
④捞片的位置,要选用干净的 载玻片,捞片的位置要在载玻片的中下 1/3 交界处[4]最后是染片和封片,染色 时最好分类放置切片,如扁桃体和淋巴结组织,细胞成分丰富,染色会偏深,如子 宫肌瘤组织,纤维成分丰富,故染色会偏浅正式染色前一定要进行预染,观察完 预染片后再进行大规模染片,这样就避免了一批染完才发现染色效果欠佳,部分切 片影响诊断染色不当还会严重影响组织切片中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5]所以染色液要时常更换,要做到第一张切片和最后一张切片效果一致在染 色的操作过程中,所选试剂的浓度变化,染色时温度、湿度的控制,保证操作时的 规范性,为诊断提供资料[6]封片时要选择湿封,这样可以避免切片内细胞上的 小黑点封片时还要避免气泡的产生,影响阅片1.3统计学方法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v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2 结果 根据标本收集的前后时间,对685例病理标本的实际操作情况,做了对比管理 前,申请单填写问题95例,包括子宫内膜标本未写月经周期,未在申请单上留患 者及家属的联系方式;标本的预处理问题34例,包括固定液过少,未达标准,肿 瘤的大标本未及时剖开固定,固定标本的时间未达标准,其中包括胃、食管、结肠 直肠和肾标本等;组织的制片过程,包括组织的脱水、组织的透明浸蜡、组织的切 片、HE染色、组织封片,这个过程复杂,干扰因素较多,有335例标本存在明显 的未按质控要求造成的切片质量问题,包括组织蜡块脱水不够、浸蜡不足、组织切 片有裂隙、挤压等情况,给病理诊断带来了困扰。
通过对病理技术工作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管理后,切片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结果 表明:通过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和对技术人员的培训,95 例中有 85 例申请单的填 写可达要求;标本的预处理,经过收到标本后及时检查标本固定情况、大标本及时 剖开,34 例中有 32 例标本固定可达要求;常规制片干扰因素较多,经过反复核 对、严格按照质控要求操作后,335 例中有 310 例常规切片可达质控要求经过Wilcoxon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Pv0.05,即按 a=0.05的检验水准,管理前后未合格例数的总体中位数不为零,即通过对送检标 本从取材、制片各个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常规制片质量将有显著提升3 讨论现代医学的发展促进了病理学科的快速发展,病理诊断是行业的最后标准,具有准 确、客观、权威的性质病理技术在病理诊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技术的出 现、发展,伴随着日常的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标准更是不容忽视,操作者的技术、 经验都直接影响着病理诊断的结果,因此,病理技术人员的培训、质量控制的规范 化,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保证病理诊 断的准确、客观和权威性通过本次研究,总结出主要影响病理检查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员、标本预处理、制 片过程等,为了保证质量,从观察组中总结工作经验,分析未达标准的质量控制问 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病理技术人员应定期培训,积极参加各种技术方面的培训学 习班,以这个平台来进行病理技术的经验交流、学习国家对行业标准制定的相关规 范,并且定期要进行考核;完善相关制度,质量控制的内容很多,从接收标本,查 验核对工作,都要有详细的记录,这对信息的及时补充很有必要;标本的预处理, 从固定液的配比、有效期、分发科室的登记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以便我们在出现问 题的时候查找源头,标本是否固定良好、是否及时剖开、取材是否合适、是否有钙 化、是否脱钙,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制片的好坏,影响着诊断结果,所以技术人员要 详细的记录每个细节;制片过程,从脱水开始,脱水剂程序的设定、换一次脱水液 能脱水多少标本量、透明溶液几时更换,这些都是质量控制的标准,记录下来每一 环节,才能提高切片质量。
制片的过程,包括切片、染色、封片等,通过交流和总 结工作经验,对应不同的组织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改进,每一步按照质量控制的要求 操作,并且记录,做到有迹可循,目的只是为了做出一张标准的切片,做出一张能 让医生放心诊断的切片,能够帮助患者早日明确诊断的切片,这是病理技术人员的 职责通过提高质量控制,常规制片的质量均有明显提高(PvO.O5)综上所述,通过对病理技术工作进行严格管理,不但提高了切片的质量,更保证了 诊断的可靠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保障,更加有利于病理科质量控制和科室的发展 参考文献[1] 谢寿城•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7) : 53-54.[2] 马恒辉,周晓军•病理技术质量控制常见问题与对策〔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 志,2011,27(5):533-536.[3] 陈静,方志伟•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 志,2008,15(2):156-159.[4] 王伯沄,李玉松,黄文升,等•病理学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3.⑸王建民•浅析病理技术HE染色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措施〔J〕•医药前 沿,2013,(6):306.[6]田伟,田延龙,殷喜梅,等•支气管冲洗液细胞块免疫组化染色在肺癌病理诊断 中的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14,22(10) : 2354-2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