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城市化模式之思考.doc
3页安徽城市化模式之思考摘要: 关键词: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丁“五个统筹”的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六屈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 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 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空间区域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备领 域、各环节,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城市的发展是城 市化的必然结果,所以在科学的统筹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合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于城市 的发展和省域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安徽省城市化现状同全国相比,安徽城市化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血现状特点:1、 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低于全国1999年,全国城市化率30.89%,比安徽省高4.4()个 百分1953-1999年,全国城市化率上升1&39个百分点,年均进度0.40个百分点;安徽 省同期上升16.97个百分点,年均进度0.36个百分点2、 新兴城市建制少,小城镇发展快到1999年,全省共有设市城市22个(其中,50刀 以上非农人口城市5个,20-50 )i非农人口城市8个,20力-以下非农人口城市9个),建制 镇903个。
同全国比较,新兴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步伐不对称198弘199X年10年间,安徽 省城市数量增长37.5%,低于全国53.9%的速度;而建制镇数量大约增长了 1.5倍,大大高 于同期全国80%的水平1998年安徽省大、中、小城市数量比是1 : 1.6: 1.8,全国是 1 : 2.4: 4.4,显然安徽省城市构成中小城市比重较小;由于小城市多由新兴城市组成,可见 安徽省新兴城市数最增长偏少(H前在中部地区是最少的)城市和小城镇数量比,1998年安 徽省为1 :41,全国为1 : 29;由于安徽省城市功能不强,辐射能力和辐射范I制有限,小城 镇建制数量相对城市数量显得偏多3、 城镇布局呈低、小、散发展状态安徽省城镇布局的变化很大稈度上取决于备地乡改 镇的步子1988-1998年10年间,安徽省建制镇数量占乡镇总量的比例从1988年的九分之 一(全国五分2—)上升到1998年的近二分Z—(和全国相当);但这种改制短期内没有涉及产 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纟R织方式的变革,因此,安徽省小城镇发展还处于低、小、散发展状态 所谓低,就是水平低,没有经济要素聚集功能,“三农“问题没有因建镇而有实质性改善;所 谓小,就是规模小,平均每个镇的人口不到8000人,有些还不到5000人;所谓散,就是分 布散,中心城市卫星城镇未形成气候,相对先进地区城镇群也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沿江地 区和江淮地区城镇发展的综合条件最充分,但城镇密度还低于皖北地区,特别是江淮地区城 镇密度只相当全省平均水平(1999年,安徽省城镇密度为每千平方公里6.7个,其中,江南 地区4.2个,沿江地区8.2个,江淮地区6.7个,淮北地区9.1个,大别山区5.4个)4、 城市扩建速度较快,但人口聚集功能不强1999年,安徽省14个地级城市市区面积 17647平方公里,比1990年的8619平方公里扩大了 1倍;但人口密度1999年为742人/ 平方公里,比1990年的856人/平方公里下降13.3%(按非农人口计算更下降30%)全国 城市人口密度则是大幅度上升的形势,1998年所有城市市区人口密度459人/平方公里, 比1990年278人/平方公里增长65%o二,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碍于城市化进程二元经济结构通常是指传统经济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 乡弟距I-分明显的一种状态城乡居民Z间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 等方面表现出的巨大差别,这些具体制度将中国切成了泾渭分明的城、乡两大板块二元 结构使得目前我国城乡的差异巨大,从而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滞后O2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从世界城市化发展历程看,城市化又表现为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化为非农业的过程。
随 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其发展同样为农业人口 转为城市人口提供了条件,因此第三产业对城市化进稈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 在大城市尤为突出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安徽省的经济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占国 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增加,2001年达到34118 % ,但是与国内较发达的地区北京 (6015 %)、上海(5017%)、福建(3919%)、浙江(3814%)、江苏(37 %)比较仍有校大差距3,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的片面影响自“十五”以来我省经济快速发展,更于今年获得国务院立项的皖江城市一体化承接产业 示范区,这些都有力的推动了我省T业的不断发展,以知识创新为驱动力的自主工业大力发 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现代工业,尤其是我省的主导产业汽车制造,冶金,石化,信息 产业等已经告别过去的大规模巨型化的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省丁•业生产的层次不断 提高对农业人口的吸引作用不明显了三,城市化模式的选择我省的示发性特点给我省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我省的地理结构类似于江 苏,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类似于江西,所以我省的城市化可以在借鉴江苏的经验上走出一条适 合我省省情的科学发展道路。
我省的经济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其中承接来此长三角的产业转移给我省带来了极大 机遇,但是我省的原生产业也在快速发展,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走“苏南模式” I的老路我 省的城市化道路应该走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我省的城市化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以大中型骨干城市为重点,城市集群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以区位条件优越的大中型骨干城市为重点,以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为主要形成稳定 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大力发展中等城市,有重点发展小城镇重点发展能进入大中城 市圈、带和产业有基础、农产品加工有潜力的小城镇,反对小城镇齐头并进我省主 要是发展“三沿战略”,打造省内城镇集群我省的''三沿'是指沿淮河一线的城市群, 沿江的皖江城市群,以及皖南沿新安江的城市群我省丿应充分利用长三角制造业和国际 资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有利条件,以建构不同层次的“三沿”产业带为基础,推 进省内产业大布局,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通过城市间分T、协作、协调发展,形成 若干联系紧密的城镇集群,讲一步提升城市化水平在城镇集群的构建中,要超越行 政区划的限制,形成协调城镇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协同和资源共享、共建机 制,把各白为战報合成報体竞争力,最终实现城镇群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二)以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城市化上文已经提到我省的工业化尤其是原生产业是一种新型工业化,o新型T业化通过科 技创新、技术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能实现资源消耗、占用的减量化,是支i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 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其主要特征是: 农民依靠白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 乡镇企业的发展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 木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撑新型城市化的产业发展方式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①工业 向园区集中适当发展多层厂房bl前我国工业用地占•城市面积的 20%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岀1倍,要改变人挤物松的格局②鼓励交 通、仓储、停车场等向地下、空中发展③严格控制闲置十•地近年 来,我国建设出让地当年闲置率接近40%,轮翻闲置相当于长期闲 置④尽量少占•耕地,变人占平地农地上坡为农地下山人上坡⑤ 限制松散型郊区化四,综合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