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晴妇科讲义-Microsoft-Word-文档-(2).doc
34页前 言 课前导入 1.科目分析:35~40分 专业性强,相对独立 2.考生特点:陌生!怕!烦!乱! 3.课程特点:覆盖考点、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主性器官:卵巢 *生卵 *内分泌 附性器官:输卵管 *接纳、输送精子与卵子结合; 子宫 *孕育新个体 阴道 外阴 (一)外生殖器 组成: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 考点: 1.大阴唇为疏松结缔组织,外伤后易形成血肿; 2.前庭大腺腺管口闭塞,形成前庭大腺囊肿或前庭大腺脓肿; 3.尿道旁腺易有细菌潜伏; 4.广义的会阴与侠义的会阴 (二)内生殖器 位置:女性内生殖器位于真骨盆内 组成: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 1.阴道—— ① 前壁长7~9cm,与膀胱和尿道相邻; 后壁长10~12cm,与直肠贴近 ② 后穹隆最深,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 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或引流. ③ 阴道壁自内向外由黏膜、肌层和外膜构成 *肌层:内环外纵 *有许多横行皱襞,伸展性较大,易形成血肿 *黏膜层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无腺体; *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
*阴道的自净作用=雌激素+乳酸杆菌 2.子宫 ※位置和毗邻: 位于盆腔中央, 前为膀胱, 后为直肠, 下端接阴道, 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 宫底位于骨盆入口平面以下, 宫颈外口位于坐骨棘水平稍上方 ※解剖结构: *重约5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容量约5ml ; *底、体、颈、角、峡; *体:颈→儿童1:2 妇女2:1 老年1:1; *峡部:(未孕1cm→妊娠晚期7~10cm形成子宫下段) *宫腔为倒三角形、宫颈管为梭形; *子宫峡部上端因解剖上狭窄称解剖学内口; 下端的子宫内膜转变为宫颈黏膜称组织学内口; 宫颈管下端称宫颈外口,通阴道 ※组织学结构: ①内膜层: 功能层——内膜表面2/3为致密层和海绵层受卵巢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变化而脱落 基底层——为靠近子宫肌层的1/3内膜不受卵巢性激素影响,不发生周期变化 ②子宫肌层: 较厚,非孕时厚约,3层:内环外纵中交叉子宫收缩时压迫血管能有效控制子宫出血 ③子宫浆膜层: 在子宫前面,形成膀胱子宫陷凹;在子宫后面,形成直肠子宫陷凹 ④宫颈: ◇宫颈管黏膜为单层高柱状上皮,黏膜内腺体分泌碱性黏液,形成黏液栓堵塞宫颈管。
黏液栓成分及性状受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变化 ◇宫颈阴道部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表面光滑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接处,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固定子宫韧带: *圆韧带:维持子宫呈前倾位 *阔韧带:宫体两侧的阔韧带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和大量疏松结缔组织称宫旁组织 ; *主韧带:固定宫颈位置、防止子宫下垂的主要结构 *骶子宫韧带:维持子宫前屈位 3.输卵管——(8—14cm)由内向外分为: 间质部:潜行在子宫壁内部分,长约1cm,管腔最窄 峡部:细而较直,管腔较窄,长2~3cm,常在此处行结扎术 壶腹部:管腔宽大且弯曲,长5~8cm,内含丰富皱襞 伞部:长1~,开口于腹腔,开口处有许多指状突起,有“拾卵”作用 ◇输卵管肌肉的收缩和黏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分泌及纤毛摆动,均受性激素影响而有周期变化 4.卵巢 卵巢表面无腹膜,由生发上皮覆盖 上皮深面有一层致密纤维组织称卵巢白膜 皮质(各级卵泡);髓质(血管、神经、淋巴) 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开始排卵后,表面逐渐凹凸不平成年女性卵巢约4cm×3cm×1cm大,重5~6g,灰白色;绝经后卵巢变小变硬。
女性生殖器官血管、淋巴和神经 1.血管及其分支 2.淋巴分布与生殖器官 3.内外生殖器官神经支配 1.卵巢动脉 自腹主动脉发出 2.子宫动脉 1.子宫动脉来自( ) A.腹主动脉 B.髂总动脉 C.髂内动脉 D.髂外动脉 E.肾动脉 [答疑编号700269010201: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 [答疑编号700269010202: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 [答疑编号700269010203: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四)骨盆 1.骨盆的组成:骶骨+尾骨+左右两块髋骨 2.骨性标志:骶骨岬 、耻骨联合、坐骨棘、坐骨 结节 3.关节:耻骨联合、骶髂关节、骶尾关节 4.韧带: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骶棘韧带宽度=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 5.分界:骨盆以界线分为假骨盆和真骨盆真骨盆有上、下两口,上口(界线平面)为骨盆入口,下口为骨盆出口,两口之间为骨盆腔 6.骨盆轴: 坐骨切迹宽度(骶结节韧带宽度)5.5~6cm2. 中层:为泌尿生殖膈由上下两层筋膜及其间会阴深横肌及尿道括约肌(环绕尿道,控制排尿)组成,其中有尿道和阴道穿过。
3. 内层:为盆膈是骨盆底最坚韧的一层,由肛提肌及其内、外面各覆一层筋膜组成有尿道、阴道和直肠穿过肛提肌构成骨盆底大部分每侧肛提肌自前内向后外由耻尾肌、髂尾肌和坐尾肌3部分组成肛提肌起最重要的支持作用因肌纤维在阴道和直肠周围交织,有加强肛门和阴道括约肌的作用邻近器官 内生殖器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一)胎儿期 两条副中肾管发育为女性生殖道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4周内称新生儿期 (三)儿童期 出生后4周至12岁左右称儿童期 儿童期早期(8岁前)、儿童期晚期(8岁后) (四)青春期 WHO规定青春期为10~19岁 此期生理特点有:第一性征发育 第二性征出现(音调变高、乳房发育) 月经初潮(为青春期的重要标志) (五)性成熟期 18岁开始,历时约30年,此期卵巢功能成熟,出现周期性排卵 (六)绝经过渡期指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至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始于40岁后,历时短1~2年,长10余年 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月经称绝经 WHO将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时期称围绝经期 (七)绝经后期妇女60岁后称老年期 女性青春期最早出现的变化是 A.乳房发育 B.周期性排卵 C.腋毛生长 D.月经初潮 E.阴毛生长 [答疑编号700269020101: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 卵巢功能与卵巢周期性变化 (一)卵巢的功能 卵巢是女性的性腺,其主要功能有产生卵子和产生性激素。
(二)卵巢周期性变化 1.卵泡期:自月经第1日至卵泡发育成熟称卵泡期,需10~14日此期由卵泡颗粒细胞和内膜细胞分泌雌激素 700万→200万→30万~50万→400~500个 2.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 3.黄体期:排卵日至月经来潮为黄体期,一般为14日黄体于排卵后7~8日达高峰 ,9~10日开始退化 此期由黄体细胞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要点总结: 1.E 有两个高峰:①排卵前、②黄体7 ~ 8天 “第①高峰”>“第②高峰” 2.P 达高峰 (黄体7~ 8天) 3.E、P 速降达最低水平(黄体萎缩14天) 月经周期变化长度 ——女性月经周期差异在于卵泡期 ※对附性器官的作用——拮抗雌激素孕激素宫颈口使宫颈口松弛、扩张; 使宫颈口闭合 宫颈粘液量多,稀薄,易拉丝 镜下: “羊齿植物状”量少、黏稠、不易拉丝 镜下:“成行排列的椭圆体”子宫肌促进子宫肌细胞增生和肥大,肌层增厚增进血运,促使和维持子宫发育;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降低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及其对缩宫素的敏感性抑制子宫收缩输卵管促进输卵管肌层发育,加强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振幅; 抑制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频率和振幅; 阴道上皮增生、角化、富含糖原,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 乳腺(协同)促使乳腺管增殖,乳头、乳晕着色 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发育 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殖从增殖期转化为分泌期 续表※其它——代谢(拮抗)促进水钠潴留 、促HDL合成、促骨钙沉积促进水钠排泄体温 排卵后升高0.3~0.5℃下丘脑负反馈、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 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 属于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是( ) A.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B.使宫颈粘液变稀薄 C.使子宫肌层增厚 D.使子宫内膜增生 E.使血循环中胆固醇水平降低 [答疑编号700269020201: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 卵巢周期性变化不正确的是( ) A.从青春期开始至绝经前,卵巢形态和功能会发生周期性变化 B.每一个月经周期中一般只有一个生长卵泡成熟 C.排卵发生在月经来潮后14天左右 D.排卵可在两侧卵巢轮流发生或持续于某一侧 E.黄体产生孕激素和雌激素,于排卵后7~8天达高峰 【答案】C 宫颈黏液稀薄、透明、拉丝长达10cm 【答案】C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 月经是指伴随卵巢周期性排卵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
女性,月经周期是28天,现离上次月经来临11天,此时子宫内膜处于( ) A.增生早期 B.增生晚期 C.排卵期 D.分沁早期 E.分泌晚期 [答疑编号700269020204: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B一、 妊娠 妊娠——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卵子受精是妊娠开始,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排出是妊娠终止妊娠全过程约为38周(266日),是极为复杂,变化极其协调的生理过程 二、受精 卵子从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内,停留在输卵管壶腹部与峡部连接处等待受精 ↓ 顶体反应:穿过放射冠和透明带 ↓ 透明带反应:保证人类单卵子受精 ↓ 受精后第6~7日,晚期胚泡透明带消失后逐渐埋入并被子宫内膜覆盖的过程,称受精卵着床 早期妊娠子宫蜕膜与胚胎的关系 晚期囊胚在宫腔内着床的时间是在受精后 A.第2~3天 B.第4~5天 C.第6~7天 D.第8~9天 E.第10~11天答案:C三、 胎儿发育及生理特点 (一)胎儿发育分期: 受精后8周的人胚称胚胎,是其主要器官结构完成分化时期 受精后9周起称胎儿,是其各器官进一步发育渐趋成熟时期。
妊娠时间通常以孕妇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