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空间构成.docx
5页3.2 博物馆建筑空间的构成博物馆建筑空间的构成一般来说,博物馆建筑由陈列空间、公共空间、藏品库区空间、技术及办公空间这四类空间组成,四者彼此相互联系且都在博物馆的正常工作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博物馆建筑空间与观众之间的知觉互动关系,而陈列空间与公共空间已经共同构成了观众在博物馆中活动所需的全部空间因此,本章将解析的重点放在这两类空间及它们的关系上,对于藏品库区空间和技术及办公空间就不再多加赘述3.1.1 陈列空间陈列区是博物馆建筑的核心空间,是公众进行参观、休息等各种活动的空间对于整个建筑而言,陈列区是建筑的公共开放部分,是观众对建筑空间形成认知的关键部分,也是评价建筑优劣的核心依据之一因此,陈列空间的设计是整个博物馆空间组织设计的重点陈列空间的组成陈列空间的组成陈列空间是观众进行与参与相关活动的区域,它具有陈列品展示和观众观赏双重功能如果从参观的全过程来分析观众的可能行为,再结合展品的展示方式等特点,可以将陈列空间划分为如下几个部分:基本陈列室、专题陈列室、临时展室、报告厅和多媒体厅等(需要图片):(1)作为核心的基本陈列室以及专题陈列室应该是整个建筑最核心以及最可便捷到达的区域,各个展示空间和陈列内容应该互相彼此联系、前后衔接,构成一个共同的系统。
同时,也应考虑参观的灵活性,便于观众临时退场2)对于临时展室,由于其内部展品更换频繁,应该尽量单独设置,邻近陈列设备贮藏,临近入口并可单独开放3)报告厅作为多媒体展示展品的空间往往是观众参观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陈列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于陈列空间的这些功能特点,陈列空间在设计中应满足一下三方面的基本要求:(1)满足展品陈列的要求根据展品特点合理设计空间尺度,展厅朝向和展出的参观路线2)满足参观要求合理组织人流,避免线路迂回、交叉、阻塞等适当安排休息场所,避免展厅连续不断导致观众参观过于疲劳3)满足管理要求工作人员流线尽量不与参观线路交叉,空间设计便于工作人员清场和保卫工作3.1.2 公共空间除了陈列空间之外的,凡是观众可达的空间都可以成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组织形成博物馆群体空间博物馆空间不单是陈列空间或单一空间的简单组合,而是群体空间的有机组织从观众进入博物馆开始一直到参观结束,要经历门厅、过厅、楼梯、通道、展厅、休息区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空间这其中的陈列空间,即展厅,是流线中的主要节点,但陈列空间的过渡与联系则是由各种公共空间来完成的流行公共空间负担着博物馆空间的起始——递进——高潮——结束的空间序列组织作用。
而这种空间序列的层次、变化需要不同形态、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来实现云南民族博物馆从入口至中央大厅开始作为空间的起始,通过一系列不同尺度与行状的休息空间、宽窄不一的走廊、休息亭进入不同的展厅与展廊,在行进路线上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庭院,形成空间感受上的不断变化,创造了空间的递进预告场,最后回到休息厅和中央大厅,完成空间序列在整个博物馆的群体空间中,各种公共空间将作为主体的陈列空间组织起来,使观众感受到富有节奏变化的空间序列需要图片)另一方面,博物馆公共空间需要满足观众的多种使用需求,这其中主要包括购票、等候、咨询、通行、休息、购买纪念品等根据观众行为的不同可以将公共空间分为两大类:交通空间与服务空间3.1.2.1 交通空间(1)独立交通空间独立的交通空间功能较为单一,仅起到交通作用,例如独立的楼梯间、电梯间、过道等其形式与室内设计也一般比较简洁,在整个空间序列中属于辅助空间有的空间,例如无障碍的垂直电梯前仅为特殊人群服务,并不在人流集中的主要参观流线上因此,独立交通空间的简洁以满足功能要求为出发点,可以充分利用陈列空间或其他主要空间的间隙2)复合交通空间博物馆设计中,交通空间除了满足人流疏散、空间导向的作用外,也经常被加入一些参观或休息等其他功能,就改变了走廊线性特征,尤其改善了长走廊的空间单调性。
奈特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从上到下的巨大坡道兼顾交通和展廊需要,创造了展示空间的新形式,从而使交通作为这一空间的重要但不唯一的功能需要图片)古根海姆华盛顿大屠杀纪念馆3.1.2.2 服务空间博物馆的服务空间是满足观众参观过程中各种需求的辅助空间让包括观众购票、问询、导览、存物、休息、餐饮、购物等各种服务功能其所需的空间既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附属于交通空间等其它空间而设置在整个博物馆空间序列中,他处在配角的位置,但是,它却是观众流线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北京首都博物馆的售票处、存物处设在入口大厅的一侧,并设置了地图提示、轮椅租借等服务设施,周边等候排队的空间较大,满足人流集中时的需求同时,在墙面装饰上与其它位置区分,使其具有易识别性询问处位于入口大厅中央,布置为圆形的服务台,以方便为观众服务 (需要图片)服务空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就是观众的休息空间,包括休息、餐饮、茶座等功能这一空间设计目的是满足观众在参观途中休整的需求,同时在空间形式上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在位置上的一般处于各个陈列区之间的过渡区域,使观众在参观完一个展厅之后经过短暂的休息驱除疲劳 (需要图片)此外,咖啡茶座及餐饮空间除了休息的功能之外还可以起到促进观众交流的目的,这些空间在大中型博物馆中往往独立设置。
对于流线较短的博物馆常设于参观流线的尽端,而对于流线较长的博物馆设置于流线的中间在大多博物馆中,休息区也常常与中庭或庭院结合,设置于其中,或其周边观众在休息的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展品或优美的景致,同时可以看到来来往往其他参观的人群,为观众提供交流的机会,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需要图片) 苏州博物馆庭院总之,如果说陈列空间的设计受到功能要求的制约,那么公共空间的设计则更加灵活与自由因此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公共空间成为博物馆建筑艺术表现的灵魂,公共空间的设计自然就成了空间设计的又一个重点3.1.3 公共空间与陈列空间的交叉与融合(博物馆各功能空间的多元性)共同构成了观众在博物馆活动所需的全部空间,如上文所述,公共空间与陈列空间所分别承担的功能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它们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共空间中的服务、交通等不同功能的结合促使不同形式公共空间的交叉;展品的多视角展示也使陈列空间融入了交通空间等其他功能,促进了公共空间与陈列空间的融合因而,这类融合的空间就是整个博物馆空间序列的一个高潮,也是最能体现博物馆空间特色的地方在博物馆建筑中,各种融合的空间中最完美的是中庭空间中庭空间往往满足多种功能,既可以提供展品的陈列,又可以设置休息区;既可以组织交通,又可以作为集会的其他功能之用。
恰恰由于空间的多功能性,在设计中可以巧妙地利用不同功能对空间的要求来创造丰富的空间印象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中庭采用狭长的空间形式,中庭内从底层到顶层,一直跑楼梯作为主体中庭内从底层到顶层以直跑楼梯作为主体,附加了指示的服务设施,形成服务空间,同时在侧墙镶嵌了北京城区的地图,使观众在进行过程中富有趣味的观赏最终庭空间使用交通空间、服务空间以及陈列空间融合起来 (需要图片)当然,在博物馆的设计中不能处处强调空间的融合,那样会适得其反,使整个空间序列变得杂乱无章因此这种融合空间的设计,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位置、功能,使之与整体空间序列有机结合之后,才是进行空间模式的畅想与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