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 学案.doc
3页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2.积累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 )、(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 ),他主张施行仁政,强调(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 )”2.《孟子》简介: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1、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2、逻辑谨严,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3、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3. 背景资料:见《非常学案》第38页4、 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衣( )帛 数( )罟( )不入洿( )池 庠( )序养生 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孝悌( )5、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该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 ) 3) 涂有饿殍 通 ( )6、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②王然而不王者( )梁惠王曰( )③以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食狗彘食人( )食而不知检( )⑤之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7.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①填然鼓之( )②树之以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谨庠序之教( )⑤然而不王者( )⑥王无罪岁( )文言句式未之有也( )翻译:【合作探究】1.结合非常学案的翻译,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
①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具体做法是什么?这样有何好处?②孟子哪些话是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2.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重点字词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3、总结本文写作特点自主学习】解释粗体字并概括每段主要意思:梁惠王曰:“寡人之于( )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 )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 )察邻国之政,无如( )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 )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本段提出“( )”的疑问 2)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 )然鼓( )之,兵刃既( )接,弃甲曳( )兵( )而走( ),或( )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3)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4)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几段分析“( )”的原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食也数( )罟( )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 )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本段阐述“( )”的道理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 )庠序( )之教,申( )之以孝悌( )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 本段阐述( )的道理7)狗彘食( )人食( )而不知检( ) ,途有饿殍( )而不知发( )。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 )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本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1、翻译下列句子:⑴“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