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自我评估重点专题卷(附答案).docx
14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境内最有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有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下列关于他们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元谋人会种植粟B.北京人会用火照明、御寒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D.山顶洞人住在干栏式房屋内2、 2022全国红叶地图出炉;青岛崂山风景区、九江庐山风景区和湖北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等地的红叶景观都渐入佳境;湖北神农架因相传神农氏在此架梯尝百草而得名;相传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教人通商交换,故号称“神农氏”;他是( )A.黄帝B.尧C.炎帝D.舜3、 我国古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 )A.舜让位于禹B.禹建立夏王朝C.启继承禹的位置D.商汤攻伐夏王桀4、 我国有⽂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周朝C.秦朝D.商朝5、 2022年9月23日,中国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的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下列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目前发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B.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最早开始栽培粟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繁衍和人类文化的发展D.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主要的物质基础;6、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B.墨子C.韩非子D.孙膑7、 秦朝咸阳的一位商人要购进一批木材,结账时,他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来支付货款( )A. B. C. D. 8、 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秦灭六国②楚汉之争③秦巩固统一④陈胜、吴广起义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③①④②D.①③④②9、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时期,给这一时期确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0、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A.创立中央集权制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把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D.稳固大一统局面11、 毛泽东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批注中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该皇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是开酷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故宣布废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B.减轻赋税,减免兵役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12、 “(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们)估计自己肯定会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他们〕都要被斩首;”这段材料说明( )A.没有遇雨误期就不会爆发农民起义B.遇雨误期是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C.极其残酷的刑罚导致农民起义D.遇雨误期是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13、 赤壁之战,曹军元气大伤,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而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站稳了脚跟,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这为口□口口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口”应该是( )A.楚汉之争B.三国鼎立C.南北对峙D.全国统一14、 “史论”是指在历史研究学习中对历史事件的评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八王之乱使西晋衰落B.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C.舜在年老时让位于禹D.230年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15、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以下属于经济生活交融的现象是〔 〕A.兽医术、畜产品等加工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B.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C.汉人胡服,胡人汉服D.鲜卑姓氏改为汉姓16、 书中写道:“顺天时,量地方,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它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这部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B.《史记》C.《齐民要术》D.《大明历》17、 即便是在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之下,“华夏必定走向统一”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这是秦汉历史时期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据此可知,秦汉以后( )A.中国版图维持不变B.实现了国家持续统一C.诸侯退出历史舞台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18、 河北兴隆副将沟遗址出土了大量战国晚期时燕国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其中镰范上铸有“右廪”(地方官府粮仓);在距铁范出土处约1.5千米处的古洞沟发现冶铁遗址1处,并在遗址附近发现了2处采矿井;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晚期( )A.铁制农具开始出现B.生产技术水平提高C.小农经济开始产生D.粮食产量显著提高19、 比较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能使你更好地理解问题;请你指出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①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②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似③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④懂得人工取火A.①②④B.①④C.②③④D.②④20、 以下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政治制度完善B.文学艺术繁荣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兴盛二、综合题21、 我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古代农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中图一的房屋类型是什么?图二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以铜乃至石、骨、蚌等原料所制的生产工具仍在农业生产领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以铁犁为代表的铁制农具已经逐步投入使用;铁农具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便于深耕、松土、平田除草和收割,从而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改编自《历史研究》〔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耕作效率”提高的原因;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3〕材料三中“商君”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商君改革中的哪项措施使秦国在军事方面“无敌于天下”?材料四: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雨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一水利工程;——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4〕请写出材料四中“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它建成后,哪一地区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材料五:“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书•食货志》〔5〕据材料五分析汉初面临怎样的社会境况?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22、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有许多开创性的成就,但短暂而亡又发人深思;七年级某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秦朝的兴亡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创性的人物】(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 【影响后世的制度】(2)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统治者开创了什么政治制度?在地方上又是如何进行管理的?【震惊世界的工程】(3)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秦朝修筑了哪项举世瞩目的军事防御工程?请分别写出它的东西起止点? 【发人深思的短暂】(4)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是谁?秦朝短暂而亡,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1〕材料一反映了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这一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二:〔2〕中华文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说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及该成就的历史地位;24、 东西方的思想智慧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来自各诸侯国活跃了一百余年的儒家王者师、道家传人、法家骨干、阴阳家领袖,他们互相对立、互相争鸣、互相吸收、互相促进,共同培养了特殊的理想人格风采、留下了示范后世的良言淑行;——摘编自王立《百家争鸣与大一统》根据材料说明各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写出儒家代表示范后世的一句良言;25、 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阅读材料:材料一 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 材料三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孝文帝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他”创建的何种制度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推行的基本模式?〔2〕材料二中《汉代讲经图》中“经”主要是哪一学派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3〕材料三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与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