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8页《12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案学科初中语文年级册别七年级上册共1课时教材人教版授课类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文言文精读篇目,选自儒家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立德的核心思想作为“四书”之首,《论语》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句式整齐,富含哲理,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本课通过十二则语录,引导学生理解“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经典理念,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教材在每则语录后附有详尽注释和思考探究题,为教学提供了清晰路径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小学向初中过渡的关键阶段,文言基础较弱,对古汉语的语法结构、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缺乏系统认知,阅读文言文常感陌生甚至畏难但该年龄段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他们虽未深入接触儒家思想,但已从影视、故事中零星了解孔子形象,对“子曰”“君子”等概念有一定模糊印象教学中需借助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激发兴趣;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生活链接等方式,降低理解门槛,帮助学生跨越语言障碍,实现从“读懂”到“悟道”的跃迁课时教学目标文化自信1. 通过解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录,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魅力,增强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2. 能结合自身经历,体会“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语言运用1. 准确朗读并背诵十二章内容,掌握“说”“愠”“罔”“殆”等关键词的读音与含义2. 能准确翻译重点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做到文从字顺思维能力1. 能从多角度分析“吾日三省吾身”所体现的自我反思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2. 能比较“好之者”与“乐之者”的差异,理解“乐学”的深层价值,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审美创造1. 通过诵读品味语言节奏之美,感受文言文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2. 能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名句融入写作表达,提升语言表现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并背诵十二章内容,掌握关键实词(如“说”“愠”“罔”“殆”)的含义及用法2.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把握“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核心观点难点1. 深入理解“君子”“仁”“天命”“从心所欲不逾矩”等抽象概念的哲学内涵2. 将古代智慧与现代学习生活相联系,实现从“知识理解”到“行为指导”的转化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南宋蜀刻本《论语注疏》书影图片、小组任务卡、古风背景音乐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穿越千年,初识“圣人”【8分钟】一、诗词导入,初识孔子(一)、播放古风音乐,展示《论语》书影1.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同时投影南宋蜀刻本《论语注疏》的书影图,画面中竖排繁体文字古朴厚重,营造出庄重典雅的氛围。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本泛黄的古籍叫什么名字吗?它记录了谁的思想?它的作者是谁?3. 引导学生观察书影上的文字特点,如“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等字样,并提示:“‘子’不是名字,而是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4. 教师小结: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二)、讲述“孔子周游列国”的典故1. 教师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公元前500年左右,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走遍了卫、陈、蔡等十余个国家,途中遭遇断粮、围困,甚至有人要杀他,但他始终坚守理想,传播仁爱之道2. 提问:如果你们是孔子的学生,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你们会如何坚持信念?为什么孔子能坚持下来?3. 引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孔子的脚步,走进他的智慧世界,聆听《〈论语〉十二章》中的箴言,看看这些跨越两千五百年的对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做人有何启示三)、揭示“十二章”主题——“学习之道”1. 教师板书课题:“12 《论语》十二章”,并提问:“‘十二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章’而不是‘篇’?”2. 解释:“章”是《论语》中的一段独立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一节课文。
全书共二十篇,每篇由若干章组成,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最经典的十二则3. 明确本课任务:我们将以“寻找学习密码”为线索,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智慧之旅,解开“如何学习”“如何做人”的人生谜题1. 观看古籍书影,感受历史厚重感2. 回答问题,交流对孔子的初步印象3. 倾听故事,思考孔子的精神力量4. 明确学习目标,进入情境评价任务1. 专注倾听:☆☆☆2. 积极思考:☆☆☆3. 主题聚焦:☆☆☆设计意图通过文物图像与历史故事创设沉浸式情境,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与敬畏之心以“周游列国”的真实困境引发情感共鸣,自然引出“信念与坚持”的主题,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调明确“十二章”概念,建立整体认知框架,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二、诵读感悟,走进经典【12分钟】一、初读感知,扫清障碍(一)、教师范读,正音明义1.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进行示范朗读,特别注意“说”(yuè)、“愠”(yùn)、“罔”(wǎng)、“殆”(dài)、“箪”(dān)、“肱”(gōng)、“夫”(fú)等易错字的发音,强调“有”通“又”,“说”通“悦”2.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同步解释关键术语:如“子曰”即“孔子说”,“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信”即诚信,“善者”指优点。
3. 朗读结束后,提问:“你们觉得这段话读起来有什么特点?节奏是快还是慢?语气是严肃还是轻松?”4. 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简洁,句式工整,多用反问句,充满哲理意味,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二)、学生齐读,体验韵律1. 学生全体起立,模仿教师的语调,大声齐读全文一遍2. 教师巡视,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发音,如“不亦说乎”的“说”误读为shuō,或“曲肱而枕之”的“肱”读成gōng3. 齐读后,教师提问:“哪一句让你最有感触?为什么?”4.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人感到学习的快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令人感慨时光飞逝三)、分组朗读,挑战节奏1. 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组负责朗读两章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感情2. 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同学担任“小评委”,从“音准”“流畅度”“情感表达”三个维度进行评分3. 教师点评,特别表扬敢于尝试、富有表现力的小组,鼓励其余小组继续努力1. 认真听读,标注生字词2. 大声跟读,感受文言文节奏3. 自由发言,表达个人感受4. 分组朗读,互相评价评价任务1. 字音准确:☆☆☆2. 语速恰当:☆☆☆3. 情感投入:☆☆☆设计意图遵循“先读准,再读通,后读透”的原则,通过教师示范、集体齐读、分组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文言文语音语调的感知。
设置“小评委”机制,赋予学生评价权,增强参与感与竞争意识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初步触摸到《论语》的语言美与思想美,为深度理解打下坚实基础三、解码智慧,探究深意【15分钟】一、任务驱动,合作解码(一)、发布“智慧密钥”任务卡1. 教师分发“智慧密钥”任务卡,每张卡片上包含一则语录及两个探究问题:- 任务卡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① “说”“乐”“愠”分别指什么情绪?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② 为什么说“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正的“君子”?- 任务卡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① “三省”是三次检查吗?“忠”“信”“习”各指什么?② 如果你每天只做一次自我反省,是否还有效?为什么?- 任务卡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① “温故”和“知新”哪个更重要?为什么?② 你能举一个自己“温故知新”的例子吗?- 任务卡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① “罔”和“殆”分别是什么状态?两者有何区别?② 你在学习中是否遇到过“学而无思”或“思而无学”的情况?怎么解决?- 任务卡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① 孔子的生活条件很简陋,为什么还能“乐在其中”?②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达了怎样的价值观?- 任务卡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①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分别指什么?② 这四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如何才能做到?2. 教师说明规则:每组领取一张任务卡,小组内分工合作,一人记录,一人汇报,五分钟后进行分享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各组讨论动态,适时点拨2. 重点引导:对于“三省”是否为三次,可启发学生思考“三”是虚数,表示多次;对于“乐在其中”,可联系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典故,说明精神富足远胜物质享受3. 对于“学而不思则罔”,可举例:死记硬背公式却不理解原理,就是“罔”;空想理论却不读书,就是“殆”三)、成果展示,深化理解1. 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探究结果,其他组可补充或质疑2. 教师根据汇报情况进行提炼总结,形成“学习之道”思维导图:- 学习态度:乐学、好学、求知若渴- 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思结合、不耻下问- 修身之道:每日自省、诚信待人、志存高远3. 强调:这些智慧并非遥远的教条,而是可以应用于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具体指南。
1. 领取任务卡,明确探究方向2. 小组内分工合作,讨论并记录答案3. 上台汇报,听取他人意见4. 整理思路,构建知识网络评价任务1. 思维活跃:☆☆☆2. 表达清晰:☆☆☆3. 合作高效:☆☆☆设计意图以“破解智慧密钥”为核心任务,将抽象的文言文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思维碰撞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思辨,真正实现“从文本到思想”的跃迁最终形成系统化的“学习之道”认知体系,完成知识建构四、迁移应用,点亮人生【7分钟】一、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一)、创设真实情境:我的“学习日记”1. 教师提出情境:假设你是七年级的学生,刚结束第一次月考,成绩不理想,心情低落此时,你翻开《论语》,看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句子,你会如何调整心态?2.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一组扮演“沮丧的我”,一组扮演“智慧的孔子”,一组扮演“鼓励的朋友”3. 演练对话,要求引用原文或化用其意,如:“老师说,‘温故而知新’,我要把错题重新复习一遍!”“同学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可以向学霸请教二)、撰写“我的学习宣言”1. 每位学生在纸上写下一句属于自己的“学习宣言”,必须包含《论语》中的一句原话或其精神内核。
2. 示例:我立志成为“乐之者”,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旅程!3. 教师随机抽取几份宣读,全班鼓掌鼓励1. 进入情境,代入角色2. 模拟对话,运用经典语句3. 撰写宣言,表达个人志向评价任务1. 情境贴合:☆☆☆2. 语言得体:☆☆☆3. 创意表达:☆☆☆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与宣言书写,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