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北学堂精品—化学竞赛之原子结构.pdf
72页第三章 原子结构 §3-1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转, 从最简单的原子氢光谱开始研究 1.氢原子光谱氢原子光谱 • (1)实验事实:当极少量的高纯氢 气在高真空玻璃管中,加入高电压 使之放电,管中发出光束,使这种 光经过分光作用在可见光区得到 四条颜色不用的谱线,如下图所 示,这种光谱叫做不连续光谱或线 状光谱所有的原子光谱都是线性 光谱 1.氢原子光谱氢原子光谱 • (2)实验总结:1885年,瑞士一位中学物 理教师J.J.Balmar(巴尔多)指出,上述谱线的 频率符合下列公式: ν=3.289╳1015( )s-1 • 由此公式可算出: –当n=3时,是Hα的频率 –当n=4时,是Hβ的频率 –当n=5时,是Hγ的频率 –当n=6时,是Hδ的频率 22 1 2 1 n 2.Bohr理论:理论: •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N.Bohr首次 认识到氢原子光谱与结构之间的内 在联系,并提出了氢原子结构模 型 并用经典的牛顿 力学推导了结论 2.Bohr理论:理论: (1)Bohr的原子结构理论的三点假设 : –原子核外的电子只能在有确定的半径和能量的轨道上运动。
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并不辐射能量 –在正常情况下,原子中的电子尽可能处在离核最近的轨道 上这时原子的能量最低,即原子处于基态当原子受到辐 射,加热或通电时获得能量后电子可能跃迁到离核较远的轨 道上去即电子被激发到高能量的轨道上,这时原子处于激 发态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可以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 同时释放出光能 光的频率ν= –式中:E1————离核较近的轨道的能量 E2————离核较远的轨道的能量 h EE 12 • 轨道 • 基态、激发态 • 引入量子数-n,1、2、3… 2.Bohr理论:理论: Bohr在其三点假设的基础上,运用牛顿力学定律 推算出下列关系式: r=a0 n2 E=- KJ.mol-1 ν=3.29╳1015( )s-1 (n1 90%;界面外电子出现的几率10%(可 忽略不计) 2 3.电子云径向分布图 (2)径向分布函数图: 1)径向分布函数: ∵几率=几率密度×体积 对1s电子,在离核距离为r,厚度为dr的薄球壳内出现的几率= dV,而球面的面积A=4Пr2,则球壳的体积dV=4Пr2dr,如 右图所示 所以电子在球壳内出现的几率= .4Пr2dr 令D(r)=4Пr2 ,则D(r)叫做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函数,它 是r的函数。
它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随r的变化情 况 2 2 2 3.电子云径向分布图 (2)径向分布函数图: 2)径向分布函数图: 以D(r)-r作图,如下图所 示: 3.电子云径向分布图 (2)径向分布函数图: 2)径向分布函数图: 由图中可见: • 随n增大,电子离核平均距离增大,如1s2s3s, 2p3p4p • 当n相同而l不同时,电子离核平均距离较接近,如 3s,3p,3d相差不多 所以,通常把n相同的原子轨道合并一个电子层,把 n、L都相同的原子轨道合并为一个电子亚层 多电子原子结构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周 期系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在已发现的109种元素中,H原子(类氢原 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只存在电子与原 子核的作用,可以解Schodinger方程得到 精确解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子,均是多电 子原子不仅存在电子与核的作用,且存 在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难以用 Schodinger方程得到精确解只能用光谱 实验的数据,经过理论分析得到 1.屏蔽效应 以He原子为例:He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因此,He 原子中存在:核外电子的作用;电子与电子之 间的作用,情况比H原子复杂的许多。
Slater屏 蔽模型把电子2对电子1的作用,看做电子2抵清 了一部分核电荷对电子1的作用,即电子2对电 子1有屏蔽作用(同样地电子1对电子2也有屏蔽 作用),这样,实际作用于电子1(或电子2) 地核电荷叫做有效核电荷(Z*),因此,多电子 原子轨道的能级为 2 H ) n Z (RE 2.Pauling近似能级图 • L.Pauling(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根据光谱试验数据 及理论计算结果,总结出多电子原子的近似能级图: 近似能级组周期 7s,5f,6d,7p7 6s,4f,5d,6p6 5s,4d,5p5 4s,3d,4p4 3s,3p3 2s,2p2 1s1 2.Pauling近似能级图 由图可见: • l相同时,能级高低由n决定:如E1s E22s E3s …… E2p E3p E4p …… E3d E4d E5d …… • n相同,l不同时,随l增大,E增大:如: Ens Enp Enp Enf. • n和l均不同时,出现能级交错:如:E4s E3d E4p …… 1.核外电子排布的三原则 • 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分布,要 尽可能使整个原子系统的能量最低(即电子将 优先占据能量最低的原子轨道,这样的原子处 于基态)。
• Pauling不相容原理:同一原子中不能有四个量 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每个原子轨道至多 容纳两个自旋方式相反的电子) 1.核外电子排布的三原则 • hund规则:在相同n和相同l的轨道上分布的电 子,将尽可能分占m值不同的轨道,且自旋平 行 如C原子: 1s22s22p2: 而不是: 2.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布式和外层电子分布式 • 根据Pauling近似能级和电子分布三原则进行分布: 如25 25 MnMn: 电子分布式:1s22s22p63s23p63d54s2 外层电子分布式:3d54s2 如82 82 PbPb: 电子分布式: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4f14 外层电子分布式:6s26p2 3.离子的电子分布式与外层电子分布式(离子的电子构 型) 1.正离子:原子变成正离子时依次从最外层失去电子 • 如Mn2+:1s22s22p63s23p63d5 外层电子分布式:3s23p63d5 电子构型:9-17电子构型 • 如19 K+:1s22s22p63s23p6(4s1) 外层电子分布式:3s23p6 电子构型:8电子构型 3.离子的电子分布式与外层电子分布式(离子的电子构 型) 1) 正离子:原子变成正离子时依次从最外层失去电 子。
• Pb2+:1s22s22p63p63d104s24p64d104f145s25p65d106s2 外层电子分布式:5s25p65d106s2 电子构型:18+2电子构型 • 47 Ag+: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 外层电子分布式:4s24p64d10 电子构型:18电子构型 3.离子的电子分布式与外层电子分布式(离子的电子构 型) 2)负离子: 如16 s:1s22s22p63s23p4 s-2:1s22s22p63s23p6 外层电子分布式:3s23p6 电子构型:8电子构型 4.核外电子分布和周期系 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周期性是元素周 期律的基础而元素周期表是周期 律的表现形式周期表有多种表现 方式周期表有多种形式现常用 的是长式周期表 4.核外电子分布和周期系 (1)元素周期系 1)元素周期表(长式): 周期:周期号数=元素的电子层数 族: 主族和IB,ⅡB族:族号数=最外层电子数 ⅢB-ⅦB族:族号数=(n-1)d电子数+最 外层电子数 Ⅷ族:(n-1)d电子数+ns电子数=8~10 零族:最外层电子数=8(He为2) 4.核外电子分布和周期系 (1)元素周期系: 2)周期系分区: 区包含的族列层电子构型 sIAⅡAns1~2 pⅢA ~Ⅶ A,0ns2np1~6 dⅢB(除镧系`锕系) ~Ⅶ B, Ⅷ (n-1)d1~8ns2 (有 例外) f镧系,锕系(n-1)f1~14ns2 (更 多例外) 4.核外电子分布和周期系 (2)周期系分区和离子的电子构型: • 8电子构型:S区正离子,p区负离子(Li+为2电子 构型) • 9~17电子构型:d区正离子 • 18电子构型:ds区。
+1价IB族和+2价ⅡB族离 子) • 18+2电子构型:P区正离子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性质通常包括元素的氧化 值,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以及化合物的 酸碱性氧化还原性,而金属性和非 金属性可用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 负性来衡量同时,原子的有效核电 荷和原子半径都影响元素的金属性和 非金属性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和有效核电荷的周期递变性 •电负性(X) 1.原子半径 由于电子层没有明确的界限,原子核到最 外层的距离难以确定人们假定原子 呈球形能够较准确测定相邻原子的 核间距但原子的存在形式不同,故 原子半径可分为: 1.原子半径 (1)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单键结 合时,其核间距的一半,叫做该原子的共价半 径 如: 1.原子半径 (2)金属半径:金属单质晶体中,两个相邻金 属原子核间的一半,叫金属半径 (3)范德华半径:稀有气体形成的单原子分子 晶体中,两个同种原子核间的一半,叫作 范德华半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