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第01课时 初步认识角 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docx
4页第三单元 第1课时 初步认识角 教学设计学 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的大小,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量感重 点使学生体会到:要改变角的大小,只要改变两条边叉开的程度难 点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从实物抽象出几何角,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量感学情分析“初步认识角”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认识物体,能够从整体观察感受不同物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学生的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角”的经验,比如“桌角”“墙角”等所以能够知道角的大致意思但这种知晓又只是停留在生活层面的,与数学上的角的概念有一定的区别,所以本节课要区分生活角与数学角的不同内涵,带领学生真正感受数学中角的定义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剪刀、扇子、钟表、三角尺、小棒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唤起对角的已有认识【设计意图:板书课题,直奔主题,唤起学生的已有认识,学生可能会说的生活中的三角形的角、羊角的角等通过设疑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有什么不一样,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求知欲。
一、 生活中的“角”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关于角,你知道了什么?(1角钱的角、桌子的角、动物头上的角)二、设疑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数学中的“角”(板书课题).学习任务一:活动探究,认识角的特征【设计意图:在图形的认识中,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受其的特征是最重要的认识方式之一,学生可以在丰富的感受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指一指、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中加深对角的认识指角的过程就是角的概念形成过程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通过寻找共性来提炼角的外显特征,既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主要特征,又关注了学习方法的渗透一、 找“角”,描一描1.出示教材情境图:剪刀、钟表、三角尺,让学生找角2.上台指一指3.问学生:是这条边吗?是这个点吗?4.拿出学具,同桌互相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角5.请学生上来指一指你找到的角引导学生完整地指出来)6.拿出剪刀,问:我把剪刀叉开点,你还能找到角吗?合拢一点呢?有什么发现?7.总结:角有大有小二、抽取“角”,画一画1.去除实物,抽象出数学中的角2.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总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边顶点 边4学生自己尝试画角,并交流画法5.规范画角的方法 先画一条直直的边,再从顶点出发往不同的方向画一条直直的边6.同学们再动手画一个角,并互相检查三、创造“角”,折一折1.请学生折一折,展示折出的角四、随堂练习1.在教室里找一找,哪里有角2.画一个你喜欢的角,并标出顶点和边学习任务二:探究角的大小【设计意图:“比比谁搭的角更多”是对本节课知识提升式的运用学生在操作中会思考、会感悟、会理解,从而将角的认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也为今后学习角的分类做好准备一、比较角的大小1.你能找出这两幅图中的“角”吗?2.谁张开的更大?3.质疑:明明是1号扇子大,怎么是2号扇子张得大呢?4.思考:谁张开的大,实际上在问什么?5.小结: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只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越大,角越大二、动手操作,搭出角1.拿出学具2根小棒,搭出一个角你会怎么搭?2.比一比你和同桌搭的角,谁搭的更大?三、随堂练习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个 ( )个 ( )个2.比一比,哪个角更大 )< ( )< ( )总结1.角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
2.角的特点:尖尖的、直直的3.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两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作业设计】1. 回家找“角”并记录下来;2. 完成《分层作业》板书设计】初步认识角边顶点 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