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贸易理论.doc
8页Yandw国际经济学讲义Lecture 3 当代贸易理论一、Kemp模型--外部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1、假定:两种商品生产中都存在规模经济(外部经济);规模经济导致生产可能性线凸向原点图3-1(A-F,图10-3)2、专业化方式在凸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线上,经济的均衡点不稳定引入贸易后,专业化方式取决于一国所面临的特定的贸易条件图3-2(A-F,图10-4)贸易条件>完全专业化生产Y时的国内价格线(TOT1):完全专业化生产X(N点),按该贸易条件出口;贸易条件<完全专业化生产X时的国内价格线(TOT2):完全专业化生产Y(M点),按该贸易条件出口;TOT1>贸易条件>TOT2:贸易方式不能确定,三种可能(a)完全专业化生产X,按照TOT3进行贸易,有正贸易收益;(b)完全专业化生产Y,按照TOT3进行贸易,有正贸易收益;(c)在贸易条件和PPF的切点上同时生产两种商品,按照TOT3进行贸易最终,均衡贸易条件可能是TOT1和TOT2中的一个,生产将停留在M或N点,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但究竟生产和出口哪一种商品是不确定的3、贸易方式规模经济导致了贸易的多种可能性1)一国在M点生产、另一国在N点生产,两国都将从贸易中获利;(2)一国在F点生产、另一国在M点或N点生产对于生产条件和需求偏好都相同的两国都能从贸易中获利;贸易模式的确定可能是偶然的。
二、Krugman模型--内部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两个假设条件: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1、规模经济劳动被假定为推一的生产要素规模经济(内部经济)体现在给定的产出水平所需的劳动数量中,Li= a+ bQiLi表任一厂商i所需劳动数量,a为常数(由技术水平决定),Qi代表该厂商的产出水平,而b则确定了产出水平与所需劳动数量之间的边际关系公式表明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2、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在垄断竞争中,一个行业内有多个厂商,没有进入壁垒,长期每个厂商的利润均为零行业中各个厂商生产不同质产品(水平差别),厂商数目代表了有几种差别产品图3-3(A-F,图10-5)垄断竞争厂商i面临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边际收益(MR)小于价格厂商i在MR等于边际成本(MC)处进行生产厂商i的边际收益等于: MR=pi eD为需求的价格弹性由于劳动是企业的唯一投入,给定劳动工资率为,厂商i的总成本为WLi=W×(a+bQi),边际成本则是Wb,利润最大化的短期均衡条件则可写为pi =Wb即pi/W = b在长期内,有其他厂商进入,现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将向下移动,且由于出现了更多的替代品,需求曲线也变得更富有弹性。
现有厂商的价格与利润因此会下降,长期行业利润为零3、自给自足均衡,图3-4(A-F,图10-6)横轴:经济中任何一个有代表性的消费者对典型商品i的消费量,即人均消费Ci纵轴:商品i的价格与工资水平的比率,Pi/WPP曲线向上倾斜,反映了商品i的价格与其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随着消费量的增加,需求更缺乏弹性,eD /(eD+1)的数值变得越大,在边际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就需要一个更高的价格所以,Pi/W会随着消费的增加而上升ZZ曲线向下倾斜,反映了长期均衡中的零经济利润状态即总收益等于总成本:PiQi = (a+bQi)W,即Pi/W = b+a/Qi其中,总产出Qi=总劳动力Lr×人均消费ci,所以,Pi/W = b+a/(Lr×ci),ci与Pi/W负相关PP曲线和ZZ曲线相交,得到均衡的人均消费水平和价格-工资比此时行业内的厂商数等于:Lr=n×(a+bQi) n= Lr /(a+bQi)4、引入贸易伙伴国与本国的偏好、要素禀赋及收入水平完全相同开放贸易后,对于各国的每个厂商而言,市场规模都扩大,规模经济发挥作用,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都下降一国开放贸易等同于扩大了各国的消费人口,Lr值的增加导致ZZ线向下移动,得到新的均衡点。
Pi/W下降,表明W/Pi上升,即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升,福利改善;ci下降,表明每种商品的人均消费下降;此外,厂商数量(差别产品数量)n= Lr /(a+bQi) = Lr /(a+bLrci) = 1/(a/Lr + bci)ci下降将导致n增大,表明贸易可以使一国获得更多种类的商品仅从这个角度看,消费者的福利也得到改善Qi增加Qi = a÷(Pi/W-b)结论:要素禀赋可以决定一国出口与进口的各大类商品,但在每大类商品种,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在促成贸易以及贸易互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Falvey模型--垂直差别产品的贸易模型1、假定:两国家(A、B)、两要素(K、L)、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多种非同质产品(垂直差异),产品的不同质用生产中的K/L投入表示,越高的复杂程度反映越高的K/L;2、贸易模式:两国任一产品可用其复杂程度sj来表示,假定单位sj的产出需要投入sj单位的资本和1单位劳动,则这一产品在两国的生产成本(cAj,cBj)是,cAj = wA + sjrAcBj = wB + sjrB对于任一产品,在两国的成本差异为:cAj - cBj =( wA + sjrA)-( wB + sjrB)=( wA - wB ) - sj (rB-rA )假定有一特殊("边际")产品sm在两国的成本相同,cAm = cBmwA + smrA = wB + smrB,→→(wA - wB)/sm = rB-rA则cAj - cBj =( wA - wB ) - sj (wA - wB)/sm=( wA - wB )(1- sj/sm)假定A国相对于B国是资本富裕的国家,则wA>wB,某一产品在两国的成本大小取决于产品的复杂度,对于比特定产品sm更复杂的产品,sj>sm,则有cAj<cBj,表明高质量的产品在A国的价格较低。
对于复杂度低于特定产品sm的产品,sj<sm,则有cAj>cBj,表明低质量的产品在B国的价格较低结论:产品差别本身就与要素禀赋有关,越复杂的产品品种在生产中需要越高的K/L比率所以,之所以会发生行业内贸易,是因为资本富裕的国家会向劳动富裕的国家出口高质量的商品,而从这些国家进口较不复杂的商品通过要素禀赋、密集度和产品差别(垂直差异)间的关系,解释了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行业内贸易方式四、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型1、林德理论--收入决定的贸易模型假定:消费者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们的收入水平;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该国特定的偏好模式和产品结构,同时也构成了贸易的基础结论:贸易将发生在那些具有重叠需求的商品上;商品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贸易,同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该商品(差别产品)2、Lancaster & Helpman模型--偏好决定的贸易模型对水平差别产品的需求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假设生产者的数目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和自给自足条件一样,每一个生产者都生产同样产量的不同产品(水平差别),收取同样的价格此时,自由贸易对一些消费者有益,都谁都无害 图3-5 商品水平差别的可选规格 3、Grubel模型——收入分配决定的贸易模型 图3-6(A-F,图10-7) Grubel(1970):即使两国具有相似的人均收入,但两国不同的总收入分配依然会导致行业内贸易。
五、行业内贸易1、行业内贸易的一般形式行业间贸易:一国的出口和进口分属不同的产品分类目录的商品 行业内贸易: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统一产品分类目录中的商品 图3-7 "规模经济"与工业品的"双向贸易"2、行业内贸易(IIT)指数某一特定行业的行业内贸易指数:如果一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IIT指数=0,不存在行业内贸易;如果同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行业内贸易),IIT指数>0;当出口与进口相等时,IIT指数=1IIT指数的值越大,表示行业内贸易越发达IIT指数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加总程度一国的行业内贸易指数:3、行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Grubel(1975):计算了1967年10个工业化国家的各种行业的IIT值,发现,所有这10个国家IIT值的加权平均是0.48,表明将近一半的贸易是进出口同一行业的差异产品;IIT值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表3-1: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行业内贸易的份额(%) 工业化国家 1970 1987 发展中国家 1970 1987 美国 55.1 61.0 印度 22.3 37.0 日本 32.8 28.0 巴西 19.1 45.5 德国 59.7 66.4 墨西哥 29.7 54.6 法国 78.1 83.8 土耳其 16.5 36.3 英国 64.3 80.0 泰国 5.2 30.2 意大利 61.0 63.9 韩国 19.4 42.2 加拿大 62.4 71.6 阿根廷 22.1 36.4 西班牙 41.2 67.4 新加坡 44.2 71.8 平均 56.8 65.3 平均 22.3 44.3 资料来源:J. A. Stone and H. H. Lee,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 Longitudeinal, Cross Country Analysis," Weltwirschaftliches Archiv, No. 1, 1995, p. 70。
转引自Dominick Salvator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th edition, chapter 6, Prentice Hall, 1998Pagoulatos and Sorenson,1975):以1965年和1967年美国102个行业(SITC的三数码分类水平)与世界其它国家之间的行业内贸易的数据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探讨贸易障碍和产业内贸易的关系结论:非关税壁垒的水平和非关税壁垒的差异并没有构成有意义的系数;人均收入上的相似性与产业内贸易正相关;具有较低运输成本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比较发达Loertscher and Wolter(1980):分析不同国家之间以及跨行业之间解释行业内贸易的强度差异: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规模的大小差异以及贸易伙伴之间的空间距离显然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在平均市场规模和关税同盟之间则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Balassa(1986):研究了38个国家与IIT相关的各种要素的不同假设结论:更高的人均收入、更高的国民收入、更高的开放程度以及与主要贸易伙伴存在共同边界都与IIT水平呈正相关;贸易伙伴国间的距离(代表运输费用)与IIT水平负相关。
Helpman(1987):研究了14个发达国家大量的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数据资料在对随时间推移的跨部门比较中,发现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和人均收入低度分散间有密切联系但跨国公司的介入弱化了这种联系Hansson and Lundberg(1989):使用了一个正规的新古典模型(两要素多部门)来分析(瑞典)行业间和行业内的贸易:行业内贸易的份额在那些具有极端要素条件的部门,即非常高或非常低的资本密集度的行业是最低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研究:关税同盟或区域性集团的成员似乎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积极因素,尤其是在集团成员内部更是如此;收入水平的相似性和工业化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