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
11页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 本文试图通过对蒙学文献的分析和对蒙学教育的特点的认识,来发现蒙学的文化价值 即善于总结的文化特点、自由活泼的文化思维、经世致用的文化心态、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和深远的文化影响 【关键词】蒙学文化价值 要论蒙学的文化价值,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蒙学 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 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1]童蒙,即初入学的儿童蒙学, 《辞海》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 、 《千字文》 、 《三字经》 、 《百家姓》 、 《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 ”[2]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蒙学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部分,除了官方所倡导的儒家正统经典外,就要算这类普通的认知教育读物了儒家经典必须是具有教高的文化水平的人才能学习理解而这类蒙学书籍,把深奥难懂的高文典册通俗化了,并参以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人生哲学、处世方略,易学易懂,切近实用。
其流传比儒家经典还要广,还要深入人心像“三、百、千、千”之类,在古代家喻户晓比起那么堂而皇之的儒家经典来说,蒙学文献也就更直接、更具体、更真切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可以说是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面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把握传统文化的某些普遍特征 我们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这个过渡(改革)时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新的文化建设的决定因素在简单的否定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对当代的种种文化失范现象,尤其是道德失范现象,应该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即或是单单从教育思想的角度,其熟读成诵的教学方式,事例并举、内容广阔的教材编写体系,也让我们受益颇多 一、善于总结的文化作风 蒙学教材的编写,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历代学者的不断增删纂辑下,形成了门类繁多、版本芜杂的局面在编纂方式上,蒙学书籍都需出经入史,集百家之言,得其精华,就如编一部百科全书,足见编者之才力在语言运用上,精当简洁传统文化善于总结的作风在其中得到了完美的阐释 蒙学书籍的编写,最早可以追溯到周宣王(前 827-781 在位)太史作的《史籀》大篆十五篇(已佚)那里秦汉时期,有李斯的的《仓颉(篇) 》 、赵高的《爰历(篇) 》 、胡毋敬的《博学(篇) 》 、史游的《急就(篇) 》 、司马相如的《凡将(篇) 》等,其中史游的《急就(篇) 》对后世影响最大;南朝梁时有周兴嗣的《千字文》是后世流传很广的蒙学书;到唐时李瀚编纂有《蒙求》一书,它为“蒙学读物的的撰述和命名,开创了一种新的体裁,标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名义。
后世注释、增辑、续作、唱和、改编的很多,有的取其形式,有的取其名义 ”[3]其影响几乎可与“三、百、千、千” 相当;自宋以降,由于私学大盛,蒙学书的编写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王应麟的《三字经》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元明清以来,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蒙学著作,影响最大的如宋谢枋得选编、清王相补选注的《千家诗》 、明程登吉原本、清邹圣脉增补的《幼学琼林》 、佚名的《百家姓》 、清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 、清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清车万育的《声律启蒙》 、清王筠的《文字蒙求》 、周希陶重订的《增广贤文》等等,可谓代有新作从其历史发展总貌来看,唐以前大都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要内容唐五代的蒙学书籍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样,已渐趋完备至宋综合类逐渐增多,宋以后各种专书继出元明清是蒙学书籍编纂的极盛时期 在上起周秦,下迄民国两千多年的蒙学书编纂史上,经过历朝历代的撰辑增删,注解阐发,蒙学文献的版本相当芜杂,难以确切计数,据张志公先生所编的《蒙学书目稿》统计有580 种之多[4]徐梓的《中国传统蒙学书目(初稿) 》在此基础上作了增补,达到 1300 馀种[5]实际上还远不止此数 2006-10-9 11:32 回复 60.214.100.* 2 楼蒙学书门类繁多,涉及面非常之广。
唐宋以降,蒙学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基础知识综合类,如《千字文》 、 《三字经》 、 《百家姓》 、 《文字蒙求》以及各种《杂字》等,此类以生字词的认读为主;二是伦理道德、处世哲学类,如《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朱子家训》等;三是历史知识类,如《叙古千文》 (宋胡寅编) 、 《五字鉴》 (明李廷机编) 、《历代蒙求》 (元陈栎编)等;四是名物、典故、声律类,如《声律启蒙》 、 《蒙求》 、 《龙文鞭影》 (明萧良有撰、杨臣诤增订,清李晖吉、徐灒续) 、 《幼学琼林》等此类是为作诗作文作准备;五是诗歌类,如《神童诗》 (宋汪洙编) 、 《千家诗》 、 《唐诗三百首》等;六是阅读作文类,如《文章正宗》 (宋真德秀编) 、 《文章轨范》 (宋谢枋得编) 、 《古文观止》 、 《古文辞类纂》 (清姚鼐编)等;另外还有一类是教育史文献,包括教学条例、教学方法等,是教学经验总结和传承,如朱熹的《小学》 、元许衡的《小学大义》 、明王守仁的《训蒙教约》 、明吕坤的《蒙养礼》 、 《社学要略》 、清王筠的《教童子法》 、章学诚的《论课蒙学文法》等林林总总,可谓包罗万象 蒙学教材乃是将基础的知识汇集在一起,或综合,或专门一种以类相从,所以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总结纂辑的痕迹,但遣词造句,编写体例上又代有新变。
以《三字经》为例,这部蒙学读物在旧时可谓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其书文字简洁,概括性强在短短千余字的篇幅中,包容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先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再讲伦理道德、名物常识、经史诸子、朝代更替,最后用古人勤勉好学的故事启迪教育儿童全篇段落分明,结构谨严所以自问世以来,取代了原有的蒙学教材,迅速在各地流传开来 《三字经》往往用几句话就概括一事或一物,如“八音”云:“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九族”云:“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其叙史部分最为简明扼要,如汉魏六朝史云:“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将公元 220 年到 581 年共 360 年的历史用几句话便叙述得脉络清晰所谓包括“天人性命之微,地理山水之奇,历代帝王之统绪,诸子百家著作之原由” ,因而是一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入门书,被称为“袖里通鉴纲目” 可见其概括性之强 《增广贤文》是一部处世哲学的大辑要其中心是讲为人处世之道,它用格言谚语的形式,荟萃成书,宣讲自己的人生哲学,并希望进一步能治世育人,敦伦劝孝,美化风俗这种形式在我国有很久远的传统,如《老子》中的不少文句就是当时的谚语熟语。
明代洪自诚的《菜根谭》是直接启发《增广贤文》成书的著作 《菜根谭》可以视为明代的《增广》 ,《增广》可以视为清代的《菜根谭》 《增广贤文》所编选的格言警句,有来自经史诸子的:如“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易》 )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荀子》 ) , “鹪鹩栖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止于满腹” (《庄子》 ) ;有来自文人诗文著作的:如“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 , “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古诗十九首) ;有来自同类著作中的:如“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 (《菜根谭》原文作“志以澹泊明,节从肥甘丧” ) ,朱用纯的《治家格言》几乎全部收入,如“洒扫庭除,须内外整洁;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 “勿临渴而掘井,宜未雨而绸缪” ;有直接取自民间谚语熟语的,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有不报,日子不到” 、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有来自民间通俗文学的,如“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即是出自于宋话本《碾玉观音》 ;而“狐眠败砌,兔走荒台,尽是当年歌舞地;露冷黄花,烟迷津渡,悉为旧日争战场 ”简直就是《红楼梦》第一回中《好了歌注解》的改写本正是因为出处不同,所以全篇“有文言,有俗言,有直言,有婉言,有恶善言,有勉戒言,有在家出家言,复有仕宦治世言,有隐逸出世言,士农工商,无一不备[6]不拘一格,广泛采录,正是其特点所在就如今天的 《格言警句大全》之类,雅俗共赏,切近实用 2006-10-9 11:32 回复 60.214.100.* 3 楼这种善于总结的特点在名物典故类的蒙学书籍中表现的最突出将各种名物别称、事典语典汇集在一起,既可供查释典故出处,又可供初学者积累作诗素材最早的是唐李瀚的《蒙求》 ,其书是以四字主谓短语的形式,将唐以前的典故(主要是事典)汇集而成书的有出自《世说新语》的,如“孙楚漱石” 、 “郝隆晒书”等;有出史书的,如“苏武持节” 、“文君当垆”等;有的是文人故事,如“韩子孤愤” 、 “梁鸿五噫”等编的最好的典故类蒙学书,当数《幼学琼林》 其书多收语典,采用类书的编纂方法,按内容分类编排内容涉及很广,从天文地理、古往今来、文臣武职到人情世故、家庭婚姻、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文事科第以至制作技艺、花草鸟兽、释鬼神道共三十三类,无所不包,旧时人们常用文字、常见的典故,几乎都能于中见到。
如“尔我同心,曰金兰” (朋友)本《易》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浙江乃武林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故地,又曰吴皋” (地舆) 、宋末周密有笔记《武林旧事》 ,王勃《滕王阁序》句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如不明来历,便会产生歧义;又如公主驸马的得名由来:“帝女乃公侯主婚,故有公主之称;帝婿非正驾之车,乃是驸马之职” (外戚) ;又如:“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 (衣服) ,本《史记·项羽本纪》 ;“小过必察,谓之吹毛求疵;乘患相攻,谓之落井下石” (人事)本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身体) 、 “兜鍪系是头盔,叵罗乃为酒器” (器用)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辛弃疾《南乡子》云:“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 ;“管城子、中书君,悉为笔号” (器用) (杨绛《我们仨》引作对联“中书君即管城子,大学者兼小说家” ) ;“鹢首鸭头,别为船号” (器用) (朱自清《荷塘月色》引) 二、自由活泼的文化思维 蒙学在书籍的编写、教育方式上并不是死板划一的,其思维方式显得活泼自由,主要表现为文体、语言形式、书籍编辑样式的多样化,教材编写体系灵活与教学方法自由。
蒙学教材综合运用了各种文体,有用骈文体者,如《幼学琼林》 ;有用散文故事体者,如元虞韶《日记故事》 ;有用诗歌体者,如《千家诗》 、 《唐诗三百首》 ;有用对联体者,如元佚名《对类》 、清李调元《精选幼学对类读本》 ;有用歌谣体者,如明吕得胜、吕坤的《小儿语》及《续小儿语》 编者可以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安排文体多种文本形式的交错运用,儿童读来才不至于枯燥乏味尤其是故事和诗歌形式,引人入胜,读来更有趣味,所以儿童受到的伦理道德教育和美的熏陶程度自然较高林语堂说:“中国人盖久已经琢磨于辞藻之美的使用法与机灵之文学特性,而诗的培养尤足训练他们养成优越的文学表现技巧和审美能力 ”[7]的确如此 语言形式上,有三言者,如《三字经》 、 《弟子职》 ;有四言者,如《百家姓》 、 《千字文》 ;有五言者,如《五字鉴》 ;有六言至二十言者,如《巧对》 (收入《四库全书》 ) ;有杂言者,如《增广贤文》 、 《声律启蒙》等汉字一字一音,一字多义, “通过其形体,个别形象的联想、比喻去表达意思,语言文字有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