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医师基础理论辅导血.docx
4页2022年中医师基础理论:血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故又称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养分和滋润作用血液必需在脉管中循行,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效应如因某些缘由而致血液逸出于脉外,则失去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即为出血,又称为“离经之血”脉,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又有“血府”之称如《脾胃论》说:“脉者,血之府也血液的生成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其生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血液主要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之化生,则主要靠中焦脾胃的消化和汲取所以,血液是由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再经气化方变而为血正如《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充分说明白中焦脾和胃的运化功能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于血液的生成与更新过程,中医学则强调要通过营气和肺的作用,方能化生为血液如《灵枢邪客》在论述营气化生血液的功能时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卫生会》则更强调了肺脏在血液化生中的作用如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
[说明]可以看出,实际上营气的生成,仍是中焦脾胃的作用故说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正是由于营气和津液都于水谷之精气,所以饮食养分的优劣或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若饮食养分长期摄入缺乏,或脾胃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则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缺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二是精血互生: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血能生精,如《诸病源候论》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而精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之一如《张氏医通》说:“(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而《侣山堂类辩》则更明确地指出:“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即说明肾所藏之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另外,肾能藏精生髓,髓则贮存于骨内现代医学认为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器官,这与中医学精血互生理论不无相像之处精藏于肾,血藏于肝肾中精气充盛,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盈,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故又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血液的功能血液,具有养分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又是神的物质根底血在脉中循行,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肌腠筋骨,如环无故,运行不息,浇灌周身,无所不及,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养分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血液的养分和滋润功能正常,则可见面色红润,肌肉饱满、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而有华,机体感觉和运动敏捷自如等等。
若血液生成缺乏或长久地损耗,或血的养分和滋润作用减弱,则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虚病理变化,从而消失头昏目花,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枯槁,肌肤枯燥,肢体或肢端麻木等临床表现故明代医家张景岳又进一步总括指出:“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富,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类经》)血,又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根底此外,血液亦是化生经水、乳汁,哺育胎儿,培育婴儿的物质根底血液的循行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通过血液的循行,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供应了丰富的养分,以供其生理活动之需要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的运行,主要依靠于气的推动作用血液在脉管中循环运行而不至逸出于脉外,亦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而且由于脉管本身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灵枢决气》)的功能,故在正常状况下,血液不会离于经隧(即脉管)逸出脉外而导致出血血液与营气在脉管中循环运行,早在《内经》中已有明确的记载血液的正常循行,是脏腑经络及某些组织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正是由于心脏不停地搏动,才推动着血液正常运行。
故《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医学入门》说:“人心动,则血行诸经肺朝百脉,即循行于周身的血液,均需朝会于肺,与清气结合,并经肺气宣发方能布散于全身另外,血液的循行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以及肝的藏血和肝气疏泄功能的调整脾的统血和肝的藏血,是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而肝的疏泄,则是促进和通利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此外,脉道的通利与否,血液的或寒或热等,更是直接影响着血运的或迟或速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因此,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不仅依靠于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而是在心、肺、脾、肝等脏相互协调平衡下共同完成的若其中任何脏器或经脉的功能失调,都会导致血液循行的失常如心气虚则运血无力,可致心血瘀阻;脾气虚则统摄失权,可致血不循经而出血;若肝气暴张上逆,则血随气涌,亦可致吐血、呕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