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媒介:权力的眼睛.doc
7页1大众媒介:权力的眼睛[内容提要] 关系是一种资源,因为掌握某种关系资源而可能在一定局面中处于支配地位,拥有相当的权力,对于加入我们这个社会时日不久但颇具影响的力量——大众媒介而言,究竟它是如何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种关系来获取自己的权力、始终是一个并不明确的问题特别是在考虑权力的必然取向——利益时,媒介又是在如何维持着自身的生存,或者背离传播的初衷,同样是个令人注目却又含混的话题本文利用米歇尔·福柯等人的观点,通过 5 个层次分析,来澄清权力的概念,揭示大众传媒权力产生的关系基础,描绘媒介权力的形态,指出媒介运用权力时的问题以及提出我们可能的对策,以期对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权力运用的合理化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 [关键词] 大众媒介 权力 解释 话语 基础 异化 平衡 法国政治学家阿历克谢曾对大众媒介作过这样一番描绘:媒介就像一双充满权力的眼睛注视着我们的生活,这形象地揭示了目前的一个基本事实:即当人们日渐依赖大众传媒与其生存环境建立关系的过程的同时,权力因素正活跃于人与媒介无法回避的联系之中究竟权力的运用对于新型传播关系中人所应有的传统利益会意味着何种的建设性或是破坏性呢?此种关注构成了讨论的缘由,也构成了任何判断最基本的价值依据。
权力的解释 鉴于权力概念在今天命题中的中心地位,首先对权力内涵作澄清也就显得尤为必要这里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力图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阐释所得以凭借的角2度以科尔曼在其《社会基础理论》一书中构筑的“信任—权威”模式为例,传统的权力分析观通常将权力视作个人基于利益的权衡由信任(尽管在具体个体上并不总表现如此)而出让对自身一定行动的控制所形成的外部管理约束机制,群体是其所强调的惟一可能生成的环境(绝对个体常常被视为绝对自由的)人们习惯于接受该种提法, 的确, 从“社会—政治—法律”的维度考虑,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现行社会构架下政权机构、司法部门、领袖人物(直至最微观的权力环节)存在的合理性但正如在解释“物质”概念时,仅仅描述“煤”的个性特征是不够的一样,权威图式在解析权力问题(某种程度也是核心问题)上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权威模型只是权力有限的表达形式,它对权力形成的特定场合有严格要求(它规定权力双方在某一层次的明确差异和相关),当然也就难免局部的分析方法面对权力关系领域广泛而又频繁的现象时,难以应付暂且不论纯粹暴力形式下强制性的力量对比,因为此时已无任何信任可言;即使是在和平条件下,一经形成的权威也往往具有超越协议的独立特权,某种程度上有无转让权力的约定已不是至关重要。
当权力双方的形势重新调整之后(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新情境下的权威又是如何被显示的?对此, “信任—权威”的单链图解所做的应答是不及时的,反映也是不深入的其次,由权力的出让或是放弃而产生权威的表述,不免具有同义反复的嫌疑,因而对权力的剖析是不彻底的,况且“出让”一词太容易使人联想到实体的本质的权力物质或能量正在人们之间传递着,积累着,并借此角逐出权威,从而导致人们将兴趣集中于“何为权力”的追问上,但最终类似于“什么是人”, “什么是道德”等问题一样,权力终因“问”的困难陷入无法解答的沉默 3米歇尔·福柯非传统的思维及时为权力的分析打开局面,为讨论得以继续创造契机当人们还在固执地将权力视做获取、把握或分享、让渡的某物时,他却指出:“权力不是一个机构,不是一个结构,也不是某种确定地赋予给我们的力量,权力是人们为特殊社会中的复杂策略境遇所取的名字 ”基于权力的唯名立场,福柯将分析视点完全从权力自身的絮语转向对权力具体实施场景的考察,这使我们得以摆脱语义上的纠缠,从而引起方法论的变革至此,权力概念的轮廓方才变得明朗起来 福柯首先将权力认定为多重力量关系,这些关系是它们(指这些关系)借以在其中起作用并构成它们自己组织的那个领域所固有的,权力成为各种力量关系最终运用的战术。
在水门事件中,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究竟会对总统构成多么大的威胁但从最终结果看,在促成总统辞职的各种压力中,媒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原因在于媒介对事件的参与及由于他们的参与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关系,即局部事件的公众化,而这种公众化也许恰恰是置总统于不利的环境中,因为其在选民中的威信,其在维护社会成员共同价值观念中所应承担的义务,以及在党派之争中的地位都将会因为媒介的报道发生改变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毫无疑问,总统因其自身行为问题,在各种关系的综合评价中必然处于劣势,媒介却因掌握调控和公开这种力量对比关系的能力而处于优势某种意义上,媒介此时掌握着总统的命运,权力也就自然成为整体关系综合较量后对优胜者支配作用名义上的肯定 福柯随后强调,既然权力是力量关系,那它就不是落入个人或集团手中而区分从属关系的东西,而是流通于权力网络行动着的东西福柯意在表明:“从对肉体运动作最为精妙的协调的戒律到构成了陈述的最宽泛的规则都有权力的散布 ”然而4“权力关系并不是外在于而是内在于其他各类关系”只有在对各类关系的调度、利用和实施中,权力才以整合的外化力量呈现出来可以想见,同样是水门事件,倘若媒介自始至终超脱于事件之外的话,纵然各种关系已是昭然若揭(正如总统自己事先预料的那样),媒介终究不可能构成压力之源。
说得更确切些,只要总统游离于与媒介可能的关系之外,那么对尼克松而言,媒介就不可能是个现实的压力,因为毫无关系基础可供媒介凭借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能够梳理出对权力的基本认识:实施着的多重力量关系这为顺利地解构当前的命题提供了出路大众和媒介作为我们关注的双方,它们之间的任何关系都成为考察媒介权力形成、运用过程的要素围绕这一点,媒介如何利用各种关系实施权力,媒介权力形成的关系基础,媒介运用权力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媒介权力的反思决定了进一步思考的方向 权力的话语 在媒介权力相对于大众权力更具普遍性的条件下,辨明媒介实施权力的方式即特殊形态是认识媒介权力的首要步骤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报道山东临沂假种子案,反映山东某种子销售部门,为谋取暴利,置国家与农民利用于不顾,掺假贩假画面真实记录了整个制假过程,记者也对事件主要责任人的领导身份提出质疑无论是内容的选择,编排秩序,还是符号语言的表述都体现出制作者的主观断定和评价,区别于法律对肉体的制裁,政治对利益的剥夺,媒介是在“述说”之中完成权力的实施而将权力引入话语,在媒介所依赖的符号系统中不难找到根据 文字、声音、图形是大众传媒开展传播活动的物质基础各种符号遵循各自的语法5规则和现实逻辑组合成文本、语言和图像传输信息,构成阅读、倾听、欣赏之物——话语。
权力与话语的结合取决于话语生成的不同程度当符号单单进行意义的现实活动而起标记功能时,符号屈从于客观实在,充当它们表征性的物质存在,任何意志都无法插手左右言语可是语言符号的最大担当还是在于传情达意,而不是执迷于语词本身,满足于无谓的说多数情况下,符号为积极从事于意义的意向活动开始表达尽管有内在秩序和规律的严格管理,但语言的表述已非全然按照既定的路线行进,而是应不同的要求同时接受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新的指导,安排出微妙的言说方式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也自行设置入话语,来应付复杂的生活情景的需要语言的开放,使得权力意志操纵话语揭示多种力量关系,并且“逐步唤起话语符号的意象以表露情绪”,展示“质询”、 “评论”等话语权 困难的是,我们几乎无法将话语中主体意识和信息传达的两种功能明确地剥离开来,这就使媒介的具体功能界线通常变得很模糊应该说,传输信息基本代表了媒介的本质意义,但引人注意的是,话语权的频繁使用正变成媒介的一个经常性特征,这与媒介话语的关键性特点有关,即媒介话语对公众话语的影响,对意见市场的支配作用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发要求人们对他们陌生的环境作出决断,人们也更迫切地需要获得信息支撑,而大众媒介在诸种途径中扮演了主导性角色,倍受公众的信赖。
由于信息的主要源自媒介,公众对外界的了解,思想的触点也主要局限于媒介话语的界限之内,在缺乏额外的意见参照系的情况下,媒介控制了受众的看法,导演了受众的意见正是因为媒介的态度往往能够在受众之中激发同向的反应,所以一旦事物成为媒介话语所谈论的对象,便同时被抛入公众的话语之中而被迫接受公共意见——舆论的处置还有什么能像语言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存,那么,可以轻易控制当下语境的大众传媒对我们而言将具6有多么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大众传媒真正需要担心的可能不是它自己看到了什么,而是到底向公众说了些什么 权力的基础 显而易见,媒介的言谈和老师在学生品德鉴定一栏上的评语是决然不同的差异的根源在于各自所涉及的不同关系境况为了深入认识媒介权力的成因,对其所仰仗的种种力量关系基础适当剖析就不可或缺令人棘手的是,个中关联错综,极难梳理出权力运行的脉络,即便如此,仍然有 3 种稳定的力量之源依稀可辨 (一)世俗的力量 反观现时生存状况就会发现,媒介因占据了信息渠道而与我们保持着深刻的接触出于知情的共同愿望,促成了最广泛的受众团体与传媒的联合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生存环境瞬息万变,人们被迫多方收集信息,协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媒介凭借其巨大的传输优势和日新月异的传播能力,最大限度地迎合了人的要求而成为最佳的选择媒介一方面博得了公众的青睐,一方面又刺激了更大信息的需求,其与受众的联系也不断得到巩固这种形势下,一个庞大匿名的受众群便自动聚集在媒介周围但与这种关系相比,受众内部的联系就要松散得多,很难形成统一的行动,并且由于在信息上受制于媒介而处于被动,一般以接纳意见跟随为主反之,媒介则努力在广泛的社会问题上寻求与公众的合作,借助信息源控制引导受众,从而体现社会责任和价值相对而言,就灵活和积极得多受众无形之中成为媒介比较容易调动的一股潜在力量,因而传媒的细小动向都会被受众群无限地夸大,舆论就是这股力量的常见的显性特征在一个舆论还是决定社会事务的终极力量的时代,媒介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60 年代印支半岛的撤军(当然也有外7交因素),70 年代尼克松的下台,至今令我们记忆犹新,一切就在于媒介拥有了大众 (二) 技术的可能性 大众传媒的相当部分成就要得益于技术,尤其是现代通讯和传播技术,逐渐突破了时空限制,赋予媒介以丰富的表现手段,技术被当作最富于创造性与挑战性的工具大量加以应用,来辅佐传播过程 但技术决非中立的摆设,海德格尔认为:“关于技术的工具的中性把握,恰好表明对技术本质的茫然无知。
”技术决不是纯粹的占有之物,它可以介入人与事物的关系,改变双方的面貌,利用“隐藏在技术中的力量决定人与存在着的东西的关系”1965 年,一场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黑人反种族歧视示威游行,在经过媒体报道后,没有人认为那不是一场暴乱,事实的定义被媒介操纵的技术扭曲了 技术本质用技术活动制造了一起典型的“技术事件”事件中,黑人被视为异端,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概念的真实性之所以能被改变是在于根植于传媒的技术的本质面对事实时“只追求和从事在预定中被展现的东西,并从这里得到一切尺度 因此,其他的可能性,即人宁愿更多地和始终更原始地探讨未隐藏物的本质和它的未隐状态就关闭了,以便把所需要的对展现的从属关系看作它的本质 ”正如技术将“游行的意义”向受众关闭,预定了事件的“暴乱”本质,并根据这一尺度,限定技术视野,只将拳头和呐喊认作事实素材,加以编织,游行被强制性地展现为暴乱,受众也被强制接受展现的暴乱技术本质就像“框架”,不仅划定了技术对象的范围、内容与性质,更重要的是它在技术活动中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隐蔽地渗透进入人民群众的意识,并以合法性权力起作用 ”人与技术的关系已明白无误了技术随时都会应8权力意志的指示对权力的实施给予支持。
(三) 政治背景 迄今为止,政治是与媒体保持关系最具体的,所有政权形式都不会放弃媒介,因为媒介意味着舆论的主导权,这与政治统治的要求十分投合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像媒介这样紧密地将政府与它的人民联系起来,如此快捷地传播政治理念,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