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梵语中的有存在金克木.pdf
13页试论梵语中的 “ 有 — 存在 ” 金克木 远 在人类提出哲学 问题并试作解答以前 , 人 类对于客观 世界的认识已经在 语言中初步反 映出来了 大概最早只是 描述 , 后来才 形成抽象概念 如果 把词作为传达 这种认识信息的基 本 符号单位 , 那么 , 表述存 在的动词 (“述 词” , 梵语 巨k h y 就a )是值得注 意的 这 是人类 对外界的哲学认识的基本 的和概括的反映 在哲学思 想发展起 来以后 , 这 类词也还与哲学思 想 的发展有密 切的联系 , 而且词义随着哲 学思想的发展而发展 , 却常不被觉察 这在古代印 度文化通 用语言—梵语中表现得比较清楚 本文想就 此初步提供一点资料和分析 , 供语言 学和哲学以及心理学 的研究者参 考 为便于说明 问题 , 先用汉语 的词作引子 汉语 中表达存在的词 是 “ 有 ” (这个 字的其他 意义除外) 举 几个大家熟悉的古书例子① : “ 有鳃 在下日虞舜 (《尚书 · 尧典》) “ 有朋自远方来 (《论语 · 学而》 ) “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 (《孟子 · 梁惠王》) “ 不好犯 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 。
( ( (论语 · 学而》 ) 这 是泛指单纯 存在的词 , 一直用到现 在 : 问 :“ 有人吗? ” 答 :“ 有 ” 点名 : 某某某 答 :“ 有 (后来才改为 “ 到, ’) 很早 “ 有 ” 字就成为传达一个哲 学基本概 念的符号 :“ 夭下万物生于有 , 有生 于无 (《老 子》) 这样就把客观世 界一 分为二 , 存在和不存 在 , 并且找出其间的关系 这不但是哲学的概 念 , 而且初 步形成哲学体系了 这概 念还是从描 述发展而来 的 :“ 有天地 , 然 后万物生焉 (《易 · 序卦》) “ 有 ” 还 表示所有 、 具有 , 其实 也是指存在 , 不过不是 泛指 , 而是指出两种事 物存在之 间 的关系 例如 :“ 寡人有疾 (《孟子 · 梁惠王》 ) “ 予有乱臣十人 (《论 语 · 泰伯》) 这在拉丁语中和现代的印地语—乌尔都语②中很清楚 : 拉丁语虽有e s 劝 (存 在)和 ① 例子是随手 举出说明问题的 , 故多举 “ 耳熟能详 ” 的 “ 五经 ” 、 “ 四书 ” 作为较早 的例证 其他例 亦 同此 ② 指两种 语言中共同的成分 。
下 同 h abe r e (所有) 两 动词 , 但 是 “ 我有一 本书 ” 的说法是 “ E眺 而址 l lbe r ”, 并不 要用 “ Ubu r m habeo , , 现 代印地语—乌 尔都语中就只有前一种格式 , 多 ` mu j h eek k i t巨b hi a ”, 而 没有和 habe r e 相 当的动词 这是从 古 印度语—梵语直到现代 印度语言都一样的 他 们用 “ 对 于我 (或 属于我) 一本书存在 ” 表达 “ 我 有一本书 ” 这样 的 “ 有 ” 和 “ 无 ” 对立 , 在汉语中也可以既指所有 , 又指存在 例如 : “ 自古皆有死 , 民 无信不立 ” ( 《论 语 · 颜渊》) 汉语中另一个 表示存在 的词是 “ 在 ”:“ 关关 唯鸿在河之洲 (《诗 · 周南》 ) “ 有父兄 在 (《论语 · 先进》 ) “ 子在 , 回何敢死? ” ( ( (论语 · 先进》 ) “ 仲子生而 有文在其手 ( 《左传》隐公 元年) “ 见龙在田 (《易》乾卦) 这显然是表 示有一定地点 和时间限 制的具体存在 , 即指出其时间空间位置钓存在 。
这不 是泛指 , 而是特指 , 是标示时空座标的存在 此外还有个 “ 存 ” 字 : “ 篷豆 之事 , 则有司存 (《论语 · 泰伯》) “ 其人存 , 则其政举 ” (《礼 记 · 中庸》 ) 当然还有其他表示存在意义的词 , 如前举 例中 “ 万 物生焉 ” 的 “ 生 ” 字和 “ 见龙在田 ” 的 “ 见 ” 字 , 都 表示 由无 而有 , 出现 , 被 见到 但它们 有本身的特定含义 , 与 “ 有 ” 和 “ 在 ” 、 “ 存 ” 不 同 我 们说 “ 有无 ” 、 “ 存在 ” , 也是 用这三个词 这 些词表 明人在认识外界 时 , 对于客观事物的存在不但没有怀疑 , 而且还加以分析 这 是人类将由感觉 得来 的外界信息 在头脑 中进行加工然 后又 用语言信息反映出来 这种 对于 事 物的存 在的综合的概括的说法是 人类的初步的普遍 的认识 , 后 来才追究到存 在的性质 , 提 出 了心和物 、 主和客的哲 学问题 本来 , 原始宗教只是拜物教 , 神话和巫术中 的 神 也 是 具 体 的 , 被 认为客观存在于时空外 界 中的 , 甚至灵 魂或魂 灵①在 原始的人 类思想 中也不过 是看不 见的 (某种情况 下也可以看见 而不仅是推测知 道)人的存在 , 仍然是有同人一样的活动的 , 并不是 后来所谓心灵或 意识 。
现 在我们来考察梵语中几 个表示存 在的词 根 按 照印度现存的传统语法的最古经典《波 你尼经》 (Pa功垃s矶1 ’a) 的体系 , 名 出于动 , 所有词根都是 动词性质 (动 词 原 叫 做 “ 述词 ” 巨k h y 就a ) 其中 “ 有—存在 ” 便 是第一个② 如上所述 , 汉语中这类词的明显特征是 , 有两个并存 的词 , 一个 泛指的 “ 有 ” , 一个特指 的 “ 在 ” “ 有 ” 无时空条件的限制 , 而 “ 在 ” 确指 其存在 的范围 , 具有限制条件 梵语中却不是 这样 可以表示存在 的词根有几个 , 最普通的有两个 , 其区别并不和汉语 一样 表面 看来似 乎两个词 没有 多大区别 , 其实还是有重要区别 的 这两个词根是侧a s 和 杯bh Q , 其间并无词形 (音)的联系 它们都是 “ 有 ” , 而并不是 “ 在 ” 看来古印度人对外界 ① 二者有别 这里说的应是魂灵 灵魂应是出于基督教的一种术语 ; 魂灵则是另 一 种 东西 , 如 “ 魂 灵儿飞在半天 ” ( 《西厢记》 ) ; 鬼魂与灵魂也不一样 ; 鬼魂与魂灵都不是不灭的 , 可以 “ 魂飞魄散 ”; 当然其实质是 一样的 。
② 参阅拙著《梵语语法波你尼经概述》 该文将收入《语言学论丛》 ,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以下用侧号 表示 “ 词根 ” , 用号表示 “ 由此变为 ”, 用瓦s a “ 无子 ” 只是 在Pu tr a (子) 前加否定的 a , a + Put r a a Put ra , 不是变换动词将 “ 有 ” 变 “ 无 ” 后一句动词仍是 “ 存 在 ” , 换了词根训b hQ , 现 在可以暂 时认 为它同斌 as 一样 , 两词根的 . ~ ~ 曰 曰 . , ~ 目 一` ~一一 一一 `一 ~~ 一 参看《梵语语法 波你尼经概述》 : 如与汉语对照较明 自 , 故也以普通简单句为例 , 不都 征 引古书 下同 或译《爱达罗氏梵书》 Ait ar e a y Br巨hna l早a , 印度孟买 刊本 (仿贝叶本) 这个故事常被选引 ① ② ③ 区别以后再讲 如果按照原句 子的构造译 , 对于 “ 所 有 ” 的表达方式是 “ 他的一百个 妻子存在 ”, 即 ,“ 他有了一 百个妻子 这 两句 的构造显然不同 前者是以 “ 有 ” 者为主 (无 子者) , 而后 者是以被 “ 有 ” 者为主 (妻) 。
还 有一种表 达方式 是在被 “ 有 ” 者上 附加一个变化 , 这就 是《波你尼 经》 5 . 2 . 9 4 . (即第五 章第二 节第九十四句 以下 凡此类 阿拉 伯字码 均表 示相应章 、 节 、 句)所规定的表示 “ 所有 ” 的后缀ma t u P 这个ma t up 代 表实际出现的两个后缀 : 一ma t和一 vat① 这是可以广泛 应用 的形容词后缀 有什么就是什么加 上这个 后缀 因此 , 有钱的是 dh an a ( 财) 一v巨n (v a七 幅n 阳 、 单 、 体格) , 有美 色 的是 r 卯 a (色 、 形) 一v an , 有品德的是gu Da(德) 一 van , 有 福的即尊贵的是 bh a ga 一v 巨n(世尊 , 薄伽梵 , 此系照一般解释) 不仅如此 , 过去 分词 加上 这个后缀 成了较通 俗的 ( 口头的)梵语常用 的过去时形 式 , 表示 “ 有了这种情况 的 ” 于是 , 拳 ta . v巨n (走了)和u k ta 一v 巨n (说 了) 的形 式 出现了 这样 , 动 词变化变 成名词 、 形容词一 类变化 , 简单 多了 。
至于联系所有物的当然也可联系到人 pu t a r 一v 压n(有子的) , pa t in 一v 巨n (有妻的) 这个一 v a t相当于现代印地语—乌尔都语中的一v乱反 pe s巨 一v a l 巨(有钱的) , j巨n e 一v 引巨(要走的)等等 这个形 式因为简 单 易用 , 所以虽不古 雅却实际上构 成的词很多 , 尤其见 于解说古书 或口头 说梵语 时 印度逻辑 (因明)用的一个公式化的例子 是 “ 此山有烟 ” 故 “ 此山有火 ” ; 其中 “ 有烟 ” 是 d hQm a (烟) 一v 巨n , “ 有火 ” 是 v a h川 (火) 一m an , 都是 用 的 一m a t up后缀 , 不是用动词表示有 (见《思辫概要》Ta r k a s a i fga r ha ) 可是梵 语语 法家很 早就订了一条限制 , 这 就是《波你尼 经》后约百余年 (大概 在公元前二 三百年 , 我 国秦汉之际)的《释 补》的规定 : 表示 有附加性质 的形容词不 可加这 个后缀② 所 以 , 白是 亏uk l a , 不可再加 这个后 缀成 为 *`u k l a 一 van③ , 那是错误的形式 。
道理很 明显 : 形 容词不 必再加形容词后缀 “ 形 容词 ” 是现在说法 , 原来 的话是 “ 有附加性质者 ” “ 附加性质 ” 原语是 g u刀a , I日译 “ 德 ” 这 一条限制所依据的思想 显然是把 词义分为三类 : 一是指一件东 西 , 二是 指一桩行为 , 三 是指一种性质 前二者可 加这 后缀而第 三种 不可加 这种 分析恰恰是古 代印度哲 学所公用 而 各派有 不 同解释的 , 对于客观事物的分 类 指 这三类的词 既是 术语 , 又是 普通词 胜 论 (卫 世师迎)派把这 些列入 世界基本范畴 , 玄类的译语是 :“ 实 ” (da r vya) 、 “ 德 ” (911刀a) 、 “ 业 ” k (a rm a ) , 即 , 实物 、 性 质 , 行 为④ 这 也是 古代印度书 中的常用语 语言中对客观世界 的 分析正 是思想上对 客观世界认 识的反映 , 语言与哲 学思想是 密切联系的 古印度人 在认识 上 对客观世界事物的分类 既有这三项 , 应是先在语言中反映 出来 , 而后 形成哲学概念 , 发展为 体系 由上述可见 , 汉语中对于存在分析出了 “ 有 ” 和 “ 在 ”, 又 分析出了 “ 有 ” 和 “ 无 ” , 又 分析出 作为 代表的语法符号 和加后缀的构词法 , 参 看《梵语语法波你尼经概述》 。
《释补》 V歌h a k 所引句附在前引《波你尼 经》经文及下一 句之 下 有附加性质的形 容词 ” 原语是 “ 德 ” , “ 不 可 加 ” 原 来术语是 “ 失去 ” 或 “ 不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