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舆论波研究.doc
5页网络舆论波研究考察近年来发生的诸多网络舆论事件,可以发现网络舆论运动呈现出类似波浪运动的一些 特征为此,本文试图从海洋波浪力学中获取理论支持,深入分析网络舆论生成运动演化的 机理,以期对中国当卜-的舆论传播生态提供理论分析工具,并能对舆论引导的实践丄作提供 有参考价值的应对策略为研究方便,本文选取2009年在杭州发生并引发全国关注的两起舆论事件作为分析案 例一起是“5・7”飙车案,另一起是“8・4”醉驾案;两案均由突发性的交通肇事引发, 都致被撞行人死亡,都引发了网络舆论的密切关注但细致分析后,却可以发现两案所产牛 的网络舆论既有相同的运动特征,也呈现出较明显的弟异性以此为例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可以给人们带来冇益的启示一、 “舆论波”的概念解析关于“舆论波”的概念,刘建明教授在他所著的儿种舆论学专箸中,均进行了介绍和界 定例如,他在《基础舆论学》中首次提出“舆论波”的概念:“舆论波是指具体事件引起 的民心波动,它包括人们的意见波和社会行为波两种因素,由舆论中心以扇面形状向四方 滚动,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的舆论环境他在《社会舆论原理》一书中,对舆论波 进行了更为系统、更为形象的描述:“社会舆论的传播呈现岀波浪曲线,以起伏状态向四周 推进,使一定范围的公众渐渐卷入舆论波。
舆论波表现为舆论传播平缓与震荡的交替过程, 在时空延续中展示出舆论连续高涨的状态这一描述,对于网络舆论如波浪般的运动状态, 同样非常贴切事实上,以上文献对“舆论波”的描述,主要是针对舆论传播过程中的外在影响及社会 辐射而呈现出的“波”的特征笔者认为,“舆论波”的概念还应该包括另一个层而的涵义, 即在舆论H身的数量、规模的变动过程中,也呈现出“波”的特征在网络舆论小,由于网 络舆论往往是通过发帖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么这一特征就反映帖子数量增长率变化在时间上 呈现波动,它可以通过实证性研究予以证实结合这两方面的论述,在木文中,“舆论波” 是指舆论市于内在传播机制的作用,往往会在数量增长率变化上呈现出上下起伏的波动特 征,从而使得舆论声势在对外影响力上呈现出波动特征特别对于网络舆论波而言,在科学 搜集到充分多的数据某础上,就能通过数学建模方式来刻価各种数虽特征至此,在理论上 为釆纳海洋波浪力学铺平了概念的棊石二、 波浪力学理论框架卜-对“舆论波”牛成类型的界定据波浪力学理论,波浪就是海水质点在它的平衡位置附近产生一种周期性的震动运动和 能量的传播波浪可以依照所受的扰动力不同进行分类:风浪、涌浪、潮波、风暴潮、海啸、 船行波、内波等。
例如:在风力的直接作用下形成的波浪,称为风浪;风停止后,波浪离开 风区继续运动便称为涌浪內波是发生在海水的内部,由两种密度不同的海水相对作用运动 而引起的波浪现象比照波浪的分类知识,笔者依据舆论波的能量规模及其策动力来源,把 舆论波分为:舆论涟漪、舆论风浪、舆论涌浪、舆论内波、舆论潮波、舆论海啸、舆论风暴 等以下只对少本文相关的四种类型的概念界定如下:舆论风浪:可以界定为市某一公共事件引发的公众对某一专门议题的议论,并形成一定的公共意见或行为表达在网络中往往体现在因某一特定的公共事件所引发的舆论舆论涌浪:可以界定为在舆论风浪过后,公众依然对事件波及的其他议题所形成的舆论 在网络中往往休现在舆论事件Z外网民借题发挥而引发的非直接相关的舆论舆论内波:可以界定为在公众内部形成的因观点立场、阶层利益、价值取向、思维方式 等差杲所形成的不同意见Z间的交流、交锋等在网络小往往体现为不同网民群体Z间的意 见争论舆论风暴:可以界定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集聚了巨人社会能量的舆论风浪它 往往是由相关的舆论波互相叠加,经过长久酝酿和持续性的运动发展而形成的在网络中往 往体现在大量的不同网络论坛Z间所形成的铺天盖地的共同议论声势,往往裹挟着相关的历 史议题,参与人气旺盛,表达激烈,甚至形成群体性的舆论行动。
三、杭州“5・7飙车案”舆论波运动演化的分析首先来分析发生在杭州的“5.7飙车案”为此,木文主要选取新浪网的专题《杭州飙车 撞死人案》下的新闻报道及相关评论的文本内容做研究材料进行分析该专题导语介绍:“2009年5月7日晚,25岁浙大毕业生谭卓在走过斑马线时,被快速行驶的跑车撞死车 祸发生示,车主和册友聚集在肇事现场谈笑风生引发网友对飙车族声讨该专题内的《杭 州飙车案引发的舆论流变》一文对这起事件概括为四波“舆论流变”,由于这四波基木发生 在5-6 M份,在该文结论基础Z上,笔者认为还要加上7月份出现的第五波综合起来,分 别是:第一波:富家了 VS优秀男生笫二波:70码VS民众常识第三波:常委之子VS没有任何关系第四波:交通肇事罪VS危害公共安全第五波:替身说VS司法信任在笔者分析看來,该舆论事件第一波的策动力來源,并不仅仅是交通事故本身,而是当 事人Z间的身份差异所映射的某种让人痛心、愤怒的对立错位一一即“富家了”撞死“阳光 青年”,以及“肇事司机朋友在事故现场叼着烟,互相勾肩搭背,表情轻松而漠然这次 舆论波初起的主要方向是网民对雜事人及其朋友所代表的“富二代”的不满情绪第二波则主要针对的是“70码”说法,能罐巨人,彫响广泛。
可以考证的是,一则网 帖《天堂里没冇车来车往? ——致杭州市氏的一封公开信》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该帖满 含深情,言Z凿凿,分析了杭州交警方面通报稿中的包括“70码”在内的四个疑点有理 有据,并大胆诘问杭州城市的安全问题:“我们所谓的休闲之都杭州不再安全,我们每次过 马路买一瓶酱汕也许都有牛命之忧这样的杭州,真的适宜我们居住吗?还是只适宜那些有 跑车的华族们嬉戏? ”并H“希望冇关部门能够妥善处理这起事件,给死者一个说法,给生 者一点安慰”这篇帖子的点击率、转发率非常高,仅在新浪网《年轻男子驾三菱跑车飙车 撞死路人》新闻卜3903条留言帖中,该帖有377人支持,约占9.66%,获得最高人气根 据该帖第一段的“我们浙大的校友”的口气 可以判断该帖是出口浙大学子Z手据此,可 以判断第二波的策动力来源应该是浙江人学的学生群体,舆论运动的主要方向不再是针对肇 事者,而是不满于杭州交警通报稿的说法,对政府有关部门有意见除了意见表达Z外,网 民在事发地的集体悼念活动,更是一种舆论行为的表达这-•轮舆论波的能屋Z巨已然便得 该事件超出了在杭州一地的影响,迅速升格为一个全国性的舆论事件在全国性的议论声音 中,大量网民对“70码”的说法进行了强烈的质疑,包括“80后”赛车手、作家韩寒也发 表了见解:“我个人的判断是100到130公里以内的一个速度。
第三波舆论波缘起于网民对肇事者及其同伴的家庭背景信息的挖掘,有人试图寻找到事 件背后的权力干预内幕,也冇人启动了 “人肉搜索”,但事后被有关方面证实“常委Z了” 说法是空穴來风可见,这一波的舆论波已经偏离了舆论事件的主题,应属于“舆论涌浪” 类型第四波舆论波是关于案件当事人的飙车行为究竟是“交通肇事”还是“危害公共安全” 的定性问题,这在社会上引发了大量讨论,舆论关注的焦点涉及到一般性的法律问题这一 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过去就曾经讨论的议题,不同的学者专家及社会群体对之看法并不一致,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波舆论波属于“舆论内波”型第五波舆论波出现在7力审讯该案的吋候,随着肇事者胡斌受审照片和录像出现在媒体 上,在网络上出现质疑其身份的声音,“替身说”山此风波骤起,有网民传“胡斌早已出国 整容”、“在拘帘Z前就被掉包”最后,这一波舆论波以谣言被揭穿的方式终场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5・7飙车案”激起的舆论风暴在整体上是由5个较大能 级的舆论波组合接续形成的舆论波群,这5波舆论波的类型、能级与周期等属性各不相同 从类别看,第一、第二波相互紧密衔接,都是“舆论风浪”型,第三、第五波是“舆论涌浪” 型,第四波是“舆论内波”型。
从能级看,最强的是笫二波,其缘由固然有在第一波基础上 的能量叠加这一因素,有“70码”这一说法本身提供的激发效应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舆论 策动来源的重要特征,就是知识精英郡体借助于网络传播技术拥冇较高的社会动员能力和舆 论表达能力从周期看,笫一、第二波主体上看都是愆期舆论波,但是其舆论波底下暗流着 的却是涉及对•富二代、权力腐败的看法等长期性的潜舆论;笫三、笫五波都是涉及行政、司 法权力部门的信任问题,也是一些长期性的舆论关注点,借助本次事件激发而起,都是“舆 论涌浪”根据波浪力学理论,涌浪在近岸时破碎,但却对堤坝、岸线有持久的冲刷侵蚀作 用因此,权丿J部门需要引以为戒,真正能构筑起让老百姓信任的民心堤坝根据此案,可归纳出舆论风眾运动演化的特征一般而言,舆论风浪初起过后,往往就 是舆论涌浪,也可能会伴生相应的舆论内波,这些舆论波组合叠加相互作用影响,就可能发 展形成舆论波群,就可能掀起舆论风暴四、杭州“8・4醉驾案”舆论波运动演化的对比分析相比之卜杭州的“8.4醉驾案”所产生的舆论波有非常明显的不同本文依然主要选 取新浪网的专题《杭州斑马线旁行人被撞死》下的新闻报道及相关评论的文木内容做研究材 料。
根据该专题导读描述,在8月4 口晚,“杭州莫干山路浙江电视台门口,杭州首条被称 为爱心斑马线的旁边发牛一•起乍祸,一•辆保时捷卡宴越野乍将一•名行人撞出30多米远,该 行人后因抢救无效死亡在这次事件中,舆论关注的要点是:“5・7”事件刚刚过去,杭州 又发生一起恶性事故,而且是醉酒驾车当晚,杭州当地的媒体在第一时间就做岀反应例 如,浙江电视台《九点半》节目主持人钟山在播报这条新闻时,拍案而起:“原以为胡斌案 会让杭州消停,没想到才几天,又让悲愤填满了胸口!这无耻的混蛋保时捷,你开那么快干 吗?是赶着去投胎么? !”事故发生示,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及时作出批示并派专人看望慰问了 死者家属杭州冇关部门8刀5 口迅速做出反应,即口起在全市开展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 整治因此,考察关于“8・4醉驾案”的网络舆论波,从新浪网专题报道中的新闻跟帖数 冃上看,与“5・7飙车案”相比要少得多,这说明其能级较低,而只冇最初一波的“舆 论风浪”,也没有衍牛出与主题不相关的“舆论涌浪”但是,“8・4醉驾案”发生后,依然冇一波“舆论内波”生成,关注的是对普遍存在的 醉驾行为该采取什么治理措施,对其造成的严重后杲该如何最刑?这些讨论不仅见诸网络, 也在传统媒体上进行了大量的讨论。
由于“8・4醉驾案”只是全国多例醉驾案的一起,且 比之于成都、南京等地的案例情节要轻微,而且调查后被撞行人负次要责任所以,此案兴 起的舆论波很快就融入到一个更人地域范I羽的议题内,因而基木上被全国性的声讨醉驾的 “舆论波”所吸收对此,《新民周刊》主笔胡展奋冇诗为证:“君不见,成都醉汉孙伟铭, 立毙四人飙犹酣,借酒逃逸天亦叹;君不见……”该刊在专题报道中表示“应该立刻宣布: 醉酒驾车,人民公敌!”8月15 II,公安部在全国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严厉整治酒示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 一口发现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律拘留15 R,暂扣驾驶证6个月这些重拳出击的举措, 密集出台,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顺应了民意,反映了舆论的内在要求随后,网民意见 的主流演变成支持政府的意见在此案中,及时冇效的政府作为与舆论引导从根木上消弭了 非相关性的“舆论涌浪”的出现综合此案特征看,舆论风浪初起的第一时间反应极为重要,如果冇新闻媒体迅速跟进报 道事态、传递信息、表达民意,那么,在网络上激发质疑Z声的舆论波一般就不容易剧烈引 爆,即便一时兴起,其能量也不会急剧增强;如果政府有关部门迅速应对,枳极解决蕴含在 事件背后的社会才盾与问题,就能赢得民心的支持,形成积极正面的舆论态势。
五、关于舆论波应对策略的探讨近年來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快速普及,网络成为公众发表意见的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