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板桥艺术的创新求异思维.pdf
5页郑板桥艺术的创新求异思维关键词: 爱奇反经、转益多师、熔铸古今内容提要: 本文从郑板桥的诗文、绘画、 书法三个方面, 探讨了郑板桥艺术的创新求异思维的具体体现,力图把握郑板桥独特艺术的内在神韵和规律郑板桥为扬州八怪著名画家,早年担任官职,晚年卖画为生,“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一生坎坷,从而形成或其孤高倔强,不落时俗的品性,其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卓然独立于艺坛,高标千古认真探讨一下郑板桥艺术中的创新求异思维,对于我们更深层地认识这位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启发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无疑极有意义一、爱奇反经抒血性郑板桥为诗为文奇特首先,其诗词表现了爱奇反经、思想解放的独创精神他在《偶然作》中云:“英雄何必读书史,直摅血性为文章不仙不佛不贤圣,笔墨之外有主张与自古以来“劳心者治人”的观点相反,他反认为农民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而“士为四民之末 ”如《春雨》诗云:宵来风雨撼柴扉,早起巡檐点滴稀一径烟云蒸日出,满船新绿买秧归田中水浅天光净,陌上泥融燕子飞共说今年秋嫁好,碧湖红稻鲤鱼肥历来喜雨诗名篇佳作不少,但背景多是山光水色,而板桥由及时雨想到丰收、不落俗套爱奇反经, 还表现在对历代兴亡、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所谓“量今酌古情何限?愿借东风作小狂。
板桥同情“只此快战千古无”的项羽;赞扬“千古文章根肺腑”的王安石;鄙视“自云黼黻笔,吾谓气儿谋”的“曹刘沈谢才,徐庚江鲍俦”见自己出,毫无依傍,推翻旧案,裂石惊天!如令人回味的《铜雀台》:铜雀台,十丈起持秋星,压寒水漳河之流去不已,曹氏风流亦可喜西陵松柏是新载,松下美人皆旧妓当年供奉本无情,死后安能强哭声?帏八尺催歌舞,懒慢盘鸦鬓不成若教卖履分香后,尽放民间作佳偶,他日都梁自人烧,回首君恩泪沾袖!铜雀台为曹操宴会歌舞的场所,西陵是曹操的墓地北周瘐信 《拟咏情诗》 : “徒劳铜雀妓,遥望西陵松” ;唐王勃《铜雀妓》 : “西陵松 木贾 冷,谁见绮罗情! ”描写铜雀旧妓对曹操的感情 板桥反其意用之后四句说, 曹操如果教人在自己死后将这些宫女都放往民间,让她们组织幸福的家庭,那么, 以后宫女们一定会自动烧香纪念、回想恩德而泪流沾袖一反古人窠臼,人道情怀反而更加彰显板桥诗词的狂怪特色还表现为不作奴才的主人气概板桥《与江宾谷、江禹九书》云:“凡作文者,当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这种主人翁的气概在诗词中屡有反映如他在《贺新郎·徐青藤草书一卷》中借徐渭以自道:“只有文章书画笔,无古无今独逞,并无复自家门径。
”他对徐渭晚年因嫉世而疯狂自残的行为也深表理解:“拔取金刀眉目割,破头颅血迸苔花冷,亦不是,人间病!”板桥的狂怪笔触不仅指向名人,而且指向了“天”他问天:“长啸一声沽酒楼,背人独自问真宰 : “呜呼七哥兮浩纵横,青天万古终无情!”进而恨天: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歌煮熟,佐我怀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颠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沁园春·恨》 )作者蓬首跣足, 毁灭一切心爱之物,也发泄不了胸中的愤恨这真是一篇疯疯颠颠、回肠荡气的狂怪宣言!试问在那文字狱罗网高张的年月,这样的思想能不以狂怪的面目出现而是直率道来吗?板桥不仅恨天,而且直欲扫天、掀天: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题画》)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题画》)气概豪迈,目空一切,真不愧他印文自许的“江南巨眼!”狂怪为表,底色是真,直抒血性为文章是郑板桥创新求异思维的根本,能够直抒血性,就要摆脱流俗,反抗流俗,不阿谄逢迎,不随波逐流,显露艺术家最真诚的良心。
二、转益为师是吾师郑板桥的创新求异思维,还突出地表现在他转盖多师的学习继承方法上,这主要表现为转益多师和选佳为师首先是自觉地转益多师, 《题画》 云: “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词,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 “学出两家”就是转益多师的具体实践板桥临摹过文与可、苏轼的墨竹历来认为他画竹“绝似文湖州”, “神似坡公他还取法黄庭坚,赞叹道: “鲁直不画竹,然观其书法,罔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吾师乎!吾师乎!”对宋遗民画家郑思肖的人品画艺,板桥也极为推崇,他认为“兰竹之处,始于所南翁,”自称“所南翁之后” 板桥尤其服膺明代画家徐渭,他觉得“青藤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气,所以不谋而合他甚至刻了一方印“青藤门下牛马走” ,艰献奉私淑之千古心香对于同时代画家石涛、八大、高其佩、李鱼单等人,板桥也是虚心学习其长处他曾经慨叹:“甚矣石公不可及也! ”为李 鱼单已故, “不复有商量画事之人”而苦恼可见学习之至诚其次是“选佳为师” ,略其迹而“师其意” 在这种转益多师的学习中,板桥认识到“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选佳为师”。
他以学习石涛为例: “石涛和尚客吾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妙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学习传统,当然不能生搬硬套,一味模仿:而必须“十分学七要抛三”,既要按照自己的个性禀质去取舍古人,又要在学习中探索自己的个性,表现个性,形成个性板桥诗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当面石涛还不学,何能万里学云南?”板桥在这里提出的所谓“学一半,撇一半”,所谓“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实在是艺术学习的至理名言在技法表现上,郑板桥总结自己的学画经验说:“石涛画兰酷不似兰,盖其化也;板桥画兰酷似兰,犹未化也盖将以吾之似,学古人之不似,嘻,难言矣所谓学古人之不似,就是在表现对象时,不能够拘泥形似,而要去表现神似这里, 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不似”是为了“更似”, “不似”是在“似”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提炼,它要求形象更具鲜明和个性这种似与不似,齐白石总结得最为精辟:“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所谓“学古人之不似” ,就是要学习古人这一“似与不似之间”的“妙”三、熔铸古今求脱颖郑板桥书画对后世影响很大,属于开一代风气人物,其熔铸古今求脱颖的创造,无疑是他创新求异思维的最大亮点,这体现在他创造的“六分半”书法上。
又体现在他的兰竹石画中郑板桥“六分半书” 结体多带扁形, 于转折处常用蹲笔,且按得很重, 有力透纸背之感,正是得力于黄山谷的《松风阁诗》 、 《诸上座贴》 等法书 蒋士铨《忠雅堂诗集》 卷二十三 《题杂家书画册子》云: “未识顽仙郑板桥,非人非佛亦非妖晚摹瘗鹤兼山谷,别辟临池路一条 ”板桥“六分半书”艺术特点鲜明,一是将真、草、隶、篆四体糅合在一起板桥书法中隶、篆笔法很多,金石味很浓,有些地方还直接掺入篆字,如“四”写成“卯”, “神”写成“ 示申” ,等等不守成规,大胆为之,“如灌夫使酒骂座,目无卿相” (桂馥《国朝隶品》 )二是以画笔入书在中国原始社会,文字与绘画本是合一的,但是后来因为文化的进步,而分开了其实,两者是有天然联系的作为文字渊源的“六书”中,仍以“象形”为首,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所谓“工画者多善书”和“书画同法”的理论古代很多画家兼善书法如唐代薛涛,宋代苏轼、米蒂、宋徽宗,元代赵孟兆页 ,明代文徵明、沈周等均是赵孟 兆页 更有诗云:“石如飞白木根号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解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可知书法与绘画不仅同源,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同法板桥这个艺术特色的形成,据他自己说也受黄庭坚书法的启发。
他在一首《题画》诗中说:“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不比寻常翰墨间,萧疏各有凌云意 ”板桥正是以山谷的“凌云意”,恰到好处地将绘画用笔的高度成就吸收到书法中去 他学习了黄山谷的长撇,又巧妙地参以兰竹画笔,使字的中锋一竖和一撇,犹如兰竹中的再现 乾隆时有名的词曲家蒋士铨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石形翩翩”,就是指板桥这种以画笔入书的艺术特色三是行款布局如“乱石铺街”中国书法实际上是一种抽象画因为观赏者往往不管文字的意思,只把它视作抽象的构图中国字是由最复杂的成分构成,它的书写,包括组织、对比、平衡、比例、粗细、浓淡等构图方面的问题而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也有一个构图的问题板桥写字常常不是一行直写底,而是大大小小、方方圆圆、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浓浓淡淡, 一眼望去如马路上乱铺的石子,但又有着音乐一般的节奏和韵律感这一点,一方面他得力于颜鲁公《争座位贴》;另一方面,他是画家,又精于篆刻,对布局是独具慧眼的,所谓“以书之关组,透人于画;又以画之关组,透人于书”(题《竹画》) ,即自道出个中三味从“板桥润格”这幅作品看,此为板晚年书作,“六分半书”既已形成,书道更为精熟奇妙首先,在布局上,作品体现了“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的艺术思想,以字的大大小小,歪歪倒倒和欹侧变化,来表现字与字、 行与行的参差错落、疏密变化, 给人一种万千气象落笔底,犹如银珠泻湖池,气势俱贯的感觉。
板桥这种别具一格的布局风致,被人誉为“乱石铺街”和“浪里插篙”,极具自然随意的变化美,从布局看如此, 具体到每一个字中,一个字的前后出现,也尽量讲求变化写得各不雷同板桥“乱石铺街” 的书法艺术, 体现了崔瑗 《草书势》 中提出的 “观其法象, 俯仰有议,方不中矩, 圆不副规” 的基本造型原则,不同在, 板桥敢于也善于把各自独立的真草篆隶揉成一体, 而向自然的多样性回归正是在书法的种种规定性的秩序之内,我们看到了郑板桥书法是怎样去获取最大的自由,以达到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参考书目: 陈书良《郑板桥评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年十月版中西绘画的相异性关键词: 写意、写实、自然观、道德观、感悟、知性内容提要: 本文从思维方式、表现手法、自然观、文化特征等方面探讨了中西绘画不同质的相异所在,从整体认知的角度触摸了中西绘画的一些基本和内在规律中西绘画的相异性,牵涉到形、质、文化、事物认识观察方式、思维模式诸多方面而且,中西绘画相异性的论述汗牛充栋,能不能简要而精辟、提纲挈领地把它说透一下?这正是本文的任务中西绘画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从整体看,从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凝结的不同质的民族特点看,这种差别尤其明显。
比方说,中国画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与生生不息,阴阳化合以生万物,这就是典型的感悟型哲学那么,西洋画的哲学基础则是古希腊的数学、几何学和哲学,这是典型的理性思维方式中国画不讲透视,没有光影变化,西洋绘画则重透视讲解剖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西洋绘画的最大成功是模仿自然比方希姆的静物写生,虾在盘子里,水果在筐子里,一切历历鲜明,真实可感,质感突显而齐白石的虾却在水中游动,没有底色,没有环境渲染描绘,水是不画出来的,空白就是水,空白全是水,画而空灵,气韵生动,它注重的是感悟是感受齐白石论述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前面还有两句定语:“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假如我们略加解释,写实属于媚俗,过份抽象则是欺世以齐白石的观点,中国画的本质,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属于写意范畴写意是形似基础上的神似,既不同于亦步亦趋的写实,也不同于天马行空了无痕迹的纯抽象从哲学上看,中国画是物我一体,虾即是我,我即是虾;西洋绘画则虾是虾,我是我,二者是对立的 中国人是在有限里找到了无限,一丘一壑, 一花一草便是无限的宇宙不是人去追求世界,而是世界来亲近我;欧州人是到刻意追求无限,是勇往直前的浮土德,他只要停步就立即带来死亡。
从具体形式手段看,中西绘画的差别,也显而易见中国绘画首先是程式化的中国绘画在自己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的独特风貌这除了以中国特有的毛笔醮墨在宣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