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东西方艺术管理.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155489
  • 上传时间:2018-08-2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0.0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 思维方式,管理思维方式P2-3(名词解释 /大题)什么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宏观、微观、亚微观世界或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的总体的根本的认知方式和方法它是由一个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期的先哲们对宇宙万物的认知方式和途径的不同,感悟理解的层次和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人们观察、思考、判断、决策、处理问题的基本的思维习惯、方式和方法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又会通过文化、教育、习俗的潜移默化作用而为整个民族所认同和接受,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决定人们对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的选择取向,并由此形成一种民族文化传统梁漱溟 认为:中国文化两千年间变化不大,是因为先秦时期的孔子、老子等人已对人类生活的问题想得太周全,以致后来人很难超越他们德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西方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都是在解释柏拉图思维方式是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什么是管理思维方式管理思维方式是人们关于如何观察、思考、认识、处理管理问题以及进行相应的判断、决策的基本的思维方法和态度 主要解决管理问题的出发点、着眼点、入手处和归宿点 的问题管理思维方式与民族文化的联系管理思维方式是民族文化、民族思维方式在管理上的表现,它会影响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全方位,是区分不同管理文化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

      思维方式与民族文化的联系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 ,思维方式既反映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又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决定人们的价值观念 、行为准则 和精神追求 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和文明的不同特点或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思维方式 和管理价值观 二、 文化与文明的联系 P7 梁漱溟对此的定义:生活中 呆实的制作品算是文明,生活上抽象的样法 是文化胡适对此的定义: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它的环境的总成绩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文明: 凡是由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为满足人类感官需要和为了实现或表达某种价值观念而规定的形式化的一切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们凭感官就可以观察感受得到的东西,包括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文化:凡是由人类的精神活动、智慧积淀而形成的潜在的、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须要用心去体验感悟才能够领会、理解和把握的,能对人类的心灵起潜移默化作用的因素其中包括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民众普遍起作用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精神信仰,以及思想理论学说等要素文化与文明的联系文化是内容,文明是形式;文化是本质,文明是现象。

      文化观念外化为有形的东西就是文明文化与文明之合称为统称,谓之 “ 人文 ” 任何文明背后都有其文化内涵在起作用,文化决定了不同文明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体现并积淀在不同的文明形式中而不同的文明表现形式又反过来影响和强化着人们的文化观念文明无国界,文化则有民族,但文化无优劣之分文明 的内涵是 静态 的,而本身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演化的状态和外在表现形式,却是不断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文化 的内涵是 动态 的,而其本身作为影响并决定着文明发展趋势的价值观念或精神信仰等内在因素,却往往是千古一贯,没有多大变化作为一切有形的能够满足人类感官需要的文明成果可以全世界分享,但文化上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精神信仰等的引进、学习与接受则往往很困难三、 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P10-11 根本差异:天人相分(西方)与天人合一(东方)西方文化的本质是生活文化或世俗文化,是感官观察和理性思辨的产物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实证研究是西方人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其本质是生活文化,故重功利,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和当下的生活享受,以实用主义为目的,回答“ 人如何活着 ” 的问题,重在解决人类的生存条件问题东方文化(中国和印度)的本质是生命文化或修道文化,是生命体验和直觉感悟的结晶。

      其核心和根本特点是天人合一,向内追求,崇尚和谐其认识世界的方法是直觉感悟、体验证悟,以回答“ 人为什么活着 ” 的问题,阐释人生存的价值、意义和生存方式的选择问题四、 原子构成论的宇宙本源观P21-22(选择题 /材料题)西方文化是原子构成论希腊早期的米利都学派泰勒斯提出“ 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曼德 提出 “ 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和元素” ,无限是指一种混沌不定的物质性东西阿那克西美尼 提出 “ 万物的始基是气” ,冷热作用使气稀薄或浓缩而形成各种物质赫拉克利特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提出“ 一切皆流,一切皆变” 的观点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数,并认为“ 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是一个数目,一切都是和谐的恩培多克勒 提出 “ 四根说 ” 和“ 射流说 ”阿那克斯哥拉 提出 “ 种子说 ” ,种子是体积很小很小的物质微粒德谟克利特 提出 “ 原子论 ” , 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一切事物都是有这两者构成柏拉图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理念 ” ,唯有理念是不变的,完善的,真实的,绝对的,且最高级的理念是“ 善” 亚里士多德 认为世界上有一种没有任何质料的“ 一切形式的形式” ,它是万物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第一推动力 ”黑格尔 提出 ” 绝对精神 “ 的思想源头所在。

      五、 天人相分的认识世界方法P22 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方法(天人相分)是一种把认识对象进行切割分解式的认识方法这种分析性思维方法,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具体问题从整体背景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分析、研究它追求概念定性表达的准确性和定量分析的准确性,而后运用逻辑的归纳、演绎等推理手段,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所谓本质和规律这种方法明确区分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现象与本质、时间与空间,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研究,此为天人相分的研究方法西方这种天人相分、分门别类,把研究对象细分化,孤立地研究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通过实验进行还原式分析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也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甚至精神研究上,如精神分析学,分工与专业化的趋势不断强化发展线索柏拉图提出 ” 主客二分 “ 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提出” 分类 “ 的观点(分类研究的鼻祖)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此法的得失从一方面看,分析越来越细致深入;但另一方面,由于人为隔断事物整体的内在联系,实际上是使人们的视界越来越狭隘了,很容易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盲目性与局限性六、 通过实验方法发现管理规律。

      P54(了解 ·选择题)西方管理崇尚理性 , 力图用关于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知识来指导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 (主要是 绩效 )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运用的理论或方法是否正确、行之有效主要表现在进行概念假设,定义管理,通过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建立理论体系通过实验方法发现管理规律通过观察总结管理经验,概括管理规律感通人心的管理心经(要会解释《中庸》给出的材料P113)中国的学问是关于人心的一门靠直觉” 感而遂通 “ 的感应和体认的学问解释 P62《大学》(曾子)的这段话“ 止定静安虑 ” 几句话, 已明确向人们揭示了她是一种功夫次第,与佛家所讲的 ” 戒定慧 “ 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学》里所说的格物致知,是指格除物欲、止掉贪恋,进入忘我的境界的感格证悟,因为唯有如此获得的” 知“ ,才是从根本上 ” 知 “ ,才是至高无上的” 知“ 只有通过老子所说的”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的真修实证,才能真正”明明德 “ ,获得至高无上的智慧真知,并由” 内圣 “ 而 ” 外王 “ ,收到德满天下的修齐治平功效这就是中国管理文化的管理之道,也是全人类应当走的管理正道七、 中国文化的 “ 道” 观 P55-57 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以直觉感悟为主,逻辑思维为辅。

      道,无法用概念、语言表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西方文化所讲的“ 规律 ” 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中国文化所讲的“ 道 ” 不是一种知识体系道”可心受,不可言传道可受兮,不可传《楚辞· 远游》屈原)道是无法传授和学习的,“ 传道、授业、解惑 “ 的道也只是教授修道的方法;佛家云” 涅槃妙心,甚深法门“ ,教人自明自心,自见自性道可通过心传感受领悟 道” 要靠心性的修炼去“ 实证 ” ,靠顿悟即大彻大悟而获得;而非依靠概念分析、逻辑推理的纯思辨这些在佛家称之为“ 缘虑心 ” 的妄想、分别、执着意识所能奏效的修道就是修己以合道,通过修道来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宇宙万物,即尽己性,以尽人性,尽天地万物质性 悟道,了道 ——了解自然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发现宇宙大自然的根本法则,即大智慧的成就 悟道 ” ,是对宇宙万物系统整体的体认觉知中国文化所强调的“ 道” 包括有形与无形、物理与人伦、自然与人文,心神内外,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相统一的共同的大道理悟道”的结果,是一通百通,一得永得孔子说 “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文化强调通过“ 悟道 ” 去体认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之真或者说本来面目的观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解释指形而上的实存者,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可感而不可道和不可见指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标准八、 西方人生道德理想的六种类型P142(选择题)毕达哥拉斯式的宗教思想,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理想国,叔本华、哈特曼之厌世主义,以求或超越现实世界而达 “ 死后世界 ” (毕达哥斯拉) ,或 “ 理念世界 ” (柏拉图),或使 “ 生存意志之寂灭” (叔本华),或使 “ 现实世界化为虚无” (哈特曼)希腊斯多戈、伊壁鸠鲁派,及近代斯宾诺莎之安于现状,而求“ 内心之自由 ” 为人生目的者希腊享乐主义派、近代培根、 边沁、 穆勒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派,此派以肯定人生目的在追求现实的快乐与幸福,而以征服自然或改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为获得物质享受的途径和手段斯宾塞、尼采、马克思、克鲁泡特金等,主张以理想社会之实现为人生奋斗目标者,此派以进化论理论为依据,其着眼点不在现实世界,而在将来的“ 黄金世界 ” 或“ 极乐世界 ” 或“ 超人人种的出现” 的世界耶稣和虔诚基督徒之人生理想,为从尘世上升天国,而其理想实现途径不在超越现实世界,而在通过“ 忍受一切苦难 ” 的现实世界的苦痛与罪恶的承担才能够达到。

      由希腊亚里士多德、中世纪之托马斯,至近代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以下之人文理想主义者之人生理想此类人生理想基于推崇宗教生活之超越的形上信仰,同时又肯定人生各种现实的政治、艺术、学术、道德的人文活动价值九、 文艺复兴与三大功利伦理P147-149(简答 /论述)文艺复兴提出解放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的口号,为资本阶级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的政治社会学说的产生和争取政治自由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也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三大功利伦理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社会机制和客观要求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论》 )中阐述了他的三大功利伦理斯密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 经济人 ” 的人性观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己主义的,每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 利己心 ”的支配,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因为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避免伤害自己的利益就不得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于是就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利益于是,社会上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努力改善自己的境况,结果就会增进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他主张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他认为满足 “ 利己心 ” 的最好途径是实现经济自由他极力主张让厂商完全自由地从事经济活动、经营工商业,自由地雇工、自由地竞争、自由地发展国内和对外贸易。

      这样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的迅速增加他还研究了劳动生产力增长的原因,说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他主张实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认为通过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对贸易国都有好处,认为通过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 ” ,能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并发挥最大的效能每个人、国家都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