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47页.pdf
47页教育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来源:教育技术学院 | 作者: liuyuan | 时间: 2009-09-22 21:46:14 | 浏览人数: 792 字体: 大中小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2008 年版本)教育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代码: 040110 )(一级学科:教育学)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一、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培养目标1博士生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正派,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坚实的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能熟练地将其应用于教育之中,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通过三年的培养,博士生要具备相应的科研与实践能力:科研能力(1)能够熟练地查找和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中外文图书资料和学术刊物熟知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以及研究前沿的重大课题2)能够准确、充分地运用中外文资料,能独立地撰写符合文法规范的文献阅读报告或选题报告,能够在本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能够独立进行本专业重大研究课题的选题,承担并能独立完成省市或部、委级科研项目。
实践能力(1)能够独立开设本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和选修课,并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能够撰写省市、部委级的科研项目申请书独立对教育技术专业撰写有分量、有独立见解的评论文章3)能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讨论,发表有见解的观点和评论4)能够利用外语直接进行基本的学术交流及讨论毕业后可以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教学、培训、科学研究、 教学媒体开发或有关专业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教育领域中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课题2硕士生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正派,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并具有较扎实的教育技术学方面的理论基础,掌握信息技术并能熟练地将其应用于教育之中,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通过三年的培养,硕士生要具备相应的科研与实践能力:科研能力(1)能够独立地查找和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中外文图书资料和学术刊物了解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以及研究前沿的重大课题2)能独立撰写符合文法规范的文献阅读报告或选题报告3) 能够参加导师或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和实践过程,能够独立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
实践能力(1)能够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2)能够撰写有选题意义的教育技术方面的项目申请书以及学术论文3)能够主动参加本专业学术会议或学术活动毕业后可以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教学、培训、科学研究、 教学媒体开发或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能够参加并完成教育领域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培养年限:1. 硕士生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 年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2. 博士生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 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4 年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为5 年二、专业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生导师1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问题;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和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何克抗、李芒、刘美凤杨开城、朱京曦、王铟2 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教学设计的方法、 策略、模式、评价等问题;研究绩效技术基本理论以及在企业或组织中的应用何克抗、李芒、刘美凤、杨开城、朱京曦、郑葳3 知识媒体知识媒体的基本理论; 认知工具与知识可视化技术;知识媒体开发与应用研究; 知识媒体中的智能技术研究余胜泉4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智能 Agent 技术;专家系统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教学系统中智能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非结构化网黄荣怀、武法提、宋继华、周颖、络学习资源中的知识管理; e-portfoile中的数据挖掘及应用。
傅骞5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研究利用技术构建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 开发信息化学习资源衷克定、王铟、马秀麟、邬彤、李秀兰、宋继华6 教育信息管理学校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及研究; 学校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建设理论研究衷克定、安宝生、马秀麟、李崧、傅骞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理论、 方法、策略和模式, 以提高教学效率,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基础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操作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等陈丽、朱京曦、邬彤、李秀兰、郑葳、李玉顺8 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数字技术为核心教学支撑系统, 各种教学硬件系统、学习管理系统、 远程教育系统以及学科或专题资源网站等构成的学习空间;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与评价陈丽、余胜泉、武法提、刘臻、傅骞、李玉顺9 职业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解释职业与专业学科间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 方法和组织形式;职业教学论的学科结构和机构归属性问题确定教学目标, 开发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教学内容,把工作要求转换为学习领域, 包括专业知识技能、 工作方法和经验; 确定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 保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赵志群三、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1. 硕士生总学分: 36 分课程类别科目和门数最低学分要求公共课政治 2 门、外语 1 门8 学分学位基础课3 门(含一门方法类课程)9 学分学位专业课3 门9 学分必修环节实践活动1 学分开题报告不计学分选修课专业选修或公共选修课0-3 学分注明:公共选修课由研究生院培养处组织开设,除一外为小语种的研究生必修二外英语以外,其他研究生可以不修公共选修课,如选修,每人累计不超过3 门 2. 博士生总学分: 13 学分课程类别科目和门数最低学分要求公共课政治 1 门、外语 1 门7 学分学位基础课1 门3 学分学位专业课1 门3 学分3. 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4. 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 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 32 学分,博士生不低于11 学分四、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1. 硕士生培养与中期考核的基本要求硕士生课程学习安排在前三学期完成,中期考核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考核的结果将作为硕博连读候选人选拔的重要依据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撰写论文阶段2. 博士生培养与考核的基本要求博士生课程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完成,中期考核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
五、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1. 硕士生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类型可以多样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以是基础研究,也可以是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等 鼓励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通过调查研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提供可行性方案论文字数一般不超过3 万字2. 博士生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应反映出博士生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专业创造性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工作的能力博士生在校期间原则上必须发表与学科专业相关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具体要求由各学科制定六、课程一览表与主要参考书目1. 硕士生课程课程类别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任课教师学分学时上课学期适用专业学位基础课教育学原理Educational Principle 劳凯生3 54 1 教育技术学、远程教育教育科研方法论Method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裴娣娜3 54 1 教育哲学Educational 石中英3 54 1 Philosophy 教育技术学Educational Technology 刘美凤3 54 1 学习与教学的理论Research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ory 郑葳3 54 1 学位专业课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 李芒3 54 2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庄榕霞3 54 2 远距离教育Introduction to Distance Education 陈丽3 54 2 信息技术与教育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李秀兰3 54 2 专业选修课教育信息处理Educa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庄榕霞3 54 3 信息化学习方式Information-based learning 李芒3 54 3 信息传播与媒体理论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heory of Media 朱京曦3 54 2 网络设计及实践Design and Practice of Network 傅骞3 54 3 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 余先川3 54 3 数字电视技术Digital Television Technology 欧阳白3 54 3 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 黄荣怀3 54 3 教育评价技术Educational Evaluation Technology 吴娟3 54 3 教育技术新发展New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余胜泉3 54 3 计算机网络教育应用Net work-based Education 武法提3 54 3 知识工程Knowledge Engineering 周颖3 54 2 传播学Communication 王铟3 54 3 文献选读与讨论Seminar of Selected 刘美凤2 36 3 Papers 协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黄荣怀3 54 2 课程开发论Methods of Course development 杨开城3 54 3 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gitial university 刘臻2 36 3 E-learning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The key technologi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learning 李艳燕2 36 3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Databas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邬彤2 36 3 教育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Application & Manage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 马秀麟2 36 3 人工智能与教育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 傅骞2 36 3 教育系统的定量研究The Quantity Study in Education System 衷克定2 36 3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张志桢2 36 3 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learing platform 张志桢2 36 3 实用教育研究方法与学位论文的规范写作Applied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d formalize writing of dissertation 姚云2 36 3 教育统计Educational statistics 彭华茂2 36 3 Web 服务与语义Web Web Services and Semantic Web 李玉顺2 36 2 注明:硕士生课程应安排在前三学期完成,其中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应安排在前两学期分秋季、春季较为固定地开设。
“上课学期”用1、 2 标注, 如两学期都开设, 填写“1 和 2”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般为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