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毒与隔离技术ppt.ppt
49页医院消毒与隔离,薛菊兰2015.6.28,目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4,1,2,3,医院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一、定义与术语 消毒: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消毒剂: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到达消毒要求的制剂高效消毒剂: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含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的消毒剂 中效消毒剂:能杀灭含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剂 低效消毒剂:能杀灭细菌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剂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灭菌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含细菌芽孢),并到达灭菌要求的制剂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物的过程 清洗: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清洁剂: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高度危险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性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中度危险物品:与完整的黏膜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低度危险物品:与完整的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
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病床围栏、床面、床头柜、被褥、、墙壁、地面、痰盂、痰杯、便器等),,灭菌水平: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无菌保存水平 常用方法:物理灭菌方法(热力灭菌、辐射灭菌)化学灭菌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高水平消毒: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含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切大多数细菌芽孢 常用的消毒剂有: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过氧化氢、过氧乙酸、臭氧、碘酊等中水平消毒: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含分枝杆菌 常用的消毒剂有:碘类、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低水平消毒: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常用的消毒剂有: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已定)等注:消毒剂均应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水平二、消毒灭菌的基本要求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黏膜和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应进行灭菌 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相关的消毒规范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先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 环境与物表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应用三、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性高低进行选择根据物品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进行选择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性高低进行选择高危物品--灭菌处理中危物品---中水平以上消毒低危物品---低水消毒或清洁处理,,根据物品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进行选择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肝、丙肝、 艾滋病毒)等污染物品--高水平消毒或灭菌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 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中水平以上消毒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污染的物品 ----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注意:污染特别严重和有有机物保护时---加大消毒剂计量和消毒时间,,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耐热、耐湿---首先压力蒸汽油剂、干粉--干热灭菌不耐热、不耐湿---低温灭菌(环氧乙烷、过氧 化氢等离子、甲醛低温蒸汽)光滑物表--擦拭或紫外线照射多孔物品---浸泡或喷雾,,四、清洗与清洁方法 清洗 适用对象: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灭菌处理 方法: 手工清洗机械清洗 清洁 适用对象:各类物体表面 方法: 擦拭 注意事项: 有管腔和不光滑的物表--清洁剂浸泡+清洗 复杂物品-拆开清洗 清洁工具-每日清洁和消毒 被大量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先除污-后清洁和消毒 专科器械、复用诊疗器械--专业清洗 清洗用水和清洁剂要符合WS310.1,,五、消毒与灭菌方法 高危物品灭菌方法:按ws310.2中危物品消毒方法:压力蒸汽、环氧乙烷、浸泡等低危物品消毒方法: 血压计、听诊器----保持清洁;污染时先清洗后消毒(中或低效消毒剂) 患者生活用品和床单位--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中或低效消毒剂) 患者床上用品--一人一更换,住院时间长者每周更换,污染时及时更换,按医疗纺织物进行清洗与消毒。
注: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和不明原因被污染感染患者使用的床上用品应终末消毒或按医疗废物处理,,高风险区域地面与物表清洁与消毒----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消毒,污染时及时去污、清洁和消毒;污染时先清洗后消毒(中或低效消毒剂)消毒方法: 地面---400mg/L-7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min物表--400mg/L-7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min擦拭布巾--清洗干净 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冲净 干燥地巾--清洗干净 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冲净 干燥注:高风险区域包含手术室、产房、导管室、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部门,,,,,,,,医院消毒卫生学标准(GB15982-2012),一、环境类别属性 I类环境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类环境采用非空气洁净技术的手术部、产房、导管室、血液病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Ⅲ类环境指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透中心、普通病房等。
Ⅳ类环境指普通门诊、急诊及其检查治疗室和感染性疾病门诊和病区二、不同环境类别空气与物表的卫生标准,,三、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卫生手消毒后的卫生标准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2外科手消毒后的卫生标准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2,四、医疗器械的卫生学标准,,,五、使用中消毒剂卫生标准,,,消毒管理办法(2002年版),对医疗机构消毒的卫生要求 第四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第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第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第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第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的环境、物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第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 第十三条 从事致病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对实验的器材、污染物品等按规定进行消毒,防止实验室感染和致病微生物的扩散对医疗机构采购消毒产品时索证要求 第三十二条 经营者采购消毒产品时,应当索取下列有效证件:(一)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复印件; (二)产品备案凭证或者卫生许可批件复印件 第三十三条 消毒产品的命名、标签(含说明书)应当符合卫生部的有关规定 消毒产品的标签(含说明书)和宣传内容必须真实,不得出现或暗 示对 疾病的治疗效果 第三十四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消毒产品: (一)无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产品备案凭证或卫生许可批件的; (二)产品卫生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对医疗机构违法的处罚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四、五、六、七、八、九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感染性疾病暴发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一、隔离相关术语与定义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 )通过空气的流通导致的疾病传播。
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 ),在空气中短距离(1米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粘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个人防护用品(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外科口罩: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口罩,医护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佩戴的口罩医用防护口罩: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µm感染因子或近距离(<1m)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的使用包括闭合性测试、培训、型号的选择、医学处理和维护护目镜: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入人体眼部的用品防护面罩(防护面屏):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到人体面部的用品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隔离衣: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它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根据与患者接触的方式包括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情况和隔离衣阻隔血液和体液的可能性选择是否穿隔离衣和选择其型号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清洁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清洁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
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