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业务报告.docx
4页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业务报告 张昱【摘 要】目的:对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做一业务报告方法:以等距随机抽样法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采取二甲双胍治疗的对照组及采取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观察组各40例,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取得的降糖效果更为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今后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关键词】拜糖平;二甲双胍;糖尿病R197 【文獻标识码】A 1672-3783(2020)07-0280-022型糖尿病是目前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糖尿病类型,患者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1]用药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病情进一步恶化、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报告对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进行总结,旨在为其推广使用积累经验,现内容该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等距随机抽样法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中男31例、女9例;年龄48岁~69岁,平均年龄(58.501.25)岁;病程时间6个月~4.5年,平均病程(2.210.20)年;病情分度:轻度(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差值为3mmol/L~5mmol/L)5例、中度(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差值为5mmol/L~10mmol/L)31例、重度(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差值>10mmol/L)4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50岁~68岁,平均年龄(58.621.28)岁;病程时间5个月~5年,平均病程(2.250.25)年;病情分度:轻度4例、中度33例、重度3例纳入标准:(1)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均为初治者;(2)无拜糖平和(或)二甲双胍禁忌者排除标准:(1)正在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2)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者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资料间无统计学差异性,满足随机分组比对要求1.2 方法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371)治疗,初始剂量每次0.5g,每天2次,每周增加0.5g至治疗剂量每次1g,每天2次,连续给药6个月观察组采取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给药方案与对照组相一致拜糖平(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05)餐前吞服或者是与食物一同咀嚼服用,初始剂量每次50mg,每天3次,2周后增加至每次0.1g,每天3次,连续服用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取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于治疗开始前以及治疗结束后利用迈瑞医疗生产的BS-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2 结果2.1 两组血糖控制效果对比对照组治疗前空腹血糖(9.511.01)mmHg,治疗后(6.741.06)mmHg,对照组治疗前餐后2h血糖(14.481.12)mmHg,治疗后(9.891.01)mmHg,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9.700.20)%,治疗后(6.800.30)%;观察组治疗前空腹血糖(9.501.04)mmHg,治疗后(6.071.03)mmHg,治疗前餐后2h血糖(14.501.14 )mmHg,治疗后(9.720.22)mmHg,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9.700.20)%,治疗后(6.250.35)%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对照组嗜睡1例,皮疹1例,腹泻1例,观察组嗜睡2例,皮疹1例,腹泻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0%和10.00%,无统计学差异(P>0.05)3 讨论本报告中无论是采取口服二甲双胍的对照组还是采取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的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组间比较观察组各数值均较对照组更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但联合用药取得的降糖效果更佳。
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上观察组10.00%略高于对照组7.50%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凸显出联合用药的安全性之所以得出该论断,原因在于拜糖平进入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后能够抑制小肠壁细胞以及寡糖的竞争并与葡萄糖苷酶可逆性结合,使其活性以及碳水化合物的讲解效率大幅降低,促使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速度变慢,实现降低血糖的目的二甲双胍则是通过提高周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效率、抑制肝糖原异生作用、抑制肠壁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效率等途径发挥出降糖作用二者联合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出协同作用进一步强化降糖效果4 体会综上所述,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取得的降糖效果更为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今后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参考文献[1] 陆凤,张洁,何青芳,等.浙江省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流行现状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9,13(1):30-36.[2] 孙婷婷,郝伟,李明明,等.利格列汀片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35(7):633-636.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