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太阳月亮的非对称词汇现象.docx
18页浅谈“太阳”“月亮”的非对称词汇现象 马思奇摘 要:在古汉语中,“日”可称“太阳”或“日头”,“月”可称“太阴”或“月亮”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指称“日”一般只用“太阳”,指称“月”一般只用“月亮”,这是汉语词汇演变的一种非对称现象从分析“阳”“阴”二字的构形出发,探讨其与“日”“月”的内在关联,进而考察“太阳”“日头”与“太阴”“月亮”的演变更替过程,并结合汉民族文化认知特点,探究“太阳”与“月亮”词汇取向的内在动因关键词:“太阳”;“月亮”;非对称;汉字构形;文化认知基本词汇是一个民族词汇系统的核心,是该民族词汇中最主要、最稳定的部分这些词语往往自古有之,并与该民族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密不可分不过,基本词汇也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即使它所指称的事物或观念没有发生改变,基本词汇也会因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社会思维的进步而被逐渐替换日”“月”作为古代汉语基本词汇系统中的一员,在当时的日常交际中是可以独立使用的;而在现代汉语中,“日”和“月”已不能独立运用,必须先以词根的形式构成双音节或多音節词,才能进入句子结构中在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中,“日”的基本词汇身份已被“太阳”所替换,而“月”则被“月亮”所替换。
汪维辉(2014)通过方言调查,将现代汉语方言中“日”的称代词划分为“太阳”“日头”二系,而“月”的称代词只有“月亮”一系为什么原本相对出现的两个自然物象,现今称“日”为“太阳”,称“月”为“月亮”,而不用与“太阳”相对举的“太阴”相称?也就是说,为什么“月”之“太阴”一系会没落、消逝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从“阴”“阳”二字的构形原理入手,结合汉民族的文化认知特点,探究现代汉语中“日”“月”指称词演变非对称现象的内在动因与取向一、从“日”到“太阳”“日头”在上古汉语中,只有“日”而不称“阳”或“太阳”《说文解字日部》:“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 “日”,甲骨文作“”,在圆中加一点,表示“日”之特征“实也”,属象形表义许慎言其为象形者不虚相较于古文字字形,隶书、楷书的“日”已由圆变方,从象形字变为记号字日”“实”同为上古质部字,“日”归日母,“实”归禅母,上古皆为舌面音,只是浊化程度不同此处亦可视为声训之例一)从“日”到“太阳”《说文解字部》:“陽,高、明也陽”,甲骨文作“”,为山崖与日光之合形金文作“”,为日光照射山崖之形阳”与“昜”上古同音,当属形声兼会意字《说文解字昜部》:“昜,开也。
从日、一、勿许氏因其时未见“昜”之古字,故如此说解段玉裁注:“昜,此陰陽正字也陰陽行而侌昜废矣段氏此说极是昜”当为“阳”之本字,象日光之形,后加“”为山向日光之合形阳”初指日光,而非“日”阳”释为日光在先秦早有用例,例如:(1)湛湛露斯,匪阳不晞《诗经小雅湛露》)(2)阳杲杲其未光兮,淩天地以径度《楚辞远游》)(3)秋阳以暴之《孟子滕文公上》)考察从先秦到汉的“阳”字用例,“阳”未有直接释为“日”的用法,释为“日光”之例也属少数,而多释为阴阳学说中与“阴”相反的概念,即《说文》所说的“高、明也”或因人乃是从平地或山丘向上仰望日光,所见光明一片,遂由“日光”而引申为“高、明”之义先秦文献中多有,此处不再列举与此同时,“阳”还多用作表示山南水北的方位词一般认为,我国先民发源于黄河流域,地处北回归线之北,山体突出地表,日光照射必在山南;河流大多向东入海,北岸堆积,日光照射必在水北例如:(4)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尚书禹贡》)(5)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6)车休息不乘,纵马华山之阳,纵牛于农泽,纵之老而不收《商君书赏刑》)据汪维辉(2014)考证,“太阳”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指极盛的阳气。
如上所述,“阳”早在先秦阴阳学说中就有“高、明”之义,到了汉代,“阳”有了“太阳”“少阳”之分可见,“太阳”之初始义当为极高、极明或极高、极明之物,概以“阳气”释之,实有不妥太阳”始见于汉代殆无疑义,但汪氏之释义则不甚准确阳”本有日光之义,引申为“高、明”之义,泛化为一切高、明之象;而“太阳”二字连用释为至高、至亮之物,再具象引申为“日”汉以后,释为“日”的“太阳”广泛出现于各种文献中例如:(7)是以氛邪岁增,侵犯太阳,正气湛掩,日久夺光《汉书元帝纪》,颜师古注:“太阳,日也8)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9)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唐代李白《君子有所思行》)唐代以后,“太阳”兼用于文言与白话文体不仅多见于史书、道教文献和诗词中,明清话本、章回小说中亦有用例例如:(10)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唐代白居易《短歌行》)(11)太阳朗耀,澄氛霭于天衢;高风顺时,厉肃杀于秋序《旧唐书玄宗本纪上》)(12)昏昏默默,杳杳冥冥,数百年不见太阳光,亿万载难瞻明月影《水浒传》第一回)至今,释为“日”的“太阳”仍活跃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成为汉语基本词汇系统的一员,并可兼用于各种书面文体和口头用语中。
二)从“日”到“日头”词汇双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中极为重要的趋势,是社会交际需求和外来语言影响下的共同产物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日头”是“日”双音化的产物通过考察文献用例,我们发现,在南朝齐求那毗地所译《百喻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人命难知,计算喜错设七日头或能不死,何为预哭?”当是“日头”的较早用例此时“日头”作“天、日子”讲,但用例不多直至唐代,“日头”才作“日”讲,且多用于白话诗、佛经语录及话本小说中例如:(13)午时庵内坐,始觉日头暾唐代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一七六)(14)半夜日头明,日午打三更宋代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15)日头又这早晚了,那望着的黑林子便是夏店《老乞大》卷上)可见,“日头”自释为“日”起仅局限于白话类文本或是口语之中,其运用范围是明显窄于“太阳”的笔者认为,“日头”是否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结果还有待商榷南北朝时期虽是汉语词汇双音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求那毗地所译《百喻经》亦真实反映了当时汉语词汇的现状,然而就目前可见的文献材料看来,在《百喻经》前未出现“日头”之用法即使“日头”在南北朝时已用于口语交际,现今亦缺少确凿的例证日头”究竟是源于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还是受到梵语语法的影响,通过增加后缀进行构形,从而进入到汉语词汇系统中,亦未可知。
然而,以“太阳”表“日”早在汉代文献中就已产生,以致“太阳”无论在书面语还是在口语中的影响都要远远大于“日头”同时代的一物两称显然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事实业已证明,即使在口语中,“日头”也在不断被“太阳”所替换在现代汉语中,“太阳”已替换“日”成为基本词汇,“日”成为了构词词根,“日头”则不存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叶雪萍(2011)指出,“日头”是通语词而非区域性词语,当下仅存于南方方言区的老派方言中汪维辉(2014)据此认为,汉语普通话中“日头”的消亡,是因为元以后北方地区的亵词“?”与“日”同音,后世为避讳而改“太阳”,而其他方言区则继续称“日头”汪氏此说确有其理避讳或许是北方方言选择“太阳”表“日”的重要原因,但并非是因避讳而改“日头”为“太阳”太阳”的出现时期要远远早于“日头”,而且一直可灵活用于书面与口头语体,它在语言中的植根程度更远高于“日头”二、从“月”到“太阴”“月亮”在上古汉语中,只有“月”而不称“阴”或“太阴”《说文解字月部》:“月,阙也太阴之精甲骨文作“”,金文作“”,其形右圆而左平,表示“月”之特征“阙也”,属象形表义许慎言其为象形者不虚相较于古文字字形,小篆的“”及隶书、楷书的“月”缺面外缘延长,整体逆时针旋转了九十度,亦成为记号字。
月”“阙”同为上古月部字,“月”归疑母,“阙”归溪母,上古皆为牙音,区别在于清浊不同此处亦可视为声训之例一)从“月”到“太阴”《说文解字部》:“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解字雲部》:“,雲覆日也从雲今声段玉裁注:“今人陰陽字小篆作昜……古文雲本无雨耳,非省也陰字从此段氏此说极是隶定为“侌”,当为“阴”之本字,从云今声侌”“阴”上古同音,故笔者认为,“阴”从从云今声许说谬矣然“侌”何以有日为云所覆之义呢?金文中的“”“”或“”,应为“侌”的后起字形前二字左皆象山崖之形,其右一为今与云之合形,一为今与酉之合形;后一字为今、水、酉之合形阴”有山北水南之义,故可从“”或从“水”《说文解字亼部》:“今,是时也从亼从绁段玉裁注:“凡金声、今声之字皆有禁制之义沈兼士(1933)以段言为是,认为从“今”得声之字往往音义相通,并指出“酓”“侌”“含”“念”等字音义与“今”密切相关朱德熙(1954)指出,许慎读“亼”为“集”乃是声训,“集”“合”上古同音,从“亼”之字多有集合之义裘锡圭(1988)则以“今”为“曰”之倒写,是当闭口讲的“吟(噤)”的初文笔者认为,“含”“吟”上古同音,或为同字异写,裘锡圭所拟之初文“吟”当与从沈兼士所列从“今”得声等字同属。
如此,“侌”便可理解为云气聚集,日为云所覆;“酓”则可理解为酒聚藏于不见日之山中或水侧,亦得其理不难看出,“阴”亦属形声兼会意字,本义当为不见日光之义,许慎所言“暗”“水之南、山之北”,应由此义引申而来考察秦以前的“阴”字用例,没有发现“阴”直接释为“月”的用法,它多用于表示阴阳学说中与“阳”相反的概念,即《说文》所说的“暗也”先秦文献中多有,此处不再列举与此同时,“阴”还多用作表示山北水南的方位词我国先民发源于黄河流域,地处北回归线之北,山体突出地表,山北终年不见日光;河流大多向东入海,南岸侵蚀,亦终年不见日光例如:(16)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阴之田求成于郑《左传成公十六年》)(17)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汤问》)(18)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孟子万章上》)“太阴”二字连用,与“太阳”同样始于汉代,初始也并非指称“月”,而是与同时代“太阳”所表至高、高明之义相对的至深、至暗或至深、至暗之物那么, “阴”又是如何与“月”相关联,继而以“太阴”称“月”的呢?据上文所述,“阳”之初文“昜”本义为日光,后加“”為日光射于山崖之义;“阴”之初文“侌”本义为云聚覆日,后加“”为山崖、云气所笼不见日光。
从“阴”与“阳”的构形角度来看,二字的本义都是与“日”直接相关的,有“日”为“阳”,无“日”为“阴”,“阴”和“月”没有任何关联笔者认为,“阴”与“月”产生关联,继而以“太阴”称“月”,是先民比附“太阳”与“日”之关联而进行的词义联想阴”无论释为不见日光、山北水南或者幽暗,“阳”都有与其相对之义但“太阳”释为“日”有其引申依据,“太阴”却无法通过词义引申与复合的途径产生“月”的意义因此,以“太阴”指称“月”是一种人为的词汇现象相较于以“太阳”指称“日”,以“太阴”指称“月”的始见时代要晚得多,直至唐宋时期,以“太阴”指称“月”的现象才逐渐流行开来,但主要是作为“月”的一种雅称,而多见于诗词曲赋中例如:(19)太阴望兮圆魄皎,阊阖开兮凉风嫋唐代杨炯《盂兰盆赋》)(20)太阴不离毕,太岁仍在午唐代白居易《夏旱》)(21)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唐代柳宗元《感遇二首》之一)元明以后,以“太阴”指称“月”也仅限于史书中所载的天文历数例如:(22)三月,太阴、太白与日并见,相去尺余《金史卫绍王本纪》)(23)求食甚太阴纬度 南北定差内《明史历志七》)(24)太阴一小时引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