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弃疾《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欣赏.docx
6页辛弃疾《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欣赏此词作于辛弃疾罢居铅山时期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 疾从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任上被弹劾免官,回到江西铅山他的瓢泉 新居,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再度闲居生活这首词就作于闲居瓢泉期间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宋代:辛弃疾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 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 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 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译文及注释译文赵昌父七月十五日用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韵写了一 首关于李太白、苏东坡之事见寄,对我过分地赞美和推许,并且约我 中秋一同泛舟八月十四日,我因病卧床在博山寺中,于是用其词原 韵写了这首词答谢他,并把此词寄给吴子似我的志向在那辽阔的宇宙,前些日子我在梦中登上了蓝天用手 抚摸着皎洁的明月,瞬息度过了人间的千年又梦见你乘着鸾鸟、凤 凰,遇见了苏轼和李白诗仙,相约一起登上了月宫广寒,拿起北斗作 为勺子舀酒畅饮,我也有幸在你们中间。
我轻轻地吟唱起心中的波澜:〃别看我形体如在睡眠一般,精神 却自由奔放,达观旷远我要像天鹅一次次举翅高飞,看看这天地是 方是圆我想再唱啊,却从梦中醒来,推开枕头心中怅惘升起疑念: 人间事为什么总难圆满?这心事虽然可向知心朋友倾谈,一泓秋水却把 你隔得老远老远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等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赵昌父:即赵蕃,辛弃疾的朋友七月望日:七月十五用东坡 韵:指依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篇韵脚填词太白、东坡事: 因赵昌父原词亡佚,李白事所指不详,恐当是梦天、邀月一类事过相褒借:过于褒奖、过于推许秋水之约:或指相约八月中秋泛舟博山寺:寺名当因寺在博山得名博山当为铅山境内小山谢:答谢,答复吴子似:即吴绍古,鄱阳人,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任铅山县 尉寥廓:指广阔无垠的宇宙太空畴昔:昨晚摩挲:用手抚摸素月:皎洁的明月俯仰:俯仰之间,即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极短此句是说 天上片刻,人间已过千年客:此处指赵昌父骖(can):古代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这句是 说以鸾和凤为骖青山、赤壁:代指李白和苏轼,李白死后葬于青山,苏轼贬官黄 州之时,有赤壁之游。
局寒:天上局寒之处,指月宫"有客"三句说,有客乘鸾跨凤, 和李白、苏轼相约,共上月宫游赏酌酒:斟酒援北斗:《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 援,手持虱其间:意谓以渺小无才之身参与其事酌酒”两句是说,他 们以北斗为勺,开怀畅饮,我也有幸厕身其间少歌:即“小歌”,指乐章的一部分《楚辞•九章•抽思》有“少 歌日",相当于〃乱日”神甚放:形容神魂自由腾飞,无拘无束鸿:大雁鹄:天鹅局举:局飞重歌:指反复歌唱梦觉:梦醒推枕:推开枕头,起身惘然:茫然若失的样子底亏全:为什么会有亏有全美人:指知己朋友此处指吴子似婵娟:形容姿容美好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罢居铅山时期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 疾从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任上被弹劾免官,回到江西铅山他的瓢泉 新居,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再度闲居生活这首词就作于闲居瓢泉期间赏析此词上片以描述梦境为主起句“我志在寥阔”,开门见山,直 抒胸怀,表现了词人高远的志向和宽宏的气度,概括全词要旨为有 寥阔之志,自然有〃梦登天”之举〃畴昔梦登天”句,借用了屈原 《九章•惜诵》中“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之意他感到现实 中难以施展他的才干,他要到广漠宇宙去寻找他的理想境界。
〃我志 在寥阔,畴昔梦登天”两句,乃是全词思想的主干〃摩挲素月,人 世俯仰已千年”词人在梦幻中飞上青天,首先来到月宫,尽情地赏 玩明月他在这里抚摸着洁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离的幻境之中, 不知不觉人间已过了千年之久接着〃有客骖鸾并凤,云遇春山赤壁,相约上高寒”数句,描写 的是作者与高贤们同上天宫的梦境由词序可知,这首词是为答谢赵 昌父而作,自然应有回敬之词赵昌父是江西玉山人,距铅山不远, 是词人闲居瓢泉时的好友他奉祠家居,不求仕进,饮酒作诗,气度 不凡,世人以为有陶靖节之风这里作者以〃骖鸾并凤”来赞美他, 意思是他德高道深,理应羽化登仙这里的青山、赤壁系指李白、苏 轼,因为李白墓在当涂之青山西北,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 赵昌父驾着鸾凤霞举飞升,在彩云间与先贤李太白、苏东坡相遇,于 是他们同作者共约到天宫去遨游作者在这里把赵昌父、李白、苏轼 誉为〃三贤”作者这样写,也有自谦的意思,下一句〃我亦虱其间〃 就是把这层意思直接表达了出来,意思是:在您和先贤们高会的时候, 我不过是滥竽充数地置身其间罢了在现实生活中,词人感到在现实 生活中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不愿与那些投降派的官僚同流合 污,所以只好到梦境中去会见他理想中的人物。
在这里,作者把自己 与朋友,古代圣贤置身于高寒广漠的天宇,用北斗当酒杯痛饮着天上 的美酒,充分表达了其豪放的一面词的下片继续描写梦境词人在梦幻中无忧无虑地畅游太空,内 心充满激情,不禁小声歌唱起来神甚放,形则眠”二句,从字面 意思看,是说身体虽然清静无为,好像在睡眠,但精神还是奔放旷达 的这是作者在闲居生活中积极用世的自白他被迫再次闲居后,表 面看来安静闲适,但他心中时刻不忘报国之志〃鸿鹄一再高举,天 地睹方圆”,化用贾谊《惜誓》中“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纤曲, 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把自己比作搏击长空、一再高举的鸿鹄,以 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接着,词人从梦境中回到现实词人在梦境里可以纵横驰骋,可 是一旦梦觉,回到现实生活中,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不禁使他感到 怅惘,并产生了人世间不能尽如人意的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疑问 这里的“亏全”是以月亮的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主要说的是 〃亏”的方面词人在这里以梦境与〃梦觉〃相对照,揭示了自己的 远大抱负同社会现实的矛盾在这发问中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抒发 人事难全的感慨,这发问也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满腹经纶的老将对 于怀才不遇、报国无路提出的强烈抗议。
词的结语〃有美人可语,秋 水隔婵娟”觉得来得有些突然前面说的全是梦境以及梦觉后的惆怅, 可是结语却一语宕开,表现出〃美人娟娟隔秋水〃(杜甫《寄韩谏议》) 的惋惜之情其实这是在前面几层意思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感想这 —句表面看来只是对他的好友吴子似的思念,实际上主要还是抒发〃谁识稼轩心事〃(《水龙吟•再题瓢泉》)的苦闷心情这首词在艺术特征上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理想主义是浪漫 主义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征,而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其理想则是浪漫 主义传统的创作方法辛弃疾成功地运用这一传统手法,使其崇高理 想在这首词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它跌宕起伏,忽而天上,忽而人世, 驰骋奔逸,狂放不羁,洋溢着豪迈的激情它充满瑰丽丰富的想象, 大胆惊人的夸张,〃摩挲素月〃"骖鸾并凤”〃酌酒援北斗”〃天地 睹方圆”等名句,都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美丽光辉,显现出光彩夺目的 浪漫主义色彩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 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 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 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 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 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 隐江西带湖轶事典故义斩义端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 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 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为了响应义军 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 奔耿京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 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义端 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 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 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 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 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 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 义端砍下马来义端见是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 “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 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 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名士相会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 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 八,著名学者朱嘉、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 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 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嘉,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 一大计但后来,朱嘉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 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 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 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 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 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 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
辛弃疾在与陈亮 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 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 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 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 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 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8]哭祭朱嘉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 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 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