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我评估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docx
17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诗说“源”叶嘉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诗经》中的诗歌,每句从二言到八言字数不等,但整体而言,以四言为主这是因为,四言诗句无论是在句法的结构还是节奏的顿挫方面,都是最简单而且初具节奏的一种体式。
如果一句的字数少于四个字,其音节就不免有劲直迫促之失了所以,《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四言为主的形式继《诗经》之后,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楚辞》《楚辞》以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也收集了后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是“骚体”,一个是“楚歌体”骚体”诗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离骚》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特色对后代诗人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特色主要表现为追寻的感情,殉身无悔的态度,美人香草的喻托以及悲秋的传统至于在形式上,《离骚》的句子较长,大致是“兮”字的前后各六个字因为句法的扩展,篇幅也随之延长,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楚辞》中的骚体,就逐渐从诗歌中脱离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诗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多用爱情的口吻来叙写一种期待和召唤的浪漫感情,因而能够引发起人们对理想、政治以及宗教等许多方面的联想在形式上,《九歌》的句子、篇幅都比《离骚》短,最常见的形式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例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一句七个字,每一句的韵律节奏都是“四三”,这和后来七言诗的韵律节奏是一致的,所以,《九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滥觞。
之后的诗坛,乏善可陈后来,乐府诗兴起,一扫此前诗坛的消沉气象,而有了新的开拓和成就乐府诗的本义,原只是一种合乐的歌辞史载汉武帝曾建立了乐府的官署,并且派人到各地采集歌谣,然后配上音乐来歌唱此外,文士们也写了一些可以配乐歌唱的诗,这些歌诗后世通称为“汉乐府”就歌词的体式而言,汉乐府有继承《诗经》的四言体,有继承《楚辞》的楚歌体,有出自于歌谣,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杂言体而最可注意的一种,则是由新声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五言的体式当时西域胡乐传入中国,传统音乐受到外族音乐的影响,就产生了“新变声”这种音乐而当初配合这种“新变声”的歌诗,就是最初的五言体诗后来,五言体诗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到《古诗十九首》出现后,五言诗就有了一个完全固定的体式,于是我们就称之为“古诗”,而不叫它“乐府”了自从东汉五言诗形成以后,到建安时期,曹氏父子风起于上,邺中诸子云从于下,不仅使得五言诗在形式上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境界,而且内容上也因作家辈出而有了多方面的拓展和完成,从而最终奠定了五言诗的地位,使之成为我国诗人沿用千余年之久的一种新体汉以后,从魏晋到南北朝,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到律体转变的一个时期这种律化分两步走:一是对偶,二是声律。
就对偶方面而言,早在一些很古老的书中就曾出现过,后来的《古诗十九首》中也有一些对偶的骈句,但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并非出自作者有意识的安排到了建安时期,曹植开始有心使用骈偶之句,以增加其诗歌的气势不过,曹植诗中的对偶只是大体上的相称,并不十分严格晋宋之间,谢灵运诗中的对偶数量进一步增加,形式上也更加严密了关于声律方面,在南北朝之前的一些文士,如司马相如、陆机等人都曾经注意过这方面的问题,然而他们所强调的,只不过是自然的音调而已到了宋齐之间,佛教盛行于世,于是译经、唱经等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外来文化的刺激使得一些人开始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加以反省,声韵的分辨因此日趋精密到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四声的名称便由此确立了而当对偶与声律日益得到讲求之时,中国的美文便得到一次大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四六文的形成与律诗的兴起所谓律诗,一方面要讲求四声的谐调,另一方面要讲求对偶的工整其相对的二联必须音节相等,顿挫相同,而且要平仄相反,词性相称这些新兴格式到了唐朝更臻于精美,而且最终得以确立而两晋南北朝则是格律诗由酝酿渐臻成熟的一个时期到了唐朝,诗人们一方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古诗乐府使之更得到扩展而有以革新,一方面则完成了南北朝以来一些新兴的格式使之更臻于精美而得以确立。
这时,诗人们对格律的运用已经比较熟练而自如,格律已不再成为做诗的限制了于是,一些诗人就用这种精美的形式而写出内容非常丰美深厚的诗歌来有删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句式整体以四言为主,是因为四言诗句在结构和顿挫方面,都是最简单而且初具节奏的一种体式B.《离骚》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特色对后代诗人影响最大,它的句子字数增加,篇幅更长,具有了散文化的趋势C.起源于唐代的七言律诗,每一句的节奏都是“四三”,这种韵律节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九歌》中的七言句式D.以曹氏父子为引领的文人集团的参与,使得五言诗在形式上已经完全成熟,这奠定了五言诗沿用千年的地位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为“唐诗说‘源’”,选文部分主要围绕诗歌的形式来探源B.文章脉络清晰,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论说,各层次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C.文章举周颙、沈约著述的例子,更好证明了“声韵的分辨日趋精密”D.文章论说的虽是文学理论,但是语言朴实自然,少见晦涩难懂的概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周代的社会风貌,《楚辞》则能提供了解楚地祭祀鬼神情况的参考。
B.乐府诗既有对之前风骚传统的继承,又有新的开拓和成就,扫除了“楚辞”之后诗坛的沉寂气象C.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开始了对对偶和声律格式的追求,不管是曹植还是谢灵运都更重视对偶D.限制创作的格律形式,不断发展,到了唐朝的时候,不少诗人却以这种形式写出了丰美的诗歌4 .请概括推动五言体诗的成熟和诗歌声律的发展的共同原因5 .请根据材料绘制一幅简明的思维导图,反映唐诗之前诗歌在形式上的发展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丰子恺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岁的孩子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我随口问:“你最喜欢什么事?”他仰起头一想,率然地回答:“逃难我倒有点奇怪:“逃难”两字的意义,在他不会懂得,为什么偏偏选择它?倘然懂得,更不应该喜欢了我就设法探问他:“你晓得逃难就是什么?”“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啊!原来他的“逃难”的观念是这样的!他所见的“逃难”,是“逃难”的这一面!这真是最可喜欢的事!一个月以前,上海还属孙传芳的时代,国民革命军将到上海的消息日紧一日,素不看报的我,这时候也定一份《时事新报》,每天早晨看一遍。
有一天,我正在看昨天的旧报,等候今天的新报的时候,忽然上海方面枪炮声响了,大家惊惶失色,立刻约了邻人,扶老携幼地逃到附近江湾车站对面的妇孺救济会里去躲避其实倘然此地果真进了战线,或到了败兵,妇孺救济会也是不能救济的不过当时张皇失措,有人提议这办法,大家就假定它为安全地带,逃了进去那里面地方大,有花园、假山、小川、亭台、曲栏、长廊、花树、白鸽,孩子一进去,登临盘桓,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忽然兵车在墙外过,上海方面的机关枪声、炮声,愈响愈近,又愈密了大家坐定之后,听听,想想,方才觉得这里也不是安全地带,当初不过是自骗罢了有决断的人先出来雇汽车逃往租界每走出一批人,留在里面的人增一次恐慌我们集合邻人来商议,也决定出来,逃到杨树浦的沪江大学于是立刻把小孩们从假山中、栏杆内捉出来,装进汽车里,飞奔杨树浦了所以决定逃到沪江大学者,因为一则有邻人与该校熟识,二则该校是外国人办的学校,较为安全可靠枪炮声渐远弱,到听不见了的时候,我们的汽车已到沪江大学他们安排一个房间给我们住,又为我们代办膳食傍晚,我坐在校旁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怅望云水遥忆故居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采花、卧草,争看无数的帆船、轮船的驶行,又是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
次日,我同一邻人步行到故居来探听情形的时候,青天白日的旗子已经招展在展风中,人人面有喜色,似乎从此可庆承平了我们就雇汽车去迎回避难的眷属,重开我们的窗户,恢复我们的生活从此“逃难”两字就变成家人的谈话的资料这是“逃难”这是多么惊慌、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然而人物一无损丧,只是一次虚惊;过后回想,这回好似全家的人突发地出门游览两天我想假如我是预言者,晓得这是虚惊,我在逃难的时候将何等有趣!素来难得全家出游的机会,素来少有坐汽车、游览、参观的机会那一天不论时,不论钱,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举行这游历,实在是人生难得的快事!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这快味!他们逃难回来以后,常常拿香烟簏子来叠作栏杆、小桥、汽车、轮船、帆船;常常问我关于轮船、帆船的事;墙壁上及门上又常常有有色粉笔画的轮船、帆船、亭子、石桥的壁画出现可见这“逃难”,在他们脑中有难忘的欢乐的印象所以今晚我无端地问华瞻最欢喜什么事,他立刻选定这“逃难”原来他所见的,是“逃难”的这一面不止这一端:我们所打算、计较、争夺的洋钱,在他们看来个个是白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一切建设,一切现象,在他们看来都是大自然的点缀,装饰。
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他学习!一九二六年(有删改)文本二:丰子恺笔下的儿童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极具感染力他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我向来憧憬儿童生活……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在丰子恺眼中,儿童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在中国美术史中,孩童题材的文化内涵源自多层面,是儒家孝文化、佛家莲生贵子的生命传承、民间祥瑞祈福等思想的合流孩童形象早见于秦汉工艺美术,绘画可溯至六朝,而至两宋时期婴戏图盛行,以精细地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儿童状貌或祈子育婴的民俗民风为主明清时期,以木板年画为载体的“娃娃画”,则以象征性、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借用儿童形象来传递美好的愿望,如《观音送子》与传统婴戏图不同,丰子恺描绘的多是家中子女,他热爱孩子,亲近孩子,将生活中捕捉到的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付诸笔端,表现了与成人差异显著的儿童世界如他画孩子们玩过家家游戏的《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妹妹做媒人》,幼子瞻瞻头戴礼帽,软软披着红盖头,一左一右地站在阿宝旁,阿宝低头像在说着什么,搭着软软,搀着瞻瞻。
丰子恺寥寥几笔就把三个小人儿描绘得惟妙惟肖,将观者带入充满童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