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杜甫的《八阵图》赏析15篇范文.docx
42页关于杜甫的《八阵图》赏析15篇 关于杜甫的《八阵图》赏析15篇 关于杜甫的《八阵图》赏析(1) 八阵图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在唐代宗大历元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整体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 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 三分国 对 八阵图 ,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 八阵图 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 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 ,化用了《 国 邶风 柏舟》中的诗句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 遗恨失吞吴 ,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 遗恨 ,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 伤己垂暮无成 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
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名家点评 《东坡志林》: 仆尝梦见人,云是杜子美,谓仆曰: 世人多误解吾诗《八阵图》诗云: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人皆以为 先主、武侯,皆欲与关羽复仇,故恨其不能灭吴 ,非也我本意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意;此为恨耳 此理甚长 《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洒英雄之泪,唾壶无不碎者矣 《杜工部集》: 钱谦益笺:按先主征吴败绩,还至鱼腹,孔明叹曰: 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不至危倾矣 公诗意亦如此 《杜诗详注》: 下句有四说:以不能灭吴为恨,此旧说也;以先主之征吴为恨,此东坡说也;不能制主东行,而自以为恨,此《杜臆》、朱注说也;以不能用阵法而致吞吴失师,此刘逹之说也 《唐宋诗醇》: 遂使诸葛精神,炳然千古,读之殷殷有金石声 《读杜心解》: 说是诗者,言人人殊 抛却 石不转 二字,致全诗走作岂知 遗恨 从 石不转 生出耶?盖阵图正当控扼东吴之口,故假石以寄其婉惜。
云此石不为江水所转,天若欲为千载留遗此恨迹耳如此才是咏阵图之诗 《诗法易简录》: 前题《武侯庙》,故写出武侯全部精神,此题《八阵图》,故只就阵图一节写其遗恨,作诗切题之法有如是 《诗境浅说续编》: 武侯之志,征吴非所急也:乃北伐未成,而先主猇亭挫败,强邻未灭,剩有阵图遗石,动悲壮之江声故少陵低徊江浦,感遗恨于吞吴,千载下如闻叹息声也 《唐人绝句精华》: 江流 句,从句面看似写聚石不为水所冲激,实已含末句 恨 字之意 石不转 有恨不消之意,知此五字亦非空设杜甫运思之细,命意之高,于此可见 关于杜甫的《八阵图》赏析(2) 诸葛亮之八阵图考述 摘要 关键词 绪论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自然对“智绝”诸葛亮有很深的印象,对其可挡10万精兵,阻陆逊道路的八阵图充满好奇本人也是通过《三国演义》这本书认识了诸葛亮,才知有八阵图这种东西,于是参看资料,想要把它搞明白本文主要分两大部分,其一是考述诸葛亮的确有作八阵图,通过各种收料以及前人研究结果来证明八阵图的存在,并进一步考证它的遗址,让更多的人知道八阵图的存在;其二是向读者展示诸葛亮作八阵图的原因、历史基础等相关内容。
正文 一、诸葛亮作八阵图的历史痕迹 从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到罗贯中的“可抵10万精兵”,让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的八阵图既可以与“三分天下”比名气,又可与“10万精兵”比力气,神奇的八阵图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在哪里?自古文学创作都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杜甫与罗贯中都是文学家,他们的话自然不可信我们只能从正史中寻找依据 八阵图真实存在过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古人,要研究他的八阵图,陈寿的《三国志》是最直接、最可靠的史料了《三国志》中明确提到“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这里的“八阵图”即是本文要研究的对象从陈寿的描述中可知,诸葛亮善于思考,喜欢搞各种发明,如“连弩”、“木牛流马”等,相信有如此巧思,“作八阵图”也极有可能的除了以上的记载以外,《三国志》中虽再无其它关于“八阵图”的只言片语,但单凭着一句,我们就可以确定当时是有诸葛亮“作八阵图”之说的 关于“八阵图”,唐官修史书—《晋书》则有更多的记载其一是《马隆传》,记载如下:“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这段史料的背景是魏将马隆征讨凉州,大体释义是:大将马龙效仿诸葛亮的八阵图,并更具实际情况加以改进,设了偏箱车。
那么他的战况如何了?《晋书》是这样描述的:“奇谋间发,出敌不意或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贼咸以为神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当时马隆只“得三千五百人”,便使敌军死伤千人,从而击退凉州进犯的羌戎,可见八阵图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此段史料不仅证明了八阵图的存在,还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威力其二是《桓温传》,此传云:“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这里桓温并没有像马隆一样对八阵图有所认识,还把八阵图误认为是“常山蛇阵”虽没有过多描述,但足以证明桓温行军过程中有遇八阵图,只是未能辨识 《晋书》是唐朝的官修史书,离三国有点远,我们不妨来看看北齐魏收著的《魏书》《魏书》有云“修立战场,十日一习,采诸葛亮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使其解兵革之宜,识旌旗之节,器械精坚,必堪御寇使将有定兵,兵有常主,上下相信,昼夜如一 这段史料是高闾上表魏宣帝的话,意思是让国家修建士兵训练的场地,关键是要将场地依照依照诸葛亮的八阵之法修建,并让士兵定期练习此处提及诸葛亮的“八阵之法”,可以证明诸葛亮的“八阵图”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到了北魏时期还未失传,甚至于到了北齐还有人知晓。
综上所述,基本可以确定诸葛亮的确有作“八阵图”,换句话说“八阵图”是存在的,并不是罗贯中的文学创作那么它仅仅是诸葛亮的一张图纸,还是诸葛亮有真正将它用于战场呢?据相关史料记载及各位学者考证,基本可以确定有三处八阵图遗址是可信的,分别为沔阳八阵图、弥牟八阵图、鱼复八阵图三处,即现今的陕西汉中定军山附近、四川新都县北、四川奉节县东 2、八阵图是围阵,以守为主 历史基础 说到八阵图,我们很难不把它与八卦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它们的确存在着莫大的关系一般认为八阵图是依据八卦之原理而造,连名字也有八卦而演变而来那我们先从诸葛亮的八阵图寻根求源 八阵图的直接源头 《兵略纂闻》记载,“黄帝按井田作八阵法,以破岁尤古之名将知此法者,惟姜太公、孙武子、韩信、诸葛孔明、李靖诸人而已其名之曰天、地、风、云、龙、虎、鸟、蛇者,则孔明也[5]由此可以推断,诸葛亮的八阵图是在黄帝兵法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 那么八阵图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华夏的黄帝史料证明,黄帝确有制八阵图的记载黄帝设八阵之形[6]宋代著名学者李昭在《八阵论》中也论述道:“昔黄帝潜通八卦,而建一都之法。
默会九天,而设三军之制[7]这两则材料清晰地指明了黄帝制八阵图的事实 八阵图与八卦的关系 李昭在《八阵论》同时还提到“故其制为八阵,自九天而进而演之,纵横皆八,而有八八六十四阵者,所以通乎八卦也这说明八阵在一开始就是八卦的理论创造的,诸葛亮在学习黄帝兵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周文王后天八卦的“遗法”,加以融会贯通,从黄帝到诸葛亮,从八阵的创立到八阵图的发展,其兵法的八阵与哲学思想上的八卦是相通的,是紧密相联的正所谓“孤证不信”,仅凭李昭的《八阵论》来证明八阵图与八卦有联系很难让人信服我们也可以从其它方面来佐证此观点 与李昭同为宋代的赵忭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八阵取诸八卦,欲包并八荒也 “今按八阵,谓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者是也[8]李昭的话告诉我们八阵图取之于八卦,并以八卦的方式排兵布阵 王缁尘在《诸葛忠武侯评传》中也明确的说:“八阵又名八卦者,以此阵配置周密,猝迂敌人,不致仓皇失措;接战持久,则以生力军与交战军相互调剂,使力不乏而进退出没,必极其便利其意有类于阴阳奇偶之错综参互,故以八卦名之,此八阵图之概略也[9] 王缁尘直接把八卦说成是八阵的别名,并指出八阵图的特点类似于阴阳奇偶一样错综参互,这与八阵图如出一辙。
这些皆说明八阵不仅源于八卦,取之于八卦,而其本身就是八卦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变化那么八阵图的源头在八卦,那八卦又源于何时呢? 八卦—八阵图的根本源头 “八卦”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系辞下传》,《系辞下传》里有这么一句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伏羲氏是八卦的原创者有了原创,必有继承与发展的人这个重任就落到姬昌头上了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10]这说的是在商末帝辛时代,纣王无道,周文王姬昌对“伏羲八卦”作了进一步的推演,发展成了“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文王八卦正是诸葛亮所接触的八卦知识 综上所述,八阵图最早的源流还要从伏羲氏算起 诸葛亮之前的八阵图 诸葛亮的八阵图并不是直接继承黄帝的八阵图,从黄帝到诸葛亮还有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诸葛亮推演八阵图之前,还有几位接触的军事家也不同程度的发展了八阵图,这位诸葛亮的推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兵略纂闻》记载至少有姜太公、孙武曾或多或少涉及过八阵图。
1、姜太公的“太公阵法” 有关姜太公与八阵图的联系在史籍上并不多见,只有《唐太宗李公卫问对》提到“太公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