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研讨交流材料:细致解读考试大纲说明查漏补缺扎实灵活备考.doc
19页细致解读考试大纲说明,查漏补缺扎实灵活备考一、细致解读2018年考试大纲的说明(一)与2017年对比 与2017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历史)相比照,2018年考试大纲没有任何修改和变化,仍分四部分:前缀、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题型示例这四部分内容与2017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这说明在2017年有极大变化的基础上,2018年的历史高考会持续稳妥的进行 (二)前言解读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前言是后面三部分内容的总纲,后面所有内容都是前言部分的实例前言将基础、学科素养和能力要求有机结合,所以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难度仍会很大三)具体例题分析1.考核目标与要求考核目标与要求共四点十二项,这是师生备考需要熟知的前提,只有真正了解目标和要求备考才不会偏离方向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2. 例题、样题分析(1)选择题将基础知识与新材料有机结合,侧重了能力要求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前两项中的6个例题,其中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有5个选择题部分体现了前言中的“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例如考试大刚说明例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本例题的难度并不大,只要利用材料中的“西周时代”这一关键的时间信息,再结合基础知识,明白历史“历史叙述”和“历史事实”的不符就能排除错误信息,得出正确答案。
2)非选择题侧重“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后两项中的6个例题全部采用非选择题,侧重了前言中的“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多种史料形式并用获取和解读信息”中的第一条就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例1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12个样题中使用了2幅图片和3个表格4)中外关联,利用时代历史发展的特征分析异同在7个非选择题的例题中,例2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例8人权观,例12的明清之际的江南手工业和英国工业革命,共有3个题,样4、样5从中外对比的角度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分析中外历史发展的异同5)侧重历史阶段性事件的相互影响和关联,体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例3清代小说的兴起、例7 孝文帝庙号改革两题必须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样6不同时期的儒学发展特点6)唯物史观主要通过对学科素养的认识进行考查例6对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的不同加载、例9陈寿、朱熹、郭沫若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和评价标准、例10中1960年的“抗日战争”目录,主要通过历史学科基本素养的形式体现考查各种唯物史观。
7)样题中的非选择题注重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样4“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样7节日“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都是侧重总结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8)发现、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例10、11、12、样7、8、9,都是从这一角度考查,并且出题的形式不同二、一轮备考复习的优势与问题(一)优势1.老师们对高考研究早,研究的透,对全国卷试题把握到位2.根据课标、高考大纲和对全国卷试题的针对性分析,每节课列出细目表,并有对历史概念、历史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大量史料补充,大约有30万字,是学生有了较为深厚的知识积累3.学生对史料阅读有了较好的方法运用,分析、归纳、概括、表达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升4.学生的和通史意识强,经过一轮复习,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通史意识5.学生发现、解决、论证问题的能力较强6.单科尖子生的成绩较为突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均出现90分以上的分数7.备课组团队协作意识非常强,在任何有利于备考的问题上事情上,都能拧成一股绳,良好的备课组教学环境和意识,是我们的骄傲二)问题1.基础知识不扎实因一轮复习中补充大量阅读材料,但历史学习每周仅有5节,时间和材料的补充出现了冲突的现象,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不扎实。
2.历史学科学习时间少在一轮复习过程中,老师把大量时间用在了分析高考试题、总结高考命题规律和搜集材料上,对学生的作业检查跟的不够及时,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时间不够3.定时定量训练训练少因一轮复习中急于感复习进度,时间紧,所以压缩定时定量的做题时间,导致学生做题速度慢、答题不规范、书写不认真等一些列问题存在4.学生自己动手整理笔记和错题本的意识弱,有很多学生习惯于简单记忆,而不自己动手整理笔记,导致教材知识和补充的史料支离破碎,没有形成系统的结构体系三、二轮复习思路和具体做法1.主要目的:把握方向、整合知识、构建网络、热点渗透、规范答卷,提升能力2.做到三个转变:(1)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掌握.(2)将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3)把分散到各节中的高考规律进一步总结,形成较强的应试技巧3.把握三个基本原则(1)重点性原则:根据考纲要求确立重点和可能的考点为重点专题2)基础性原则:专题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训练题目以中低档题目为主,突出课本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夯牢砸实,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训练学生应试能力。
3)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材料编写以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为前提,教师的作用是提供材料、方法指导、解疑答难4.二轮复习具体做法根据对《考试大纲的说明》解读、高考试题的分析和高考规律的总结,结合一轮复习的优势与问题,做好以下九个方面措施,做到查漏补缺扎实灵活1)重视基础,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习题化,扎实的历史基础是成功解题、获取高分的关键,高考历史试题不会直接考查课本上的原话,但高考试题大多能在课本上找到它的“根”,二轮复习要做到回归课本,将模拟试题中的有价值的原题或变式题运用到学案中.(2)突出专题设计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思路3)构建知识网络,突出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二轮复习要在形成知识体系上下足功夫,注重知识的不断深化,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模糊的清晰起来,缺失的填补起来,杂乱的条理起来,孤立的联系起来,构建知识网络,完善认知结构养成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归纳,在反思中提炼.(4)课堂教学实用有效知识上“要点化”;方法上“情境化”;操作上“程序化”;思维上“自然化”;教学上“互动化”;训练上“分层化” ①错得较多的——批改时要找出错误的根源,讲解时要指出题目的 关键点和学生思维的障碍点; ②思路较多的——批改时要记录下学生的不同方法,多种解法讲解后,要进行优化提炼,归纳最佳解题方案; ③易于变式的——强调变式教学,但不是为了变而变,变得要有道理:类型相近、逆向思维、合理迁移、拓展推广。
讲解时,一个新题出来,一定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思考④强化弱点的——主要针对一轮复习中暴露的薄弱环节讲解时,可展示一轮复习中错得较的题目,也可以用相近的问题来练习, 切实做到查漏补缺5)插综合训练为主,以各地一模考试试题训练为主,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要求学生做到会对全美6)考练化思路:把好六道关,达到练基础、练方法、练规范、练速度的目的①把好检测次数关,②把好试卷质量关,③把好检测规范关,④把好试卷批阅关,⑤把好成绩分析关,⑥把好试卷讲评关7)做好尖子生和边缘生的工作.尖子生侧重自主学习能力,边缘生的主要形式是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进行十分钟做题训练,既限时训练又可以发现学生做题出现的问题8)加强集体备课研究研究学情(尤其是目标生),做好总结、反思,即画“龙”要点“睛”群策群力,教学思路上的高度统一性和各自的特长相结合,因材施教9)关注十九大报告的重点信息,作为历史高考热点的主要依据四、二轮复习的课型突出特点1.专题复习课:(1)整体把握,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2)局部归类,解决“一盘散沙,不得要领”的问题 (3)突出重点,解决“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 (4)讲清规律,解决“就事论事,就题论题”的问题。
5)矫正补偿,解决“亡羊补牢”的问题 2.训练讲评课:讲评课的教学要体现针对性(讲其所需,释其所惑)、准确性(言之有据,正误确凿)、系统性(纵横联系,前后衔接)、启发性(启发思维,注重点拨)、拓展性(举一反三,开阔视野)、时效性(快批快评,趁热打铁),讲评前要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集体备课研究,争取讲评课做到:问题诊断“准”,整改复习措施“稳”,解决问题和分数提高“狠” 2018年3月专题九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编写:潍坊一中 高三历史组【考点解析】考纲考点维新思想1.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 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原因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影响大众传媒的发展1. 近代报业的发展2. 影视的普及和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解析】1.题型上:选择题和材料题每年都涉及,属于高频考点。
2.命题方向上: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仍是命题主要方向 3.命题内容上:以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科学思想为主,但新思潮的萌发、洋务派中体西用、革命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仍有考查可能复习建议:纵向上重点把握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基本演变历程及呈现的特点横向上通过与各个时期政治、经济的联系分析思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解析】1.题型上:一选择题为主,材料新颖,图片、表格都可能成为材料载体2.命题方向上: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方面仍是命题主要方向 3.命题内容上:以社会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引发变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原因的理解复习建议:把握基础史实,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社会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线索梳理】1.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率先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