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现象1.ppt
28页一、犯罪现象概述,1.概念:一定时空中征表、状述和反映犯罪原因并被犯罪原因所决定,进而为预防犯罪提供依据的有关犯罪、犯罪人-被害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总括 2.犯罪学中的犯罪现象与刑法学中犯罪现象的不同 思考:犯罪学中的犯罪原因与犯罪现象的关系,与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有什么不同? 3.内容 (1)犯罪状况 (3)犯罪特点 (3)犯罪规律,,4.特性 (1)直观性 (2)综合性 (3)因果性 (4)相关性 (5)饱和性,二、犯罪现象的状况,1.发达工业国家的犯罪状况: (1)工业革命――19世纪末 (2)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来 2.发展中国家的犯罪状况 3.中国的犯罪状况 (1)社会主义初创时期的犯罪状况(1950-1965) (2)“文革”时期的犯罪状况(1966-1976): (3)改革开放以来的犯罪状况:,4.参考资料:,新中国的五次犯罪高峰--反映了怎么样的犯罪规律? (1)建国初期,峰顶为1950年,当年立案53.1万起,发案率9.3起/万人 (2)三年困难时期,峰顶为1961年,当年立案42.1万起,发案率6.4起/万人 (3)文革期间,峰顶为1973年,当年立案53.5万起,发案率6起/万人 (4)70年代末80年代初,峰顶为1981年,当年立案89万起,发案8.9起/万人 (5)改革开放之后,峰顶1991年,当年立案236万起,发案率20起/万人,三、犯罪行为,1.概念: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处罚的客观外在活动,是犯罪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2.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构成要素--与刑法学中相似概念的比较,,3.犯罪行为的类型 4.犯罪黑数理论 (1)概念:与犯罪明数相对的概念,又称犯罪暗数或犯罪隐匿数,指没有编入警方犯罪统计中的犯罪行为的总数,对潜伏的犯罪总量的估计值 “漏斗效应” A.绝对犯罪黑数 B.可疑犯罪黑数 C.相对犯罪黑数,,(2)犯罪黑数的统计方法: A. 实验方法 B. 参与性观察 C.罪案自报 D.被害人调查(NCVS) E. 询问知情人 (3)德国犯罪隐案的研究成果 (4)我国犯罪黑数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5)研究犯罪黑数的意义,四、犯罪人,1.概念: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及其他严重社会越轨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谴责的自然人和法人 2.外延——广于刑法学中的犯罪人 (1)实施了刑法所规定的犯罪的人 (2)实施了吸毒、卖淫等越轨行为及某些自杀者 (3)实施了违法行为的人 (4)实施犯罪或危害社会行为的精神病人和变态人格者 (5)达到送交工读教育或少年收容年龄、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3.犯罪人的本质属性,以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学分析报告为例 (1)人及犯罪人的一般属性 A.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融合 B.具有自由意志的精神性存在 C.人性的“善”与“恶”,2.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反社会性,反社会性:犯罪人的人格所呈现出的与社会规范和价值准则相悖的品质或倾向。
A.具有错误的信念体系 B.具有歪曲的需要结构或者需要的满足经常处于挫折状态 C.自我意识发展欠缺 D.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 E.不良行为方式或者生活方式的习癖化,4.犯罪人的实证研究,(1)犯罪生涯研究 A.概念:对个人成为犯罪人的过程以及个体犯罪行为的纵向序列进行研究,是一种典型的个案研究或临床研究 B.研究方法 a)出生群体研究 b)自我报告研究 c)犯罪人个人史研究 d)实地观察,,C.描述因素 a)犯罪者身份 b)犯罪频率 c)犯罪的严重程度 d)犯罪生涯长度,犯罪生涯研究实例,1.马加爵杀人案,,2.黄勇“智能木马”杀人案,,3.杨新海三年流窜四省杀死65人强奸23人系列案,(2)犯罪人口研究——人口社会学方法,A.性别: a)性别差异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所占比例不同 b)性别差异与犯罪种类 c)性别差异与犯罪方式 d)性别差异与社会对犯罪的反应 B.年龄: a)年龄与犯罪率 b)年龄与犯罪类型,五、被害人,1.被害人学的产生 被害人地位转换的三大时期 “黄金时期”—“衰退时期”——“复活时期” 被害人学的产生及地位 2.被害人的概念 又称为受害人,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承受者又称为受害人,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承受者,,3.被害人的特性 (1)被害性 A.被害受容性 B.被害敏感性 C.被害敏感性 (2)互动性 (3)有责性 4.被害人的类型,,(1)根据被害人的责任及有无程度 无责性被害人和有责性被害人 (2)根据被害事实是否发生 既然的被害人与潜在的被害人 (3)根据被害人对于被害的意愿 自愿性被害人与被迫性被害人 (4)根据被害人被害倾向的有无 机会性被害人与状态性被害人,,(5)根据被害人被害的真伪 真实的被害人与虚假的被害人 (6)根据被害人的人格与个性倾向性 暴君型被害人、抑郁型被害人、生物生理的被害人 (7)根据被害人彼此的连接程度 共同被害人与独立被害人 (8)根据被害人所承受的被害现象的个数 复合被害人与单一被害人 (9)根据被害人的年龄和性别 女性被害人和老年被害人等,,(10)根据罪犯所感知的被害人价值的隐现有无 无名的被害人和有形的被害人 (11)根据被害原因 环境的被害人、技术环境的被害人、社会环境的被害人 (12)新型被害人 A.人权概念被广泛日常运用,“人权”受到侵犯的被害人 B.新的“犯罪化”扩大了被害现象的认识领域与法律范围 C.心理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鉴别出新的病症类型,产生了新的被害人类型。
5、被害现象,(1)原生损害与派生损害 (2)再度被害与重复被害 (3)复合被害与共同被害 (4)被害烙印、被害后遗症、被害标签 (5)被害暗数、被害率、被害盲点症,6、被害原因——罪前情景因素之一,(1)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2)冲突模式 (3)催化模式 (4)斯德哥尔摩模式 奥地利女孩娜塔莎·卡姆普重新出现, 使奥地利时间最长、最引人注目的 一起绑架 案结案,,,7.被害预防,犯罪和个体为免遭犯罪侵害,防止被害现象产生而采取的一切阻遏、减少被害可能性的对策总和 与犯罪预防的关系,被害预防是一个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综合性工程,从被害人个人的角度,有以下方法:,,(1)被害人贬值 (2)被害人的非人格化 (3)被害妇女的非女性化 (4)被害人处遇诊所 典型个案:针对家庭暴力的多机构合作干预.ppt,8.被害赔偿,(1)概念 (2)理论根据 (3)国际立法 (4)国内立法和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