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论文 论道德情感.docx
10页国学论文 论道德情感 本文从梳理康德的道德情感始,证明在道德学说方面,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最能与中国的儒学相通的人不过,一旦涉及到道德实践,康德的道德情感、良知等等便成为了外在的东西可能这个问题,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东方意义上的圣人才能够加以解决的因此本文以孔子的伟大教诲终 道德情感;康德;实践理性;自由;孔子;仁;乐一道德情感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处于什么地位,或者说具有什么功能?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何谓道德情感(dasmoralischeGefühl)?康德在?德性形而上学?中有专门的论述他说:“道德情感是对于仅仅出于我们的行为同这义务法那么的一致或者冲突的意识而来的那种快乐或者不快的感受〞在这里康德明确地将道德情感同一般感性的或本能的(pathologisch)情感区别开来道德情感是每个人,作为道德的存在者,自己就根源地具有的;它仅仅是主观的东西而不能充当知识;它是与纯粹实践理性及其法那么直接相关的SS.530-531),(437-439页)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在论述“纯粹实践理性的动力〞时,更是把对于道德法那么自身的敬重看作是道德情感,(S.202),(87页)甚至是唯一真正的道德情感。
S.208),(93页)因为它仅仅是由理性导致的,只是充任使这个客观的德性法那么成为那行为准那么的动力S.197),(82-83页)因此它也就是这唯一无可置疑的道德动力S.199),(85页)人作为道德存在者赋有道德情感,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人为什么是甚至首要地是道德的存在者或者说道德的动物呢?借助现象学的“悬置〞方法,我们来尝试地找寻人身上有什么是不可悬置的,一旦将其悬置了,人也就会不成其为人了哩!金钱、财富、权力、荣誉、地位、名分、知识……这样些显然外在的东西,乃至人为获得它们而拥有的那些相应的能力,能否被悬置呢?我没有钱、没有财富,我没有能力去挣钱,那么我会很贫穷,甚至生存都难以维持,我只有极其艰难地度日,但是我仍然坚持不去欺骗、偷盗、抢劫,甚至我乞讨也坚持不取嗟来之食……那么,即使我已经落落入了这样的境况,我也仍然不失为一个人!我仍然值得被尊敬,不为别的,就为了我的那份坚持没有金钱尚且如此,可想上述其他的就更可以是如此再来看看身理心理上的条件,我残疾、半瘫、全瘫、内部器官疾病机能不健全……但我仍然坚持我的生命、不自暴自弃,一有可能仍会关心他人;甚至我痴呆,只要我仍然能够傻笑面对善意、狂怒对待罪恶,我就依然不失为一个人!依然有资格受人尊敬。
最极端的莫过于一个人生命的丧失,倘假设损人即可得生,却不为而死,那么这个人就不仅不失为人,而且是人中之大丈夫!是很值得尊敬的反之,倘假设我损人为生,有健全的身体却自暴自弃,或者自私自利,决不关心他人,为富不仁,争权夺利,沽名钓誉……这样,我或许会使人厌恶,遭人畏惧,却决不会令人尊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才断然地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二三七页〕这样我们便可以得出,那始终不得悬置的、须臾不得离弃的,至少在人这个层面,也就是我们的人格及其尊严!而能够赋予每个人以人格及其尊严的,就只有人的纯粹实践理性、善良意志以及道德实践道德才是人的真正的故土!只有在这道德的故土里,才会是“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告子下?〕〔三五三页〕康德也正是因此而确立纯粹实践理性的优越与优先的地位,(SS.249-252),(131-133页),(53-54页)确立一个无条件的善良意志是彻头彻尾地善良的,绝不会是恶的S.70),(90页)这里的善良意志也就是孟子的良能良知于是人天然地就赋有道德情感,这应当不是问题。
这道德情感一本于良能良知或者善良意志,始终维系着道德意向,促使我们不断地去践履道德法那么诚如孟子所言:“口之于味也,有同耆〔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三三O页〕康德虽然是一位哲学家,但他也十分信任普通人的善良意志,他认为,每一个人,以至最普通的人,既不需科学,也不需哲学,就能够知道,每一个人必须做什么,必须知道什么而且能够知道,这样做是老实与善良的,甚至是智慧与高尚的S.31),(54页)二我们知道康德在哲学上始终坚持划界的立场,譬如首先有神人相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以及感性与知性、知性与理性的区别,现象与自在之物、现相与本体等等一系列的区别与区分不过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出他有着某种或隐或显地一以贯之的东西从纯粹实践理性的优越性与优先性着手,我们试着来寻求这个东西首先,纯粹理性必然是现实地实践的,根本上是以人自身、人格的提升与完善为目的的它对人的道德行为有着直接的关切,保障意志自由并赋予人以唯一的天赋自由权利,以让人能够自由、自主、自觉、自律地成其为人!于是人的至善乃至圆善成为了人的理想目标!通常我们会成认人是理性的存在者,人是自由的存在者。
正因为我们是理性的存在者,所以我们是自由的存在者;而如果我们丧失理性,那么我们也就同时丧失自由可见上述两种说法是逻辑地等值的但令人不解的是,人们却不愿意成认人在本质上是道德的存在者事实上说“人是道德的存在者〞,同说“人是自由的存在者〞,以及同说“人是理性的存在者〞都是逻辑地等值的因为康德也曾明确地指出:“这自由诚然是那道德法那么的存在理由(ratioessendi),那道德法那么却是这自由的认识理由(ratiocognoscendi)因为如果这道德法那么不是预先在我们的理性中被明白地思想到,那么我们就决不会认定某种像自由一样的东西〔尽管这并不自相矛盾〕但是,假使没有自由,那么这道德法那么就不会必然地在我们之中找到〞(S.108),(2页)由此我们首先可以说,只有人是自由的,人才会是道德的进一步我们根据自由本身的定义还可以说,人一旦是不道德的,那么,他要么是受到了外部条件〔像环境、他人等等〕的强迫;要么是受到了内部条件〔诸如本能欲求之类〕的强迫,总而言之,他立即丧失自由,因而他是不自由的这样我们便又可以得出:如果人是自由的,那么他是道德的所以说“人是道德的〞,同说“人是自由的〞是逻辑地等值的,因而也同说“人是理性的〞是逻辑地等值的。
就这层意思我们在孟子的话中体会得更加真切他说:“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三五四至三五五页〕这里的“仁义礼智根于心〞表达的就是“人是道德的存在者〞所以是“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同上〕〔三五O页〕其次,理性在其理论思辨与认识的活动中,即使是在直观或者经验的领域中,也必须是在纯粹理性及其理念的关切之下才会得以进行这自由概念既然已由这纯粹实践理性的一条绝然的法那么所证明,它就充当了这纯粹的、甚至这思辨的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顶石,……〞(S.107),(1-2页)事情很清楚,每一个人,甚至所有的理性存在者,无论是在实践行为中,还是在理论活动中,“都须服从这条法那么,每一位理性存在者都决不应把自身和所有其他的理性存在者仅仅当作工具,而应当始终同时看作就是自在的目的自身〞S.66),(86页)正是因此我们才有权要求所有的科学家都应当自觉地把自己的科研以及科技活动纳入到实践理性,也就是道德的约束范围,纳入到为实现人类至善的理想目的之下。
但凡与此背道而驰的科学活动,譬如目前克隆人的研究,以及一切企图通过生物学、生理学,甚至生命科学的方式来“改造〞或“再造〞人、“改造〞或“再造〞人性,都是我们所坚决反对的!因为他们都极其严重地违背了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法那么他们也根本不明白,人性的至善是只有通过人自己自由、自主、自觉、自律地达成的,任何科技无论它有多么的先进、多么的兴旺,对此都只能是无能为力的况且一种动机不纯善的活动,它的结果也就只可能是加倍不纯善!再次,在反思判断力〔审美判断力、目的论判断力〕领域,同样始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作为自由的存在者让自然也成为自由的,即理性正因其“自由〞之本性,才使得我们作为理性的存在者不汲汲乎向大千世界〔现象界〕“索取〞,而可以〔被允许〕进入自在之物从而达成一个“无法之法〞或“无序之序〞的和谐完美的境界于是这个世界的成员——“我〞和“你〞〔他人〕、“他〞〔自然〕皆非“臣民〞,都是平等的、活生生的“自由民〞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论中说道:“有两样东西,我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沉思,就愈使这内心充满时时更新、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那么〞(S.300),(177页)有学者将这里的“景仰〞(Bewunderung)译为“惊赞〞。
我作为自由的存在者惊赞这大自然的“奇迹〞(Wunder),惊赞“我头顶上的星空〞,这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自然的必然性〞,而是指“自然的目的性〞,即“战胜那些更多属于我们身上的兽性而与我们更高天职的教养极端对立的爱好〔对享受的爱好〕的粗野性与狂暴性,以扫清这人性开展的道路〞(SS.302-303),(291页)而且,只有在仅仅作为自由的存在者,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当中,才会遇见就这个目的而言的无条件的立法,因而正是这种无条件的立法才单单使得人有能力成为一种终极目的,那整个自然都是在目的论上附属于这个终极目的的S.305),(294页)正是因此康德认可的唯一神学是“道德神学〞(Moraltheologie),它对一个至上存在体的此在确实信是基于德性的法那么,也就是视其为这一切德性的秩序与完满性的原那么A632/B660),(553页)“这道德神学使我们通过适合于这所有目的的体系,实现我们在现世中的天职,而不要狂热地,或者完全放肆地离弃这一种道德立法的理性在这善良品行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将这种指导与那至上存在体的理念直接挂钩〞(A819/B847),(675页)康德在这里特别突出强调的是人的自由与自主和在道德上的自觉与自律,而神学的道德、宗教的道德往往是他律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以贯之于康德哲学中的东西,就是这自由与实践或道德的主体性原那么正是在这点上,康德甚至超越了整个西方哲学的理路,而独与我们的儒学相会通三道德是实践的事情无论我们怎样的论说与追问道德的理据,甚至追问到先天先验、形上超越的层面,道德还是要时时地落实到我们当下的生活之中既然人就是道德的存在者,那么人当然应该按照道德的原那么去生活康德在这方面为我们奉献了两个原那么,一个是康德反复强调的道德的绝对命令:“要只按照那种你同时能够愿意其成为一条普遍的法那么的行为准那么去行动〞(S.51),(72页)另一个是判断我们行为的道德性的标准,即只有出于责任(Pflicht)的行为才赋有道德价值SS.22-26),(46-49页)前一个原那么在儒学中被孔子切己地表达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的对话与叙事既切人切己,又切实切事,而且其上,可以成为原那么;其下,以之来实践更不会有丝毫的隔膜真正地,只有在孔子这里,道德才成为了人的故土,道德实践也才真正地成为了自由、自主、自觉、自律的行为相应于康德的德性判准,?论语?有如下的一些表达,譬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述而第七?第一四章〕“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古之学者为己,……〞〔?宪问第十四?第二五章〕〔一五五页〕“君子求诸己,……〞〔?卫灵公第十五?第二O章〕〔一六五页〕等等从字面上看,康德的表述更像是“原那么〞,然而却并不就更利于实践道德上的事往往间不容发,必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