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中国哲学史 下.docx
8页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中国哲学史 下 名词: 北宋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 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邵雍 理学四学派:张载关学、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朱熹蜀学 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数学(邵雍)、“理学”(程朱)、心学(陆王) 宋明理学的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张载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
程朱理学正宗: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道南一脉) 洛学:重视对经典“义理”的阐释,弘扬“四书”确立以《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为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传与天理人欲之辩为正统 道南学派:杨时,于静中体验未发之中 湖湘学派:明于天理人欲之辨,对心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特点是尊奉理学、重经世务实、不存门户之见,抱兼容并蓄态度胡安国、胡宏父子是湖湘学派的开创奠基者、张栻使湖湘学派达到了极盛,那么是张栻 鹅湖之会:吕祖谦邀请朱熹及二陆相会于鹅湖寺其本意是“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于一就治学方法问题而展开的面对面的辩论,最后因双方观点反差太大,难以沟通告终 泰州学派:明代中后叶,与社会生活中商品经济的孕生及初步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产生相适应,泰州学派崛起于民间王艮、颜钧、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等前承后继鼓倡、推扬起具有“异端”特色的平民儒学思潮 东林党:东林党、源於王学由於理学重视气节,王学又特重知行合一的实践面对晚明腐败的政局,顾宪成等人组成了东林党,与弄权误国的阉党对抗,引致东林党争 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
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万理具于一心 太虚即气 理一分殊 独化 道统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知难行易 正蒙 无极而太极 易简工夫 事功学派 童心即真心 《传习录》 《西铭》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名词: 北宋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 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邵雍 理学四学派:张载关学、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朱熹蜀学 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数学(邵雍)、“理学”(程朱)、心学(陆王) 宋明理学的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张载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
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 程朱理学正宗: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道南一脉) 洛学:重视对经典“义理”的阐释,弘扬“四书”确立以《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为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传与天理人欲之辩为正统 道南学派:杨时,于静中体验未发之中 湖湘学派:明于天理人欲之辨,对心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特点是尊奉理学、重经世务实、不存门户之见,抱兼容并蓄态度胡安国、胡宏父子是湖湘学派的开创奠基者、张栻使湖湘学派达到了极盛,那么是张栻 鹅湖之会:吕祖谦邀请朱熹及二陆相会于鹅湖寺其本意是“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于一就治学方法问题而展开的面对面的辩论,最后因双方观点反差太大,难以沟通告终 泰州学派:明代中后叶,与社会生活中商品经济的孕生及初步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产生相适应,泰州学派崛起于民间王艮、颜钧、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等前承后继鼓倡、推扬起具有“异端”特色的平民儒学思潮 东林党:东林党、源於王学。
由於理学重视气节,王学又特重知行合一的实践面对晚明腐败的政局,顾宪成等人组成了东林党,与弄权误国的阉党对抗,引致东林党争 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万理具于一心 太虚即气 理一分殊 独化 道统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知难行易 正蒙 无极而太极 易简工夫 事功学派 童心即真心 《传习录》 《西铭》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