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四月初八瑶侗苗族.pdf
2页农历四月初八瑶侗苗族“仙家服食”乌饭来源:道教之音作者:杨盛科时间 :2015-04-29 14:41:31 次 繁體中文版访问道教之音农历四月初八日,湖南邵阳城步苖族自治县境内的瑶、侗民众和杨、兰、李等姓的苗族民众流行有吃乌饭的习俗,俗称过“乌饭节”, 此俗流传至今己上千年乌饭即乌黑色糯米饭, 其色是用一种叫青精树叶染制而成,有一股特殊的香味青精树俗称乌饭树,系杜鹃花科常绿灌木,高1 到 3 米,多分枝 , 其茎叶均可入药,有益精气、强筋骨、明目、止泻等功用乌饭的制法是: 先将适量的青精树嫩叶捶碎揉烂至水中浸泡两个时辰(四小时) 后用纱布过滤, 再把淘净的糯米倒进青精树叶汁水中浸泡三个时辰(六小时) 后,将糯米滤干入蒸笼中蒸熟即成乌饭颜色的深浅在于青精水汁的浓度,青精水汁越浓,乌饭越黑越香唐代《本草拾遗十种》中有青精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紧小,黑如莹珠”的记载,说明唐代染制乌饭的过程十分复杂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的来历, 民间至少流传有五种说法 : 一是源于道家 从宋代起道士中就将乌饭作为“仙家服食”的长寿保健食品,后来流行于民间二是源于佛家四月八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日, 佛家弟子必须蒸乌饭先供佛,自己吃后可消灾灭病, 强身健体,民间仿之。
三是源于神话 《宝莲灯·劈山救母》的传说目连之母因触犯天规被压在九华山下,终日挨饿, 目连蒸乌饭送给其母吃,其母吃了乌饭不但维持了生命,还生津复元,脸色红润,目连成为孝母的典型四是源于牛的生日 仙牛偷偷地在四月初八下凡为百姓犁田,玉帝十分生气,就罚仙牛永留人间 百姓为了感谢仙牛, 就将它下凡那天定为牛的生日,煮乌饭给牛吃让其健身壮体, 并让牛休息一天 五是源于纪念苗族历史上的英雄,这是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兰姓苗族吃乌饭是为了纪念明代开国元勋蓝玉蓝玉被朱元璋杀后, 蓝玉之母将其头偷回来藏在一箩谷种中,鲜血把这箩谷种染成黑色, 这天正好是四月初八日其母将这箩黑色稻种播种在田里,秋收时结出的谷是黑色的, 碾成的米是红黑色的, 煮熟的饭是乌黑色的 蓝姓苗族为了纪念自己的英雄祖先蓝玉,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每家每户都要染制乌饭吃民俗学专家马少乔先生了解到兰姓苗族吃乌饭的来历后, 曾作诗一首道 :“卧地丰碑几刧尘 , 太平桥下水清清 ; 平南扫北无兰沐,未必江山得太平鸟尽弓藏事可惊, 将军几个见升平?颂歌都为升平唱,乌饭何妨吃到今!”杨姓苗族吃乌饭是源于纪念杨文广在广西柳州城脱险的经过宋代杨家将杨文广南征广西兵败, 被俘后囚禁在柳州城大狱中,终日挨饿。
其妹杨金花每次送去的牢饭都被狱卒们抢吃了, 杨文广饿得眼冒金星, 骨瘦如柴杨金花机灵一动,速从山上采回乌饭叶将米煮成乌饭送去狱卒们见牢饭黑得难看, 以为饭中伴有毒药而不敢抢吃 杨文广在黑暗的牢房中连续饱吃了几天乌饭后,迅速恢复了体力 在四月初八杨文广生日这天,杨金花将短刀藏于饭底,杨文广吃完饭发现短刀,就与埋伏在外的杨家将官兵里应外合杀出牢房,占领了柳州城 杨姓苗族为了纪念这次反败为胜的战斗, 便兴起四月初八吃乌饭的习俗 县境内的瑶族与侗族部分民众也有四月八吃乌饭的“食俗”,称为“乌饭节”据说在这天吃了乌饭夏季不生痧痱, 不发乌痧, 不生痨疮等无名肿毒, 故四月八乌饭节实为入夏保健节吃乌饭的古俗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于各民族群众中,流传至今已上千年 在同一天的节日中, 由于地域不同, 民族习俗有别, 民俗活动的内涵与形式常有很大的变异这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是不同地域的各民族群众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积累,它在保健和饮食文化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