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事迹申报材料.docx
7页新型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事迹申报材新型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事迹申报材 料料 培训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 ——县中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特色与亮点中心成 人文化技术学校位于县的北大门——镇,东邻武义,南接 县城,西交江山,北毗衢龙,是省示范性成技校、县“十 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的定点培训机构现有教职工 4 人, 外聘兼职教师 19 人,服务于镇 9 个行政村,区域面积 83 平方公里,户籍人数 9345 人,常住人口 6645 人学校以 “培训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为办学宗旨近几年 来,学校教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求真 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称赞以来, 学校分别获得县学校工作先进单位 5 次,县先进劳动力培 训机构 2 次,丽水市成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自学考试 —优秀乡镇自考工作站,省实施自学考试制度二十周 年先进集体,省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先进基地 ,校长同志 参加省农村自考巡回讲师团赴全省 11 个市地演讲;以来多 次被授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县“名校长” 、 “省千万农 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先进个人” 、 “市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 等荣誉称号 《新华社》 、 《中国教育报》 、 《日报》 、电视台、 《新农村》杂志、 《丽水日报》 、县广电台、 《新》等新闻媒 体对我校开展的特色工作,即“以市场带培训,以基地促 就业,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做法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
原 省委书记原市委书记楼阳生、原市长、市市委副 书记分别到我校进行视察调研,并对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 分的肯定 一、家门口培训,家门口就业 从本地实际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在妇女,面 广量大的农村妇女在男子外出打工之后,成为农村的“留 守女” 为此,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对农村妇女大力开展电 动缝纫操作等项目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来自镇的农村妇女 学员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家庭主妇,一心挂两头,经常请 假而且,电动缝纫培训时间较短,因此培训不能像普通 中专那样讲理论,更不能搞学院式的教学方法;应该在有 限的时间内教给学员基本操作技能,让学员学会服装制作 的基本要领,然后到企业能很快“上手” 鉴于上述情况, 学校和恒泰隆服装厂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创建“中心成技 校缝纫培训实践基地” 让学员在进入实战演练阶段后,熟 悉服装企业的生产流程培训班在组织学员实习时,按照 服装生产流水的模式,将各道工序全面铺开,教会学员开 袋、贴袋、上拉链、上领、合侧缝等工序,然后制作成衣 学校实践基地虽然每期都出现部分学员做坏衣服,但换来 了学员的进步,多数人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这门技艺, 成为技术合格的熟练工即使少数学员在规定时间内不能 结业,学校实践基地也会给其延长学习时间,仍对其进行 全免费培训。
近几年学校光是电动缝纫操作工就培训了 1500 名,但 培训合格的大部分的妇女,因上有老下有小留守在家,不 能走出去就业,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白白浪费而外面的一 些服装厂家又面临招工难的问题为此,从开始培训的那 天起,为解决学员实现家门口就业问题,学校多渠道联系, 千方百计引进企业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发展, 镇的服装厂已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并带动周边乡镇共 同发展,到止,发展到 30 余家,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服 装加工产业带,约转移就业 1200 余人,为当地农民年创收 4000 万元以上,从而有效转移了相当部分的农村富余劳动 力,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造就 了一大批亦工亦农、工农结合的新型农民 二、建基地,供技术,务三农 通过调查,学校根据地方特色农业的布局,积极与专 业合作社合作,建立“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基地+ 农户”的培训模式,做到市场和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组 织专家办什么样的培训,把培训办到田间地头,以点带面, 带动当地农民发家致富 近几年,镇经济依托气候、土壤、水源等优势资源大 力发展红提种植由于红提好吃难种,最怕雨水,且易得 病,而且红提的种植管理是一个漫长的生长过程,从搭棚、 整地、种植、修剪、施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都需一系列的 技术与经验,不可能靠一次性的集中培训来完成,加上大 多数种植农户受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不可能集中较长时 间进行培训,即使培训很多内容一时也掌握不了,为此, 在当地党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3 月 1 日, 在中心成技校成立“红提培训中心” ,中心成技校校长邱宝 根在仪式上郑重地向红提种植农户作出承诺,尽全力做好 红提培训工作。
自“红提培训中心”成立以来,中心成技 校积极邀请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三农” 教授团队、农科院吴江教授、大学管理学院金少胜博 士、市农业局周晓音高级农艺师等专家为果农“把脉” ,分 阶段邀请专家教授来校授课,把培训办到田间地头,指导 农户掌握红提种植管理一系列新技术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还在中心成技校建立“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 ,发挥 服务“三农”教授团队科研优势,送技术、送服务、送文 化到红提产业第一线 5 月中旬,不少红提幼穗出现分枝穗轴上褐色水浸状斑 点,迅速扩展后致穗轴变褐坏死现象由于病情发展迅速, 传播速度快,让种植户们措手不及中心成技校得知这一 病情后,立即与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三农”教授团队取得 联系,并于次日 5 月 18 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汪建云院长 亲自带着“三农”教授团队中的水果专家潘芝梅教授、病 虫害防治专家佘德松教授,到有关种植户田间,仔细观察 并采集了标本,带回化验分析在短短三天时间里,就为 提农找到了病因,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为种植户挽回了 重大经济损失 镇红提产业快速发展,从以前 40 几户发展到现在新老 红提种植户共有 200 余户,种植面积在去年基础上翻番, 总面积达余亩。
全国大范围出现红提“价跌滞销卖难” ,红 提也将面临着一定的销售风险,为此,中心成技校农业技 术推广基地除帮扶镇积极推广种植红提外,还大胆在延长 红提销售时间和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在丽水职业技术学 院服务“三农”教授团队朱向秋教授一手指导下试水红提 保鲜项目研究,获得了成功,保鲜四个多月的 3000 多公斤 红提好果率达到 90 以上,红提价格也从 10 元每公斤,上 升到 40 元每公斤如今,一个 320 立方米、可保鲜五十吨 红提的自动化气调保鲜库已建成投产,不仅可以规避风险, 而且可以大幅提高果农的效益 中心成技校还依托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三农”教 授团队针对红提无公害的绿色生产、储运包装、农家乐 “小酒堡” 、错时销售、农超对接,成本核算、品牌管理等 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指导目前投资 100 多万元在红提园 里建起了一个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小酒堡,首条生产线已经 上马,检测设备也全部到位 3 月 1 日红提培训中心成立以来,我校光是红提培训就 开展了 21 期,参训人次达 2200 余人,通过我校培训,今 年红提平均亩产达 3500 斤,总产值 5000 余万元 学校依托农业技术推广基地辐射其它产业,举办红心 猕猴桃、杂交稻制种、高山蔬菜、茶叶、毛竹、土鸡、养 猪业等各类培训,开展培训班 26 个,培训人次达 2431 人, 开展培训班 27 个,培训人次达 2524 人,9 月止开展培训班 25 个,培训人次达 2312 人。
使农业技术推广基地真正成为 科技致富的“信息站” 、良种示范的“大观园” 、优势产业 膨胀发展的“助推器” 三、出色完成“双证”制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 1、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 “双证”制高中毕业 17 人, “双证”制高中毕业 57 人, “双证”制高中毕业 41 人,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 村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 为了更好的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我们建立 了由镇政府、中学、成技校等单位相关人员组成的农村预 备劳动力培训领导小组,全面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 做到早启动,早宣传,力争实现全覆盖目标 我校根据社会发展特点和需求,兼顾参加培训学生意 愿,确定培训专业、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集中与分散学习培训相结合;二是培训内容与就业需 求紧密结合培训内容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以 市场需求为导向三是培训与岗位适应要求相结合确保 学员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使培训与实践相互促 进,培训《园林绿化》专业 48 人,培训《园林绿化》专业 62 人,培训《电子商务》专业 45 人,圆满完成每年上级下 达的培训任务 由于我校是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区域范围内须培 训的预备劳动力对象都是年龄都在 14-15 周岁,未升高一 级学校的初中毕业生,经 6-12 个月培训只能取得初级证书。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仍将脚踏实地,不断探索,心 系三农,情洒山村,听农民话,说农民话,为农民说话,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懈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