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建议特别起始格统计图_人教新课标.docx
3页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建议特别起始格统计图_人教新课标学习内容课本第39页例2,第41页练习十第3~5题学习目标学会看专门起始格统计图,并能依照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课文讲解例2,某一小组学生身高、体重的复式统计表让小孩依照统计表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这是一种专门起始格的条形统计图往常学习的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的轴上,每一格表示的数量单位差不多上相同的而在那个地点,两个条形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第二个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28千克,其他每格表示2千克在统计时,有的数据会显现这种情形: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小孩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制图时,就产生一种矛盾:假如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专门长;假如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专门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为了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数据的差异性,制图时就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所制成的便是专门起始格统计图。
在它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精要例2,读明白统计表中的数据如李明身高141厘米,体重35千克,等等依照数据想像每个人的高矮、胖瘦,找出最高、最矮的人,找出最胖、最瘦的人,找出身高和体重差异最小的两个人读课文:“你能把下面的统计图补充完整吗?”让小孩先动手画图,他可能依照李明、王芳、赵兰的条形,推断出刘玉和李琴的条形如李明身高141厘米,画到141刻度线,那么刘玉身高143厘米,就要画到143刻度线再读一读统计图的标题引导小孩观看纵轴的特点:上图第一格画了一段折线,表示137厘米,从第二格开始1格表示1厘米;李明身高141厘米,141-137=4(厘米),一共画5格下图第一格也画了一段折线,表示28千克,从第二格开始1格表示2千克;李明体重35千克,35-28=7(千克),一共画4格半其它的,以此类推,可让小孩多说一说并第一格处标注“折线”让小孩把一组学生的身高复制到电子表格中,再选中单元格,“插入”“柱形图”,生成纵向条形统计图,如左下图:再对准纵轴的数据右击,选择“设置坐标轴格式”,把最小值修改为“0”,生成统计图,如右上图引导小孩把这两个统计图进行比较,得出:左图能直观地看到5个学生在身高上的差别,右图专门难直观地看到这种差别。
再把左图和书上的统计图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意思差不多,都反映了数据的差异;左图纵轴的数据从135厘米开始,而书上纵轴的数据从0开始,0~137厘米用折线表示因此书上的纵轴的第一格不一定表示137厘米,也能够表示成136、135厘米,如此条形就要画得更长一些接着,让小孩讨论一下: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前文尽言,不再重复然后,让读一读:“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明白得其中的意思:10岁的男生身高应该是140厘米,体重应该是34千克;10岁的女生身高应该是141厘米,体重应该是33千克再把每个学生逐一与正常值进行比较:李明身高多1厘米,体重多1千克,这是正常的王芳的身高少3厘米,太矮了赵兰的身高少2厘米,体重少1千克,偏矮一点刘玉的身高多2厘米,体重多7千克,太胖了李琴的身高多1厘米,体重多3千克,偏胖一点还能够结合躯体状况提出合理建议还能够让小孩连续摸索:在统计图中如何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小孩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依旧正常值以下?引导小孩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习题解析第3题,让小孩通过李明和王鹏的游泳成绩来确定纵轴上除起始格以外每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因为李明的成绩是130秒,其条形长度除了起始格(90秒),还包括上方的4格,因此每格代表10秒也能够观看到李明和王鹏两人的游泳成绩相差20秒,两个条形相差2格,因此每格代表10秒在此基础上,再确定纵轴上每格的数值和其他小孩的游泳成绩,并回答问题第4题,让小孩利用前五年的统计结果推测以后两年内那个县的家庭电脑拥有量从图上能够直观地看出那个县前五年家庭电脑拥有量的变化趋势,小孩能够依照这种变化趋势进行估量,也能够通过运算任意两年数量的差额(即该年度家庭电脑的增加量)进行估量第5题,开放题鼓舞小孩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一方面能够培养小孩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小孩进一步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