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x
53页第一章 声现象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 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 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简单现象的能力本章知识点 如下: 1、声音的产生: 物体在振动时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依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的,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传播的较慢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在 15℃气温 下,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真空不能传声 3、怎样听到声音: (1) 声源——空气传播——耳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2)声源——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4、双耳效应与立体声:声源到双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5、乐音:乐音是物体作有规则振动而发出的,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 响度: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有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6、噪声:(1)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由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噪声的单位是:分贝(dB) 7、减弱噪声的途径;(1)从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8、声的利用:(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一般不同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发生体的结构和材料有 关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噪声的途径,增强环保意识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 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 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体会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产生声音的条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 2、难点:学会科学探究,会设计实验 课时安排: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课时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 课时 三、声音的特性 1 课时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课时 五、声的利用 1 课时 复习和总结 1 课时 第 1 课时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好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好日 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它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 科学探究法 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闹钟 真空罩 音叉 水槽 铁架台 乒乓球 细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大自然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声音,泉水叮咚、流水潺潺、鼓声激昂、琴声悠扬,这些语言都是对声音的描绘,对于声音我们还有许多问题不明白,需要我们去探究,例如,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样传播的?它在现代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应用?怎样 防止有害的声音等等在物理学中把与声音有关的现象称为“声现象” ,我们从今天开始学 习声现象,老师激昂和同学们一起进入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奥秘,首先我们学习声现 象的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进行新课 声音的产生 观看课本第 12 页插图 1.1-1,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演示:音叉实验 敲击音叉,音叉发声,但看不见音叉在振动。
将发声的音叉接触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可见乒乓球被弹开 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槽的水中,看到水花四溅 当音叉发声时,用手握住叉股,声音消失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图 1.1-1 中,各有什么物体在振动发声? 图 1:人的声带 图 2:空气振动 图 3:工件和砂轮振动 图 4:鸣囊 思考:用力敲鼓时,发出了声音,却看不见鼓皮振动,用什么方法能证明鼓发声时也在振动? 在鼓皮上放上一些碎纸屑 在鼓皮上放一杯水 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由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猜想与假设: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媒介,也可能不需要,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的另一端 玻璃鱼缸里盛有金鱼,用木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教室里的学生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真空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 进入,注意声音的变化 实验结论:(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 液体 气体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 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得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 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速对着山崖喊话,要过一会才能听到回音;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些 现象说明了什么? 阅读课本:P15 最后一段和小数据,并回答以下问题: 注意:声速的单位是 m/s(m·s-1)读作米每秒 问题 1:声音在 15℃和 2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 2:声音在 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 3:对比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结论:(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3)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阅读课本:P16 想想做做方法 1:站在山谷中或高大的建筑物远处大喊一声,记下喊话到听到回声的时间,测出人与山谷或建筑物的距离,即可算出空气中的声速方法 2:百米赛跑时,测出记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 S,再测出记时员从 看到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的时间 t,利用 v=s/t 可以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方法 3:测出海底的深度 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来的时间 t,利用 v=2s/t 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典型例题 (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 B、使劲打鼓,使鼓面振动加大,声速将变快 C、人说话是靠空气振动产生声音的 D、固体传声比气体慢 (2)我们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 A、有发声体存在 B、发声体在空气中振动 C、发声体在真空中振动 D、人看到了发声体振动 (3)敲鼓时,我们听到鼓声,这是因为声音是由鼓面的_______产生的, 又通过________传到我们的耳中。
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______次响声,第一声是由 ________传来的 小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作业 P16 1 、2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3)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 第 2 课时 1.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传导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让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骨传导 2、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会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 讨论法 探究法 教具准备: 音叉 人耳的构造挂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大家知道,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感知声音的?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出示挂图人耳 2、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振动 空气传播 鼓膜振动 听小骨 听觉神经 大 脑 思考:耳聋是怎么回事?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变成耳聋,耳 聋分为两类:一类是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听觉神经损坏引起的;一类是非神经性耳聋,是 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障碍而引起的。
前者不易治愈,后者比较容易治疗 3、骨传导: 阅读课本:P17,演示实验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抵在颌骨、头骨、牙齿是否能听到声音? 声源振动 头骨、颌骨 听觉神经 大脑 4、双耳效应: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P18 科学世界 问题 1:判断声源方向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 2:什么是立体声? 三、小结 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并交组长登记 四、作业 1 2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1.3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 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2、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音叉 乒乓球 铁架台 口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 动听,有的声音却使人烦躁、难受。
即使同样是动听的乐曲,它们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有 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而且各种乐器即使演奏同样的曲子, 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声音的特性 二、新课教学 1、音调 (1)演示实验:用口琴吹奏“1、2、3、4、5、6、7” ,感知音调高低的不同 音调高→听起来感觉声音比较尖细 音调低→听起来感觉声音比较沉闷、浑厚 (2)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演示实验:将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