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物理教学指导意见.pdf
23页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第一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便于广大教师更好地把握《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规范高中物理教学,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1. 《指导意见》 是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在分析浙江高中物理教学实际 和总结、反思其它省新课程实验实施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研究而制定的,它是我省界定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深广度 的标准,是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每一个教师应认真学习、准确把握2. 《指导意见》分章按照“课程标准内容”、 “教学要求” 、 “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课程标准内容”采取按章直接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摘录的方式,便于教师检索教学要求”以节为单位,分“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与“说明”三部分主要是提出学生学习要达成的三维目标,提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在模块学习期间都要达到的要求;“发展要求”是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在模块学习期间可以达到的要求教学建议”按章对如何实施教学和达成教学目标提出导向性建议,供教师参考。
3.教学要求表述中的行为动词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所采用的行为动词相同,有的行为动词前加有“ 初步 ” 、“ 大致 ” 、“ 简单 ” 等词,其对应的水平比原行为动词的水平低类型水平各水平的含义所用的行为动词知识技能目标动词知识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认识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认识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进行解释、 推断、 区分、 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应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技能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体验性要 求的目标 动词经历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实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查阅反应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保持领悟具有稳定态度、 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课程标准内容1.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二、教学要求 第 1 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基本要求①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②知道建立质点模型对描述运动的意义,掌握物体能够看成质点的条件③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于不同的参考系,运动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④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发展要求①根据选择的参考系描述物体的运动, 根据对运动的描述判断所选择的参考系②会用二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说明①不要求在三维坐标系中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②不要求理解与掌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的工作原理第2节 时间和位移基本要求①了解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会在具体的情境下识别时间间隔和时刻②理解位移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③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的差异,会进行一维情况下的矢量运算④了解位置、位移、路程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⑤了解时间间隔与位移、路程;时刻与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要求掌握位移大小与路程相等的条件说明本章只要求一维情况下的位移矢量运算第3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基本要求①理解速度的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②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③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知道瞬时速度即为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④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⑤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发展要求①体会平均速度概念中的等效思想方法②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体会近似处理的思想方法说明①不要求用极限的方法定义瞬时速度②不要求计算多过程和多物体运动中需要联立方程求解的问题③不要求选用运动物体作参考系求解问题④不要求引入平均速率的概念第4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基本要求①知道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外观结构及名称②知道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作用, 说出所使用的电源电压及打点计时器打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③掌握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使用方法④能设计“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记录表⑤会根据纸带上点迹的疏密判断速度的大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⑥会利用实验数据描绘速度图象发展要求①理解用平均速度表示瞬时速度所采用的思想方法②会合理选取利用纸带计算瞬时速度时的时间间隔,会计算瞬时速度说明①不要求了解电磁(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内部结构和技术细节②不要求 理解 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的原理③不要求 理解 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研究运动的原理第5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三、教学建议1、课时建议课时分配建议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 课时2、时间和位移1 课时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 课时4、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2 课时5、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 课题复习1 课时检测1 课时2、教学建议(1)本章出现意义相近和意义相对的概念较多,如参考系与坐标系,时间与时刻,速率与速度,路程、距离与位移,矢量与标量,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速度、速度的改变与速度的变化率,等等,学生学习时容易混淆。
因此,教学时应当加强对这些概念的比较,使学生在认识相近概念的共同性、差异性和相互联系中,达到对每个概念的透彻理解2)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参照物、路程、时间、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所以,本章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又要根据高、 初中知识之间的差异,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提高和拓展基本要求①知道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②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③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④会利用加速度定义式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发展要求①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正负号关系判断运动性质②会利用速度图象计算加速度的大小和判断加速度的方向③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说明①不要求用极限的方法求瞬时加速度②不要求引入平均加速度的概念(3)本章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是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进行的第一个分组实验, 由于浙教版初中《科学》 教材上没有实验误差方面的内容,高中物理实验相对于初中实验要求上有较大的提高所以, 实验之前可以安排1 课时, 对学生进行实验常识的教育,如实验对物理学研究和物理学习的意义;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误差和有效数字,等等。
4) 为了理解打点计时器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可参考教科书27 页的“自制模拟打点计时器”内容, 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活动,将活动与问题思考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体验,领悟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建议在活动中两个同学相互配合,一个同学拉纸带,另一个同学用铅笔打点(角色应互换),为了使打点不受到干扰,可让打点的学生闭上眼睛5)本章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如以质点为代表的理想化方法、以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为代表的近似方法、以比值定义法为代表的数学方法、以平均速度为代表的等效代替方法,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适用条件,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但由于学生刚刚学习高中物理,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科学方法也有一个从体验到认识,再到运用,以及逐步积累、 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 在本章教学中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比如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等都是理想化模型,但理想化模型方法的教育应当重点放在质点概念的教学上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 、课程标准内容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2、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能用公式和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要求第一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基本要求①知道实验目的,说出实验中各器材的作用,正确布列器材进行实验操作②会选择点迹清晰的纸带,标出合理的测量点,测量各测量点间的距离 ③会近似计算各测量点的瞬时速度④能建立标度合适的v-t坐标,并正确地描点,能用一条曲线(包括直线) 拟合图象中的点发展要求①能根据图象说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能根据小车速度变化的情况预测图象的基本特点说明不要求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基本要求①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②识别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 ③能根据加速度的定义,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④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问题发展要求①能用 v-t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 ②能根据v-t图象计算物体的加速度说明①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不作要求 ②不要求运用v-t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基本要求①知道 v-t图象中位移的表示方法 ②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理解公式的意义及正负号的含义 ③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④了解“问题、猜想、设计、验证、归纳”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发展要求①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探究过程,体会无限逼近的方法 ②会用 v-t图象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说明①追及、相遇问题不作要求②不要求 理解 光电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原理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基本要求①经历自由落体运动模型建立的过程,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②通过分析打点计时器记录的纸带信息,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③知道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知道自由落体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④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推导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公式⑤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简单问题⑥知道用频闪摄影研究运动的基本原理发展要求①知道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的差异②体会实验在物理问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说明只要求解决一个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问题第五节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基本要求①了解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思路和方法②知道伽利略在力学上的主要贡献③认识数学在研究物理中的重要作用发展要求初步领会 “提出假设、 数学推理、 实验验证和合理外推“ 的科学研究方法说明不要求掌握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进行实验研究的具体细节三、教学建议1、课时建议第二章课时分配建议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 课时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 课时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 课时4、自由落体运动1 课时5、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 课时复习评估1 课时2、本章教学建议(1)本章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和学习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明确利用实验来探究一种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取数据→处理数据(作出图象、 分析图象) →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可结合获取数据过程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式,位移与时间关系式的导出均利用了第一节实验探究中所得到的纸带上时间与速度的记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评价, 注意科学推理的过程,理解其物理意义,避免把物理公式理解为简单的数学表达式3)位移、速度、加速度这些概念既是学习本章知识必须具备的基本概念,又应该通过本章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