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教学课件第8章-治理模式与评价.pptx
14页时间:2020.09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模式:多元与趋同多元与趋同外部控制主导型治理模式内部控制主导型治理模式家族控制主导型治理模式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化08第一节 外部控制主导型的治理模式一、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产生 (一)分散化股权融资体制 1. 股权资本居于主导地位,资产负债率低 2. 股权分散,机构投资者占据重要地位 (二)分散化股权融资体制与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关联 1. 股权分散使得投资者失去对公司的控制 2. 公司治理中搭便车行为盛行 机构投资者尽管影响力比散户要大,但依然是消极倾向,使得公司治理重心落在了市场机制上(股票市场、经理市场和产品市场)二、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一)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较大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比例多在半数以上 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能 英美国家,外部董事与独立董事等价 (二)公司控制权市场在外部约束中居于核心地位 (三)经理人市场的透明和压力使经理人必须尽职尽职 声誉机制(质量信号,价格信号)(四)经理报酬中股票期权的比例较大 股票升值取决于长期的经营业绩,激励经理努力工作 (五)信息披露完备,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 用脚投票 集体诉讼与集体索赔 三、外部控制主导型公示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和缺陷 (一)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有效性 1. 股权分散有利于在问题出现时避免连锁反应 2. 股权的强流动性有利于变现,减少投资风险,同时活跃交易 3. 股权的强流动性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4.股权的强流动性是股东可以通过股权交易对经营者施加影响 5. 股权分散和强流动性有利于保证资本市场的强流动性 (二)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 1. 股权分散易造成股东大会“空壳化” 2. 逐利之下驱使股东行为短期化 3. 过于强调股东利益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第二节 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一、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产生 (一)法人在公司融资中的核心作用 1. 金融机构融资为主,资产负债率高 2. 法人(含银行)股占据主导地位 (二)法人核心作用的法律基础与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关联 1. 日德对金融机构的管制政策较为宽松 2. 日德对证券市场的限制过于严格 3. 日德在信息披露方面规定不太严格二、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一)董事会与监事会分立 监事会决策并监督(一半员工代表,一半股东) (二)企业与银行共同治理 主银行 相机治理/共同治理 (三)公司之间交叉持股 有利于信任和依赖,带来集团化和系列化三、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和缺陷 (一)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有效性 1. 银行的监控作用得到较充分发挥 2. 公司的长远发展得到较高保证 3. 交易效率比较高 (二)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 1.违反股份公司原则 2.引发公司支配权的不公正占有 3.股东大会“空壳化” 4.难以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第三节 家族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一、家族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产生 (一)家族控制主导型治理模式的产生过程 1. 东南亚国家殖民统治时期,华人家族企业在夹缝中创业 2. 二战后各国纷纷独立,华人家族企业接管并进行股权分割 3. 20世纪80年代后,家族企业开始社会化 (二)家族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产生的原因 1. 韩国与东南亚国家共性的原因 儒家文化的影响(家族观念与共同治理 ) 2. 韩国与东南亚国家个性的原因 韩国:日本统治结束后“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东南亚:民族歧视、华人与土著的差距 二、家族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一)所有权主要由家族控制 (二)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企业决策家长化 (三) 经营者激励约束的双重化,经营权在家族内传承 (四)来自银行的外部监督很弱三、家族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和缺陷 (一)家族控制主导型治理模式的有效性 1.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2. 对企业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3. 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家族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 1. 任人唯亲的风险 2. 家族继承的风险 3.家族企业社会化、公开化程度低 第四节 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化一、G20/OECD准则逐渐成为公司治理的国际标准二、公司治理相关法律的趋同三、财务报告准则向IFSR趋同四、机构投资者作用加强,相对控股模式出现。





